大陸目前急需的職位是業務、市場行銷、研發、生產管理等高階管理人才;然而,隨著臺資企業的中層經理人大量被大陸求職者取代,未來只有「專業與態度」才能在大陸有多元化的發展。
有很多讀者和朋友經常問我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到中國大陸發展會不會太晚」?「大陸逐漸從世界工廠轉為世界市場」,「成本」 對大多數臺商而言,成為強大的競爭壓力。不過,這并不表示,臺商完全沒有機會了,也不意謂臺灣的工作者在中國大陸找不到可以發展自己專業的天空。我可以大膽的預測,未來臺商及臺籍工作者的機會一定是要瞄準「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
全世界的品牌都搶著進入大陸市場,陸資與跨國公司間的合作,存在很多問題,從語言、觀念、認知到企業文化都存在著級大的差異。反觀臺商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選擇性的與有資源的陸資合作,無論是透過 「戰略聯盟」 或 「垂直整合」等戰略,擴大自身的優勢,如此一來相對成功的機會較大。因此臺商在策略上可以思考,如何與具有在地資源的廠商結盟并結合國際大廠一起開發大陸市場,較單打獨斗相對具有優勢。 2011年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的成長是樂觀且值得期待的,臺商如何轉型并布局大陸內需市場,成為企業目標的新藍圖,換言之,由於內需市場機會飛速成長,所有相關的機會正在向臺籍工作者招手, 面對這樣的機會,你準備好了嗎?
從十幾年前政府未開放產業赴大陸投資,及至目前一波波涌進大陸的臺商,從過去的「傳產制造業」到現在焦點正轉向高科技產業、金融、諮詢以及倉儲、航運和商業零售業。身邊有部分的企業主最終在大陸的獲利,其實都是在非本業的投資,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臺商西進大陸已產生許多結構性改變。近幾年企業到大陸投資已逐漸往「內銷」市場的方向走,大陸「內銷」市場目前仍存在高度的風險及不安定性,每個地區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及發展模式。有的企業選擇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深耕,也有企業選擇遍地開花,速度很重要,但自身的資源相對更重要,資源包含了以下四點:
「人才」
人才始終是一切,若沒有人才做為後盾,再好的商業計劃也很難執行,因此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是企業主不能停止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加上大陸超高離職率,留才也逐漸成為企業關心的議題!
「技術」
專業技術的領先與不可復制性也是成功關鍵。但是研發團隊的組成與持續的投入與投資,確是很多企業不愿面對的課題。我親身接觸許多組建研發團隊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我想關鍵因素還是在觀念,如果總是短視近力加上口袋又不夠深,其實很難成功。
「資金」
由於大陸地大物博,所有的預算都會比你想像的大很多,原本計劃可以燒3年的預算,往往第二年就不夠用了,反觀原本打算第三年開始獲利的計畫,往往死活撐到第五年損平就不錯了,想獲利還很遠。建議資金面一定要有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商業敏銳度」
市場與商機是不用懷疑的,但是沒有好的商業敏銳度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商業敏銳度是不可能看到市場的需求,不了解市場的需求就不容易找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簡單的說:同樣的 Business 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來做,結果也不盡相同。
兩岸人才素質日趨接近,薪資的差距已愈來愈小,部份領域大陸的新鮮人薪資甚至於超越了臺灣,由此可見兩岸人才競爭必將日趨激烈。到大陸發展對於個人工作經驗的充實與豐富生活歷練,未來大陸經驗必成為個人及履歷中有具有分量的要項。如果有合適的機會,也不要排除到陸資企業里工作,多增加大陸企業體的經營管理經驗。
根據調查2010年派駐中國大陸的工作機會平均約維持在六千筆,相比較2006年增長了近一倍,而有西進意愿的求職者已經較長時間維持在一萬人上下。其中,四成六的求職者表示著眼于「未來有更多機會可發揮和升遷」,勞資雙方在薪資期待上表現出很大落差。六成求職者認為,赴大陸工作薪資至少應比臺灣同樣工作的薪資高百分之五十;然而近四成臺商企業表示愿提供西進員工薪資與臺灣無太大差別,僅二成二企業愿提供一點五倍薪資。
老實說薪資固然重要,但是求職者西進應該更多從「給自己更多發展空間」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完全從掙錢角度來考慮問題。大陸目前急需的職位是業務、市場行銷、研發、生產管理等高階管理人才;然而,隨著臺資企業的中層經理人大量被大陸求職者取代,未來只有「專業與態度」才能在大陸有多元化的發展。
至於現在進入大陸職場時間點會不會太晚? 我一直相信沒有「太晚」的顧慮,大陸的市場與商機是不用懷疑的,但是不是你的就不好說了……
黃至堯
現任104人力銀行(中國)顧問。兩岸知名人力資源專家,擁有美國暨兩岸HR及顧問經驗;百場企業演講的超人氣講師;報紙暨雜志專欄作家,著有《兩岸工作大錢途》,《左手行銷力,右手業務力》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