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南大學作為20世紀初中國第二所國立大學,建立伊始就在教育和社會的交叉上建立密切的聯系,非常明顯地呈現出受美國辦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宗旨指導下,東南大學開創性地確立了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的職能;多樣化的社會服務體系不僅走出了一條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高教快速發展之路,而且順應了當時教育平民化的需要,推動了教育平民化運動。但是東南大學的教育推廣活動在給我們提供許多經驗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適度的超然和堅守,應成為大學正確處理與社會關系的一種態度和立場。
[關鍵詞]民國初期; 東南大學;教育推廣
[中圖分類號]G649. 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1)03-0069-05
教育推廣是民國初期大學服務社會的表述方式。20世紀初,世界教育觀念發生新的變化,適應教育平民化的趨勢,美國大學發展出服務功能,非常重視推廣教育于民間,教育推廣異常發達。受美國辦學模式的深刻影響,五四時期,東南大學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在國立大學里提出和實踐“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辦學宗旨,通過設立推廣部,致力開拓培養人才和輸送知識的服務渠道,開展教育推廣活動,把學校的科研、教育與服務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大力發揮為社會服務的職能作用。由于東南大學富有創新性的美國大學辦學理念的移植,其辦學成就曾被孟祿、司徒雷登等譽為“第一所現代國立高等學府”、“最好的大學”、“中國最有希望的大學”, 其教育推廣活動更成為1920年代前后我國大學拓展社會服務功能的典范。因此,梳理和探究我國現代大學創立之初的教育推廣活動,將有助于為當代中國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提供歷史借鑒。
一、東南大學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辦學宗旨和大學服務功能的確立
1920年代前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急切需要能滿足資本主義實業發展需要的大量實用性人才,另一方面迫切要求大學的教學科研走向社會化,服務于工廠、農村,形成社會與大學的互動和互助,這在客觀上為大學教育面向社會需要提出了要求;而這時期傳入的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突出反映了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提倡教育民主化、“教育即生活”的理論的實質就在于以滿足社會需要為旨歸的教育民主化、大眾化、科學化、社會化的變革探索,為大學承擔起社會服務的功能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無疑更能符合五四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的氛圍,而成為支配這一時期大學教育的主流思潮。在教育社會化、民主化的旗幟下,1920年代前后國內許多教育家開始在新的認識基點上闡釋大學的內涵。北大教授陶孟和即指出,現代大學是為每一個平民增加他為公民的效能,輔助他為社會造福的,因此大學在現代社會情形下,有兩個問題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是適應社會的要求,為一般人設備學科;第二個問題就是為傳遞并增加社會的文化而設備學科。大學是高等學術的中心,它有保存并增加社會中最寶貴的學術的責任[1]。這就是說,現代大學一方面要順應社會的需要,發展其社會性;另一方面又必須保有自身獨特的學術性。東南大學教授孟憲承認為,現代大學的理想是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和民族、社會的發展,因此,現代大學有以下幾個具體的任務:(1)研究。大學既以智慧的創獲為最高理想,當然就以研究為其最高任務;(2)教學。這是凡有學校所同有的任務;(3)推廣。大學對于社會的貢獻,就在于他的研究和教學,但也應當適應平民主義的要求,推廣知識于它的“宮墻”以外,而有所謂“大學到民間去”的運動[2],這個表述清楚地闡明了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而一向強調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機關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在五四運動和考察歐美教育期間以及歸國后,對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也有了深刻的體會。他在1921年《卜技利中國學生會演說詞》中就考察歐美教育的心得談道:“中國社會教育很少,應學美國盡量發展。”“美國人服務社會之精神,不可多得。……中國社會事業,可辦者正多,學生應有此種服務精神。”[3](P358)《在北大歡迎蔡校長考察歐美教育回國大會上演說詞》中不僅專門介紹了美國大學服務社會的內容[3](P358),而且隨后更進一步提出“學校為社會之模范,文化之中心”[3](P439)的觀點,對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
東南大學是最早明確將社會服務視作高等教育職能的國立大學。深受美國辦學模式影響的校長郭秉文從一開始就在教育和社會的交叉上建立密切的聯系,以社會需求辦學、“學”與“術”并重,設立董事會制度,開拓社會辦學的路徑,形成了東南大學與眾不同的辦學特色。五四以后,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平民化的趨勢,東南大學及時調整辦學思路,將美國大學中的教育推廣模式引入學校,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服務事業。民國10年(1921年)3月16日《國立東南大學大綱擬定稿》第7條規定:除上設各科外另設推廣部,作為全面負責推廣教育的機構。隨后為便利推廣活動的進行,民國11年(1922年),該校進一步設立推廣教育委員會,由張士一教授擔任主任,麥克樂、鄒秉文、鄭曉滄、陶行知、王伯秋、湯用彤為委員。民國12年(1923年),鑒于推廣教育已成為東南大學最有特色的教育內容,大學的辦學宗旨已遠遠不只研究學術和培養人才兩個目的,東南大學對大綱做了修改,在部頒規定的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為宗旨基礎上增加服務社會的內容,表述為:本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指導社會事業為宗旨[4],確立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這是我國大學第一次在辦學宗旨上將服務社會與教學、科研并舉明確下來。
在教育科研服務三結合的辦學宗旨的指導下,東南大學開創性地突破我國高校的辦學模式,提倡通過教育推廣指導社會事業,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時,東南大學各科多仿照美國大學學科教育的做法,將全部教育明確分為研究、教學、推廣三部分,在教學之外進行科學研究與學科推廣,表現出大學對社會的主動適應和引導,極大地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大學服務社會的要求。
二、東南大學教育推廣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東南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實施可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由于東南大學各科的學科性質不同,各科系實施社會服務的形式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其一,開辦暑期學校、補習班、函授等,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為社會上的民眾提供函授、夜校、補習班及其他形式的繼續教育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已發展成為大學服務社會的一項重要職責,惠及眾多無力上大學的青年人。暑期學校,作為南高——東南大學最主要的教育推廣形式,作為提高社會各級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執教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當時的東南大學各個系科都得到普遍的推廣。1920年夏,東大的前身——南高師仿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辦暑期學校,事前在京、津、滬、漢的報紙上登了廣告,詳細介紹暑期學校的招收對象、課程設置、收費標準、學制、學歷。從報紙上所登的廣告內容和有關資料看,暑期學校的招生對象主要是面向學校教職員、地方辦學人員、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實行男女兼收,內容包括:(1)專門藝術的肄習;(2)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對于職業和修養方面知識的擴充;(3)中小學英文算術國文和其他科目的補習;(4)名流言論的宣傳。暑期學校實行學分制,由來學者選習課程3至5學分,成績合格,由東南大學發給修業證明。所有學分實行收費制。由于暑期學校利用暑期辦學,既不占用教師工作的時間,又能滿足師資進修的需要,所以在當時一推出就受到中小學教師的歡迎,在全國形成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不到一年的時間,全國各地群起仿行,形成普遍之勢。為了推廣教育起見,1920年南高師第十次教務會議,議決通過招收特別生辦法,要求各科各學程有缺額時,得收男女特別生。規定特別生的資格是:中等學校畢業及具有同等學力者,對于選習學程表有研究者[6]。
其二,建立大學——地方部門的聯合機構,以科學研究推廣成果,提供服務社會的技術推廣、咨詢和指導。由企業提供資金,大學提供研究人員,共同設立合作機構。大學教師通過合作機構直接參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咨詢、管理,田間問題解決,并進行科學研究。這以應用性學科為主。作為社會推廣成績最為顯著的農科,與社會合作的機構就達到10余所,其中包括1921年由面粉公會出資4萬元辟地設立小麥試驗場,委托東南大學農科進行小麥品種改良的研究,每年補助實驗經費6 000元。1921年,全國桑蠶改良會出資收購土地,辟為蠶桑試驗場,委托東南大學農科進行桑蠶試驗,全國紗廠聯合會托辦的植棉試驗場,將植棉改進工作交由農科辦理,與政府合作成立江蘇昆蟲局開展病蟲害調查、防治等工作,該局每年統計全省蟲害損失,有幾千萬之巨[5]。除農科外,教育科與中華改進社合作,為教育部培養心理測驗人才,化學科為江蘇省政府化驗鳳凰山之礦質究竟含有若干成分等等,實現了學校對社會的服務。
其三,組織展覽會,播放電影和幻燈片,編寫通俗讀物,組織巡回演講團,設立流動圖書館,宣講普及工農業實用知識。為了能切實地幫助民眾,服務基層,滿足民眾的各種生產技術上的要求,東大還通過廣泛地組織展覽會,播放電影和幻燈片,編寫通俗讀物,組織巡回演講團,設立流動圖書館等淺顯、易懂、便利的社會教育形式,深入到田間、工廠,向民眾宣講普及各種工農業實用科學知識,介紹新技術、新產品,指導社會事業部門等。1922年,東南大學農科作為改良農業的總機關,指導了全國許多地方植棉工作,他們在各地組織青年植棉團、展覽會、講演團,在每年12月農閑時舉行,每期4周,輪調各場職員1~2人到會講習研究,交流經驗;1926年,為普及農業知識,與電影廠合作攝制各種改良農業電影;出版推廣各種農業知識的書刊,組織小麥水稻推廣,推廣改良農具,協助農村驅除蝗蟲、螟蟲。1926年,淮河流域和蘇南分別發生大面積的蝗災和螟災,農科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奔赴當地幫助地方開展科學滅蝗、滅螟,為農民挽回了經濟損失[7](P158-161)。
三、東南大學教育推廣活動的特點和影響
大學教育推廣運動是高等學校適應時勢需要,利用其知識服務于社會或向社會傳播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美國模式中實用主義的本質。東南大學發展社會服務功能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有專門的社會服務機構和運作體系。東南大學擁有專門的社會服務機構,如最初的農科各系在地方設置的試驗場、與地方合作設置的昆蟲局,后來各科統一設置推廣部,作為綜合統籌社會服務的機構等。這些機構為學校服務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圍繞社會服務的職責,東大各科都制定有各科事業發展的計劃,制定相關的教育推廣目標和內容。以東南大學農科為例,該科下設農藝系、桑蠶系、病蟲害系等7個系,每個系都有自成一體的“教學、科研、推廣”計劃,科主任鄒秉文為此專門制定農科社會服務的職責范圍,將決定“各省的農業發展改良計劃,促其實行;擔負解決各省農業主要問題的責任,并協助各省所有的農事試驗機關;造就各省所必需的農業人才;主持各省農業推廣事業,并提倡鄉村農業教育及農業組合;其他有利于各省農民的事業列為社會服務的職責”[8],作為農科教育推廣的主要目標,這使得農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有了新內容。初期農科的推廣事業由各系各試驗場各委員會及昆蟲局(省署委托代辦)直接主持。1924年,東大各科均設立專門的推廣機構——推廣部,負責主持推廣事業,該部將全部工作分為五組(農村借貸組,農村教育組,通俗教育組,編輯組,總務組),分門別類地組織各種社會服務工作。
農科詳盡的教育推廣宗旨、內容和形式,使該校農科的辦學成績在當時的國內非常顯著,成為各地農業機構爭相委托、合作的對象。
第二,有豐富多樣的社會服務內容和形式。東南大學有以函授、講習會、開辦學術演講、暑期學校等途徑為主的知識傳播和人才培訓服務;有與社會合作創辦機構開展針對性的問題研究,進行技術指導、咨詢和成果推廣等;有通過各種通俗的社會教育形式推廣技術知識,參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咨詢、管理,田間解決問題等等,形成了形式多樣,內容包括知識傳播、人才培訓、技術指導、成果推廣等的社會服務體系,發揮了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中間站”的作用。
第三,大學與地方的相互合作。20世紀20年代的東南大學已不是簡單地通過辦班、咨詢、技術指導等形式為社會服務,還開拓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吸納社會資金,與社會有關部門合作建立聯合機構,開展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的社會服務形式。大學在向工廠、農村、學校提供服務的同時,地方也盡可能對大學科研、教育推廣予以經費、場地上的支持,東南大學的創辦本身就是走著一條尋求社會支持的道路。在大學推廣教育過程中,許多項目的進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社會的支持,尤其是經費上的贊助。以農科為例,上海紗廠聯合會與農科合作,由聯合會出資2萬元,開展改良棉種試驗;上海面粉公會捐助農科6 000元,購地費4.6萬元,開展小麥良種試驗。
第四,社會服務范圍相當廣闊。東南大學在地域上以服務江蘇為主,逐漸擴展其推廣項目的范圍,擴展到全國。1920年夏,南高師創辦暑期學校,就將服務的對象延伸到全國,該年的學員1 000多人,來自全國20余個省,還影響及朝鮮的大學、大專、中專的在校生、畢業生、肄業生和各地在任的教師。1921年,南高師農科組織棉作改良推廣委員會,研究、引進美國純種愛字棉、脫字棉,農科教師帶領學生到四省各棉場進行選種,指導栽培技術并進行試驗改進。1922年,東南大學作為改良農業的總機關,指導了全國許多地方的植棉工作,他們在各地組織青年植棉團、展覽會、講演團進行指導推廣等。在教育科學領域里處于領先地位的東南大學教育科為全國培養心理測驗人才,很好地滿足了全國教育科學化試驗活動的需要。
東南大學以其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辦學理念,建立起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發展機制。教育推廣活動本身,豐富了大學的內涵,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它表明社會服務已成為我國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社會服務職能作為教學、科研職能的延伸在我國高等學校的確立并非偶然。它是我國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借鑒美國模式的結果。受五四以來民主精神和杜威平民主義思想的影響,教育推廣活動在20世紀20年代異常發達。以東南大學為代表的一些高等學校開始確立起服務社會的宗旨,通過推廣教育的形式,將大學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推廣結合起來,成為大學內部運行機制的構成成分,發揮著服務社會的功能。吸取東南大學的辦學經驗,教育部在1922年學制改革中,明確把“注重生活教育”作為新學制改革的標準之一。1924年部頒布《國立大學校條例》,第10條直接作出了規定:國立大學校得附設各項專修科及學校推廣部。大學設立推廣部,承擔服務社會的任務通過教育法規確立下來。
第二,開拓出一條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的大學發展道路。1920年前后,在國家對大學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背景下,走與社會結合的道路是尋求自身發展的良舉。東南大學注重從本地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把科研、教學、服務與該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培養人才和輸送知識兩種渠道,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培訓人才,輸送知識和技術、合作開發產品,使地方經濟受益,大學也從服務中得到經濟收益。在郭秉文任校長的十年間,東南大學的資金有很大的保障,尤其是在全國普遍出現欠薪、討薪事件的一二十年代,東大不僅沒有教師工資拖欠事件發生,而且得到快速發展,出現生機勃勃的氣象,這在當時的中國國立大學中屬一枝獨秀。
第三,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東南大學各科特別是應用性學科在“教育、科研、推廣”體系下,培訓了大批社會急需的技術人才,滿足了社會的需要。通過開展科學研究,科研人員不斷推陳出新,研究新技術、新工藝,并且通過推廣體系很快地變為工農業的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與此同時,推廣教育的進行,聯系了社會和大學,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社會大眾通過暑期學校、通信教授的方式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教育。受教育面的擴大和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大大推動了教育平民化運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教育推廣雖然有很大的價值,但是過熱的高校社會服務工作不免產生一些問題,它畢竟容易使大學學者的精力分散,甚至為商業利益所支配,不利于學者潛心學術,造成大學教育的本末倒置[9]。對此,該校副校長,也是學衡派成員的劉伯明在肯定大學服務社會的合理部分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社會服務中教育受到商業影響過重的擔憂,“準是以觀,則設備建筑,僅必須之附屬物也,即推廣事業,亦僅此精神之表現也,誠以根底深固,枝葉自茂,不此此務,而以旁騖橫馳為得意,吾恐分為愈擴大,其距暴烈之時期亦愈近也。”[10]東南大學在生機盎然的推廣活動中,應用性學科以其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得到較高的回報而備受推崇,無形中使基礎學科、人文學科地位受到影響。推廣部以廣告招徠,等于商業,大學學者的精力不能不受外在的社會經濟利益之左右,從而在相當程度上淡化了大學作為學術研究中心的價值,使學術研究過多地考慮與社會經濟效益相聯系的實際功用,嚴重影響了大學作為學術機構存在的價值。東南大學也曾因校長郭秉文在經費分配上偏重農科、商科、教育科而招致許多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教授們的批評,內部不滿情緒增加。學衡派成員柳飴徵在《學衡》雜志上因此發表多篇針對大學社會服務的批評文章,以尖銳之言論批評大學上自校長下至學生,完全將教育目的功利化,以社會的需要為教育的出發點,由此諸如人格、道義、學術、理想,凡是無關于個人“生活”的,都是“舉不足重”散見柳飴徵發表在《學衡》雜志的文章,如《教育之最高權》(《學衡》第28期)、《論學者之術》(《學衡》第33期)、《今之辦學者》(《學衡》第9期)、《罪言》(《學衡》第40期)等。。當時學人的這種擔憂和批評恰恰反映出不同時代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大學應與社會保持怎樣的關系?毫無疑問,自上個世紀以來的大學,面臨世俗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對教育的壓力,不可能不對社會的急劇變化作出反應。的確,“大學不能遠離社會” ,必須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學的經典理念也在提醒我們,大學走向社會要有一種基本的原則和立場,這就是“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時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弗萊克斯納語)。教育有超然于社會的重要意義,深受西方大學理念影響的我國教育家蔡元培、竺可楨、李登輝也高度強調教育超然于社會的意義,提出“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假使教育事業,要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有所貢獻,不當僅注重物質的進步,而更當注重道德的進步”等等。這就是說,教育并非只是滿足社會現實需要的一種工具,而更應該成為社會理想的制定者和實行者。適度的超然和堅守,應成為在這個功利主義甚囂塵上時代的一種態度和立場。
[參考文獻]
[1] 陶孟和.大學校之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民國14:4-5.
[2] 孟憲承.大學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8-9.
[3]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高平叔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7.
[4] 南京大學檔案館.南大百年實錄(上卷).中央大學史料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7.
[5] 郭秉文.紀東南大學暑校歡迎會[N].申報,1923-08-08.
[6] 國立東南大學.民9年教務會議各項議案[O].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縮微膠片.全宗號648.卷宗號30.
[7]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史志[Z].南京:160.
[8] 鄒秉文.吾國新學制與此后之農業教育.新教育[J].1922(3).
[9] 張雪蓉.美國影響與中國大學變革(1915-1927) [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179.
[10]劉伯明.論學風[J]. 學衡,1923(04).
Promotional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in Dongnan University
in the begi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ZHANG Xue-r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Abstract:Dongnan University, as the second national university in the begining of 20th century, has built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 since it was founded. Therefore, Dongnan University represents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school system. Under the guide of the miss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scienc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Dongnan University has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social service on campus, but also met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poor, which encouraged the movement of education among less privileged students. However, th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of Dongnan University produced a lot of experiences, which simultaneously brought us a lot of new concepts. In my opinion, Universities need to adopt a pragmatic approach when dealing with the social issues concerning university life. This will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can grow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socially.
Key words:the begi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Dongnan University; promotional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責任編輯 李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