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十一五”期間,中國船舶業實現了總量的迅速增長。產業經歷了爆發式快速增長之后,在市場調整的形勢下,必將面臨新一輪的結構調整。中國船舶業對推進結構調整的必要性認識已比較一致,關鍵是“如何進行調整”?廣東“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對廣東船舶業發展新的規劃方向,引導船舶企業進行結構調整。本刊一直關注廣東以及其他地區的船舶業發展。在這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期,本刊認為,對于廣東船舶企業來說,深入解讀廣東“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思想,正視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制定相關發展策略,都顯得尤為重要。
廣東“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在船舶制造業方面,廣東省將大力推進船舶產業尖端化,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的(超)大型、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產業,重點建設廣州、中山、珠海三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在海洋空間發展方面,廣東省將對珠三角、粵東、粵西地區的海域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空間,推進港口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珠三角、粵東、粵西港口群協調發展,提升沿海及內河主要港口的通過能力和服務水平。隨著廣東省“十二五”規劃的出臺,廣東造船業將會面臨眾多的機遇和挑戰。
船舶產業急需調整結構,廣東在競爭中“做優做強”
“十一五”期間,中國船舶業得到高速發展,幾乎所有的總目標都超額完成。但是,相對于總量的增長,我國造船業在“質”的方面提升幅度遠跟不上。中國船舶產業的發展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
今年3月,中船協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中國船舶產業現狀中存在的不足被一一指出。基礎設施設備效能低,優勢技術以及專業人才的缺乏,成為了阻礙船舶產業在“質”的飛躍的瓶頸。
“十二五”規劃指示,將重點發展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新興產業。未來五年間,中國的船舶產業將迎來一場重大的結構調整。為了在即將來臨的競爭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廣東船舶企業也需結合自身情況,把結構調整作為發展的核心主題之一,更加注重在“質”方面的不斷提升,做優做強。
“十二五”,規劃廣東造船業重點建設項目
廣東“十二五”規劃,積極引導廣東地區的船舶企業向東西兩翼發展,依托港口建設修船項目,同時進一步關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發展。
四大基地的建設成為重點
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廣東將重點在廣州、珠海、中山三地建設以下四大項目,形成珠三角“船舶制造”以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
廣州龍穴——建造高端大型船舶
廣州龍穴大型修造船基地位于廣州市南沙區龍穴島,是中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廣東省建造的船舶主要以中小型船舶為主,但建造大型船舶的技術和設備相對缺乏。針對此現狀,“十二五”期間,將加大力度對廣州龍穴修造船基地進行擴建,依托中船集團,加大對高附加值,高技術船舶的建造力度,尤其是大型及超大型船舶。開拓海洋工程等高端船舶,擴大相關高端船舶產能。
龍穴造船
廣州大崗——推進中低速柴油機項目
廣州大崗大型裝備產業基地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大崗鎮,“十二五”期間,將在其中建設占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廣州船用柴油機生產基地,加快推進中船集團的中低速柴油及項目建設。目前,全球的船用柴油機生產總體上已成熟,往往在新船訂單一出現就會引起各大企業爭搶。中國船用柴油機企業面臨的最大影響,是來自韓國廠家的傾銷。韓國船用柴油機產業規模大,品牌有力,配套產業完備,低生產成本為其帶來優勢。展望于推進廣州大崗的中低速柴油機項目,未來將能在一定程度上應對韓國柴油機傾銷。
珠海——打造世界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
珠海市將在高欄港,重點建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該基地以總裝和總承包為目標,未來將重點打造世界級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珠海高欄港鄰近油氣資源豐富的南海海域,這樣的地理環境有利于海工裝備的運輸,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的區位優勢十分顯著。
中山——完善船舶和海洋工程相關配套產業
“十二五”期間,中山市將加快推進中船集團中山基地建設,中山長興造船等項目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舶產品,完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延伸產業鏈。促進船舶修造與配套工業的協調發展。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備受關注
“十二五“規劃中,多次重點提到了“發展海洋工程新興產業”,南海深海油氣田將被進一步開發。為了確保這些海洋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對于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進一步完善的要求,也由此而生。今年3月份,在福州舉行的中國船協第四屆常務理事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在深化海洋工程開發中,重點在廣州、深圳、珠海布局建設海工裝備聚集區。
近年來,產業的集群化促進產業發展、拉動地區經濟發展,已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和應用的戰略方式,全球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集群發展現象也日趨明顯。例如競爭對手日本和韓國,其海洋工程制造業都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如日本的橫濱、神戶、長崎和韓國的釜山等。廣州、深圳、珠海三地,將在未來為南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油氣終端處理和加工儲備提供有力的支持。
珠海高欄港
縱觀全局,認清形勢
廣東船舶產業總量規模偏小
廣東省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但與浙江等省市相比,存在總量規模偏小的現狀。現有的廣東船舶企業中,中船集團能建造大型船舶,但大部分船廠主要生產中小型船舶,大型造船設施不足制約了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船舶配套業發展滯后,船舶配套產業規模較小,本地配套率低下,也是廣東船舶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廣東船舶企業科研投入總體不足,缺少專業的船舶研發機構,設計能力薄弱,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差。廣東現有船舶產品中知名船型較少,與世界船舶市場發展趨勢不相符。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足制約了我省造船技術的進一步提高。
優勢環境促進廣東船舶發展潛力
廣東省對外經濟發展成熟,處于優良的地理位置,大陸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一位,能建眾多深水海港,這些優勢環境都將對廣東船舶企業有重大的正面推動作用。隨著“十二五“規劃把發展重點移到了海洋工程新興產業之上,南海深海油氣田開發,創造了對海洋工程裝備的巨大需求市場。
積極應對,在競爭中發展
面對未來船舶業的激烈競爭,廣東省響應“十二五“規劃,將建設廣州、珠海、中山三地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完善相關配套產業鏈。而廣東地區的船舶企業自身,也應積極應對,規劃合適自身發展的道路,在競爭中求發展。
抓好生產,做高附加值船舶,增加銷售額
據統計,2010年全球成交新船1.252億載重噸,(國內估計是1.5億載重噸),相比2009年增長136%。完工量14,717萬載重噸,亞洲船東訂單變得相對活躍。在這樣的機遇之下,廣東船舶企業應抓好生產,打造高價值船舶,通過“質”來提高銷售額。打破只重視“噸位”的觀念,著眼于總體效益。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對研發的投入,建設人才隊伍
企業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產品設計能力,重點是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系列化船型開發與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以及關鍵船用配套設備。尤其在關注環保節能的大主題下,應積極推進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開發,推廣節能節材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效能,推廣“綠色造船”。
另外,依托華南理工大學等院校,大力培養船舶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投入更多的科研經費,打造優秀人才隊伍。
相關鏈接
浙江省、福建省的“十二五”規劃中,船舶業相關部分的摘要整理
構建“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總體布局。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區,促進寧波、舟山區域統籌聯動發展,加快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著力打造我國海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域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地。
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擇優發展石化、船舶、鋼鐵等現代臨港工業,著力引進和組織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強、附加值高的重大項目。對于船舶工業,重點發展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以及船用主(輔)機、動力裝置、甲板機械等配套設備,做強特種船舶和遠洋漁船,積極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和中高檔游艇,提升發展船舶修理業。
扶持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堅持引進與培育并舉,提升海洋裝備工業技術集成和設備成套化水平。打造國家級海洋先進裝備業和海洋工程裝備基地。發揮沿海地區船舶工業特色優勢,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氣船、綜合服務船、郵輪游艇、體育船艇、節能型船用柴油機及船用電子信息設備等高附加值船舶和船用設備,加快形成現代船舶產業鏈協作體系。
優化完善集疏運網絡。整合港口資源,建設一批深水碼頭和重點港區,發展集裝箱運輸,進一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
扶持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運經紀、航運咨詢、船舶技術等航運服務業,建設一批航運服務集聚區和寧波、舟山遠洋船員服務基地。
——摘自《浙江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建立現代造船模式,發展大型船舶、特種船舶、游艇和海洋工程裝備等,加快建設船舶產業集中區,推進國家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建設。推動興化灣南岸、羅源灣南岸等裝備制造業后備基地規劃建設。
壯大提升海洋優勢產業。加快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優化發展,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著力優化提升臨港工業,推動形成東南沿海重要的臨港重化產業基地。推動臨港工業與運輸、金融、保險、商貿等產業聯動發展。加快現代海洋漁業、船舶修造、海洋運輸、濱海旅游等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技術含量,培植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
積極推進福州、寧德港一體化整合,加快主要港區的專業化、規模化開發建設,加快大宗散裝貨物接卸轉運中心建設,積極拓展集裝箱運輸業務,提升臨港產業配套服務水平,建成集裝箱和大宗散雜貨運輸相協調的國際航運樞紐港。配套完善江陰港區,培育江陰港區集裝箱干線運輸,積極發展羅源灣大宗散裝貨物接卸轉運業務。加快平潭港區建設。推動寧德港區與臨港產業協調發展,建設三都澳1,000萬噸原油商業儲備、礦石中轉儲備基地、15萬噸煤儲運碼頭和LNG接收站配套碼頭。
——摘自《福建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本刊實習編輯 黎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