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liner:2010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創新高
據法國Alphaliner公司統計,2010年,受中國各大港口吞吐量猛增刺激,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創歷史新高,達到5.6億TEU,同比增長了14.5%。
2010年,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港口吞吐量增長了17.9%,達1.69億TEU,使其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由2009年的29.3%擴大到了30.1%。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裝箱港口中,中國占據9席,其中大多數港口的吞吐量增速快于其它地區的港口。 2010年,南美各港口的吞吐量增長了17.6%,僅次于中國。2010年,排名前50位的集裝箱港口的吞吐量平均增長了15%,只有兩個港口出現了輕微下降。
去年,香港和記黃埔港口的集裝箱處理量增長了14.9%,達到7,500萬TEU,重新奪回全球最大港口經營商的名號。馬士基旗下的APM碼頭公司屈居第二,為7,000萬標準箱。
Alphaliner預計,隨著箱運量回歸平穩,2011年的吞吐量增速將降至8.4%。中國各港口的領漲勢頭難以撼動。
全球船廠最新排名:三星重返第一寶座
據克拉克松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三星重工的手持訂單達到195艘共820.6萬修正總噸,而現代重工手持訂單218艘共804.6萬修正總噸。大宇造船與海洋工程位居第三,手持訂單180艘共766.1萬修正總噸。加上STX、現代三湖重工,現代尾浦船廠、Sungdong 造船,全球造船前十強中韓國船廠占去7個席位。
同時,截至2月底,全球手持訂單持續下降至7144艘共4.596億修正總噸。中國船廠手持訂單共1.9億載重噸及5,250萬修正總噸,共3050艘船舶價值1,250億美元,而韓國則為1.526億載重噸及4,460萬修正總噸,共1,546艘船舶價值1,442億美元。
克拉克森:韓國第一季度新船訂單趕超中國
國際權威造船航運調研機構克拉克森和造船行業4月7日表示,韓國造船行業第一季度訂單量為329.8582萬CGT,趕超中國的195.1146萬CGT。同時,韓國造船行業承攬的船舶數量達90艘,中國則為88艘。雖然在數量方面差距不大,但韓國承攬了大量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造船訂單。韓國國內造船行業今年第一季度訂單量時隔1年趕超中國,位列“全球第一”。
此外,在接單剩余量方面,韓國縮減了與中國的差距。在今年1月、3月和4月,韓國接單剩余份額分別為31.5%、31.9%和32.1%,逐漸呈增加趨勢。
據分析,今年第一季度韓國新增訂單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大地震發生后,日本企業的承攬業績萎靡不振,而韓國造船企業在高附加值船舶市場上能夠“獨領風騷”。
韓國三大船廠首季接單128億美元
據悉,韓國三大造船企業:現代重工、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在今年前三月中共獲得新船訂單128億美元。
據悉,現代重工在今年一季度共獲得新訂單71億美元,大宇為34億美元,而三星重工最少為23.4億美元。
現代重工新訂單中包括5艘鉆井船、6艘9,600TEU船、1艘VLCC、1艘近海設備運輸船(重吊船)、1座FPSO和海洋平臺。大宇造船獲得丹麥馬士基集團的10艘18,000TEU船和3艘鉆井船。而三星重工的新訂單中有6艘13,000TEU船、3艘中型集裝箱船、2艘鉆井船和1艘海洋平臺供應船。一些造船專家認為,集裝箱船和鉆井船訂單的增加是促使韓國船廠獲得眾多新訂單的主要因素。
如果油價繼續上漲,這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新訂單,如鉆井船、FPSO、海洋工程特殊船舶和LNG運輸船等。
羅-羅正式報價收購MTU母公司
北京時間4月6日晚間消息,戴姆勒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已正式報價聯合收購德國發動機制造商Tognum,它們的報價與最初的提議價一樣,依然是每股24歐元,總計32億歐元(46億美元)。
如果50%的Tognum股東接受報價,戴姆勒和羅爾斯-羅伊斯將把Tognum的船舶產品部門并入羅爾斯-羅伊斯,同時將啟動戰略發展計劃的其他部分,其中包括在未來三年中增加10億歐元的資本開支和研發費用。
西門子首獲海上風電船訂單
西門子船舶事業部受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南通)委托,將為一艘新建的風電安裝船裝備柴油電力推進系統、電力設備和全集成自動化系統。這是西門子首次為風電安裝船裝備柴油電力推進系統和自動化系統,合同額約為500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