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在隆重舉行。在激動人心的頒獎時刻,一位八十高齡的老人健步走到聚光燈下,接過了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500萬獎金。
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名叫師昌緒,是我國著名的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他1920年出生在河北徐水一個書香之家。青少年時期,他立志讀書報國,苦讀不輟,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西南聯大,后赴美國留學。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他攻取了密蘇里大學碩士學位和歐特丹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他毅然放棄在麻省理工學院執教的優越待遇,回國報效國家。
師昌緒回到上海后,國家安排他到沈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工作。那時候,我國與蘇聯關系惡化,蘇聯人撤走專家,國家只能依靠師昌緒等科學家研究耐熱軍工材料。 當時,我國缺少高溫合金常用的金屬元素,又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封鎖,因此在發展高溫合金等關鍵材料方面十分艱難。針對這種情況,師昌緒利用我國擁有豐富資源的稀土元素,開展了“稀土在鎳基高溫合金中的作用”的研究,開發了一種鐵基高溫合金,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鎳基合金,制造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渦輪盤。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研制出鑄造空心渦輪葉片,大幅度提高了發動機的性能。航空發動機的關鍵部位是高溫渦輪,人稱“發動機的心臟”,而渦輪葉片又是關鍵中的關鍵。葉片金屬在長期工作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決定著噴氣發動機的功率,也決定著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因此,渦輪葉片的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航空發動機和高溫合金的水平。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沒有能力研制出像美國這種空心渦輪葉片,但師昌緒偏偏不信這個邪,他說:“既然美國已經用上了,我們就一定能做出來?!彼闳唤邮芰诉@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當時他手里所掌握的全部資料,只有一張航空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榮科畫的空心渦輪葉片的外觀草圖。
為了中國的新型飛機能夠早日“插翅上天”,師昌緒帶領金屬所的上百名科技人員一起攻關,解決了研制過程中數以百計的技術難題。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中國第一代鑄造多孔空心葉片就在金屬所實驗室誕生了,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采用鑄造空心渦輪葉片的國家,這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性能上了一個新臺階,只比美國晚了5年。
正是由于師教授的成功,意味著在未來10年內,我國制造和生產的飛機的發動機將取代進口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