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保渠道逐漸成為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重要渠道,并逐漸占據了其保費收入的半壁江山。保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全國人身險保費收入5980.71億元,其中來自銀保渠道(含郵政)的保費為2599.09億元,占比43%。與此同時,代理保險可提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并成為僅次于個貸業務之后的第二大盈利點。
如此看上去很美的銀保合作模式,卻在去年底接連遭遇銀監會和保監會的“動刀”,引發了市場的普遍關注。
去年11月,銀監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叫停了保險公司的銀行駐點,并要求商業銀行每個網點原則上只能與不超過三家保險公司開展合作,同時對于銀保銷售過程中的一些行為進行了規范。隨后,保監會也擬出了一份銀保規范文件《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
究其原因,銀保合作中出現的亂象,已經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風險因素,引發了監管層面的關注。保監會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八成左右的保險糾紛都與銀行保險有關,其中最多的就是“存單變保單”的爭議。銷售誤導一直是銀保銷售備受詬病的焦點之一。
由保險公司派銀保專管員在銀行網點營業大廳進行營銷活動,即業內俗稱的“銷售駐點”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和銀行對駐點銷售人員都無法實現有效管控,容易引起銷售誤導。因此,此次銀監會發出的這份《通知》中,就明確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通過商業銀行網點直接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員,應當是持有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的銀行銷售人員。”
此外,“1對3”有利銀保與保險公司的深度合作,規范“1對多”過于單一和粗糙代理模式,避免一旦出現糾紛追究責任的問題。
從短期來看,新政對銀行和保險公司都有不同層面的影響,首先由于銷售人員撤離銀行網點,對依賴銀保渠道快速沖規模的險企可能受影響較大;而銀行在培訓銷售人員方面也將加大成本;另外,在“1對3”的模式中,銀行在渠道話語權方面或更加強勢,會導致銀保渠道競爭更趨激烈,保險公司面臨手續費提高、保費收入下滑等多方面的影響。為規避銀保新規的影響,我們認為,創新渠道是保險公司的必要選擇。
首先是銀保渠道自身的創新,加強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深度合作,取代現有簡單的代理模式。去年12月27日晚,中國建設銀行發布公告,其牽頭的聯合投標團成功受讓太保集團掛牌出讓的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公司50%股權。同日,建行及共同投資者與太保集團簽署了《產權交易協議》,其中建行購買太平洋安泰1%股權。股權交接完成后,建行以51%的股權控股合資壽險公司太平洋安泰,成為繼交行、中行、北京銀行之后,第四家成功控股保險公司的商業銀行。銀行控股保險公司,幾家大行在保險市場成功布局,掀開了銀保混業經營新時代的大幕,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意義。
再者就是在其它渠道方面的創新,包括在電銷、網銷等方面加大市場競爭力。隨著3G時代的來臨,手機銀行已經逐漸被人們接受,而近期銀華基金推出了手機銷售基金產品的平臺,都為保險銷售渠道創新提供了參考。
但是要讓客戶通過網絡、手機等平臺自選保險產品,不僅需要各家險企和數十萬從業人員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贏得客戶信任,更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保險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人們的保險意識。
而作為投資者,更應充分認識銀保產品保障和理財的特性,走出對保險認知的誤區。只要結合自身的需求,在家庭資產配置中,合理配置適量的銀保產品,也可幫助自己實現財富的增值與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