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交易、期現套利,在海外被稱之為“毫秒戰爭”。因為套利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投資者比拼的是更尖端的模型和交易系統,勝負在毫秒之間就可見分曉。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中國基金業的“對沖毫秒戰”已經打響。
去年12月10日,國投瑞銀基金公司的一只可以100%投資股指期貨的對沖套利專戶產品結束募集,加上之前易方達和匯添富推出的運用對沖交易策略的專戶產品,投身“對沖毫秒戰”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多。
而據了解,一家基金公司的對沖套利產品已經進入實戰狀態,其年化收益率已突破10%。而隨著更多的基金公司、券商、私募等機構都在積極研發對沖產品,這場不見硝煙的“毫秒戰爭”將愈演愈烈。
好飯不怕晚
和券商、私募等機構相比,公募基金業的“毫秒戰爭第一槍”響的有點晚。股指期貨推出數月后,公募基金才開始行動。
2010年8月末,易方達率先和客戶簽訂了一份采用對沖基金策略的專戶“一對一”協議,打響了公募基金業的“毫秒戰爭第一槍”。據介紹,易方達早在2009年就開始研究與股指期貨相關的投資策略及產品,并設計了一條完整的產品線,分為“對沖套利”和“對沖先鋒”兩個方向。
到了9月,匯添富和國投瑞銀兩家基金公司向中金所申請了股指期貨交易編碼,兩家公司旗下的專戶還分別與東證期貨和中信建投期貨簽署開戶合同,并發行了兩款專戶產品。緊接著,國投瑞銀在11月末又發行了一款對沖套利型的“一對多”專戶產品。
國投瑞銀專戶投資部副總監鄧躍輝介紹說,該公司首只可投資期指的專戶產品實際上是混合偏債型產品,股指期貨只起到策略保本的作用,投資比例有很大限制,不能超過20%。“最新發行的那只專戶產品,其股指期貨的參與度可以達到100%,同時靈活運用多種套利策略,比如高折價套利策略、阿爾法套利策略等,但還是以股指期貨套利為主。”
雖然姍姍來遲,但對沖產品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客戶需求。很多投資人既不希望承擔風險,又渴望獲得穩健收益,那么在對沖時代確實能提供給他們這類收益穩定性極高的產品。
國泰君安一位分析師指出,所謂對沖基金,其本意是通過同時買進賣出兩種有某種關聯的資產,“對沖”掉共同的風險部分,實現絕對收益。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也表示,公司研究對沖交易的目標,就是要打造出一個模型,能夠每年穩定實現10%收益。而據記者了解,先前已經進入實戰狀態的基金公司確實收益頗豐,其中一家基金公司的對沖套利產品年化收益率已經突破10%。
不僅是公募基金試圖搶占這塊市場,券商、私募等各類機構都已經厲兵秣馬,躍躍欲試。
浙商證券一位高管稱,“我們做過調研,無風險和低風險投資市場非常大,對沖套利相對于債券投資會有明顯的優勢,這條產品線將會產生非常大的需求。”
一家期貨公司高管透露,“據我所知,浙江一帶做得大的私募中,有的拿出15、16億資金在做股指期貨套利。”
據了解,浙商證券、華泰證券、光大證券等券商以及一些期貨公司都已開發出或在籌備對沖產品。這些機構現階段將開發重點放在套利型產品上。“一方面,對沖產品推廣需要時間,套利相對容易上手,并且能產出穩定的收益以吸引客戶。另一方面,運用杠桿等融資手段還不夠完善。”
越波動越賺錢
從目前基金、券商推出的對沖套利產品來看,在套利模式和運作上各方大致相同,但業績卻有一定差異。“關鍵是看兩點:一是模型,二是交易系統。”一家券商高管老李說,正因為如此,對沖套利在海外被稱之為“毫秒戰爭”。
早在兩年前做股指期貨仿真交易的時候,老李他們公司就已經開始著手對沖套利策略的研發,不斷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依靠自身優勢,開發出短線增強型等各類模型。而他們的交易線路更是直接連通幾家交易所,響應迅速。
據介紹,套利模型會對現貨和股指期貨價格的交易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先對股指期貨估值,在股指期貨定價模型的基礎上考慮期貨交易成本、股票交易成本以及沖擊成本,測算出進行對沖的盈利空間,選擇建倉和平倉時機。
而在套利模式上,主要有期現套利和跨期套利,期現套利是利用股指期貨與現貨之間的價差進行對沖套利,跨期則是在不同的股指期貨合約之間進行套利。
“就以去年12月9日為例,當天最大套利空間出現在下午2點,滬深300與當月合約出現了約30點價差。”老李指著電腦屏幕對記者說,他們有個組合當時就立即建倉,買入共值1000萬元的上證180ETF和深證100ETF組合模擬現貨,同時賣空相應價值的12月合約,到收盤時價差已縮窄到了十幾個點。買入的ETF出現了約9萬元的虧損,但賣空的股指期貨則實現了約9萬多元盈利,這樣,扣除成本兩者相抵出現了約不到0.1%的收益。9日當天,滬深300下跌了1.53%,但波動不大,振幅只有1.67%。
“對我們做對沖交易的來說,不怕波動,波動越大越能賺錢,”老李說,“最怕的就是現貨和期貨市場都是死水一潭。”去年10月份時,由于市場活躍,價差一度迅速擴大,但隨著行情平淡又逐漸收斂,低的時候,全天的價差在10余點波動,套利機會一次都沒有出現。
除了用ETF模擬現貨外,老李他們也用股票構建組合,不同模型股票數量不同,有用80只股票的,也有120只的,在對沖效果和業績上都會有所不同。
老李介紹說,他們公司在股指期貨推出后,很快跟客戶洽談簽約,推出了一款對沖套利產品,到現在為止約5個月時間做下來已經有超過6%收益,預計全年應該在15%以上。
“不過,以后這個收益肯定會越來越低,因為參與套利的人會越來越多,期現價差將不斷縮小,操作難度會越來越大。”老李說,從海外看也是這樣,隨著套利收益吸引力降低,對沖戰場上新的焦點將是那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瓶頸亟待突破
國內基金業在對沖交易戰場上的爭奪雖然已經開始,但受相關法規、市場成熟度等因素制約,目前大多還屬于嘗試性的“局部戰爭”。
但在海外,對沖基金市場已經相當成熟,有套利型、市場中性型、多空策略型、事件驅動型、全球宏觀型等多種策略,標的涉及股市、債市、外匯、利率市場、商品期貨等領域。證大投資董事長朱南松說,對沖基金的特點就是投資范圍廣,可以滿世界尋找獲利機會。而國內公募基金開發對沖產品在投資范圍上還受到很多限制。
對沖基金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運用杠桿。在首只對沖基金于1949年誕生后,對沖的概念逐漸發生了演化,同時買賣不同的資產并不是為了對沖風險,而是為了通過杠桿的效應,在同一方向上加倍下注來獲取暴利。數據顯示,全球對沖基金指數相對于標普500指數,最近五年的超額收益率達到6.4個百分點。
要想達到這一水平,使用杠桿是不可避免的,海外融資市場比較發達。有數據顯示,美國對沖基金杠桿融資比例高的平均能達到3倍,低時也有1.5倍左右,再加上有各種各樣可供投資的衍生品,本身就蘊含著高杠桿。而在國內目前還僅有滬深300一種金融期貨可供基金參與,公募基金在開發杠桿類對沖類產品上面臨不少障礙。
在這種背景下,業內人士表示,有基金公司準備借鑒多空策略型基金,推出“130/30基金”。這類基金由兩部分投資組合構成,即多頭和空頭,其比例多在120:20到150:50之間。以130/30基金為例,現在有100萬元資金,那么可以用這100萬元買入一個股票組合,然后再將這些股票進行抵押融券等,建立一個價值30萬元的空頭組合,這樣再用賣空所得的30萬元再投資到多頭中。于是基金的投資就完成了130%的多頭和30%的空頭的組合。這一方面可以增加資金使用效率,基金經理可以使用多于投資者投入的資金進行投資;另一方面增加基金的獲利渠道,即將不看好的股票融券賣出。
數據顯示,130/30基金在海外也是公募基金的流行品種,2004年到2007年,美國130/30基金的資產規模從不到50億美元劇增至400億美元。有機構預計,到2012年,采用130/30投資策略的基金規模將達到美國主動型大市值基金的25%以上。
不過,這類產品目前在國內應用還面臨一些難題,由于對公募基金在融資融券參與度上有所限制,這類產品還達不到130:30這樣的比例,此外,這類產品還要求有發達的融資融券和轉融通市場。
不過,據一位基金經理透露,對于轉融通業務,相關部門已進行相當長時間調研,可能即將推出,這將極大促進融資融券市場增長,屆時可能就是這類對沖產品誕生的一大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