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具體的對象有效實施攻心戰術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戰爭目的的達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對于攻心戰在展開積極研究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攻心戰的實施一定要有針對性,否則,很難收到效果;另一方面,攻心戰更多的是作為軍事進攻的輔助形式,如果沒有強大的攻勢作保障,也很難收到實效。
關鍵詞:攻心戰;投誠;軍事打擊;政治瓦解
中圖分類號:E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238-02
一、歷史的回顧
孫子兵法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攻心戰在古往今來的戰爭史上常常對戰爭目的的達成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攻心戰使用較早的著名戰役,可能首推秦末時期楚漢相爭上演的四面楚歌。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為了瓦解楚軍,做了一種帶著笛子的風箏,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凄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楚軍聽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再也無心戀戰。至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在舉兵伐陳之前,也向江南地區散發30萬紙(平均每縣合750份)的討伐檄文[1],列舉陳后主20條罪狀。隨后,便以破竹之勢橫掃江南,攻下建康,生擒陳后主。公元617年,隋末義軍首領李密兵逼洛陽,發檄文于天下,以“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2],讓天下人皆感隋煬帝之罪行,實乃“罄竹難書”。沒過多久隋朝就壽終正寢了。
公元1915年,袁世凱倚仗重兵,改稱帝制。單就軍事力量而論,討袁部隊是無法與之抗衡。但此時國內的各大媒體,一致響應孫文所倡“撲殺此獠,以絕亂種”,列舉袁種種罪狀,譴責其丑惡嘴臉。在輿論攻勢下,甚至連袁世凱的弟弟袁世彤和妹妹張袁氏,也署名遍登京津各報曰:“袁氏世凱,與予二人完全消滅兄弟姊妹關系。將來帝制告成,功名富貴,概不與我弟妹二人相干。帝制失敗,一切罪案,我弟妹二人亦毫不負究。特此聲明。”[3] 結果還沒有等到起義部隊展開全面進攻,袁世凱就在國人、家人的罵聲中一命嗚呼了。可見,攻心戰的確能在政治、軍事斗爭中發揮特殊的軍事功能。
二、太原戰役中的攻心戰
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在毛澤東指導下,由徐向前具體指揮,我華北野戰部隊取得了太原戰役的勝利,共殲敵13.8萬多人。其中,我軍對敵展開的攻心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攻心戰之可能及其部署
對太原敵人實施攻心戰之可能在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當時的太原已成為孤城,敵人十分恐懼、動搖、悲觀、失望。另一方面,許多閻軍和太原的群眾還不了解我黨的政策,有必要把真實情況和我黨的政策告訴他們。
徐向前在回顧太原戰役時曾經談到:廣大解放軍指戰員在進一步橫掃敵外圍據點,加強軍事圍困的同時,著重瓦解敵前線官兵,并發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這是一場針鋒相對、釜底抽薪的政治戰役。目的在于揭露、粉碎閻錫山的欺騙宣傳和野蠻控制手段,首先促成敵人營壘的悲觀失望,動搖分化,減少對解放軍的仇視對抗情緒;進而使之離散倒戈,由零星的逃亡、投誠,直至小股、中股、大股的歸降起義。他認為,政治攻勢也像軍事攻勢一樣,必須自上而下形成堅強的領導中樞,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統一步調,而不能各自為政,亂放槍炮。因此兵團成立了對敵斗爭委員會,由王世英、胡耀邦負責。王世英是山西洪洞縣人,抗戰期間同閻錫山打過交道,很熟悉太原內情。兵團之下,各師成立政治攻勢委員會,團、營設政治攻勢中心指導小組,連設政治攻勢小組。這個組織系統專門負責了解敵情,分析形勢,研究敵軍心理,及時提出對策,培訓政治攻心骨干,總結和推廣各部隊的經驗,不斷提高斗爭藝術、斗爭水平、改進斗爭方式,妥善安置投誠起義人員,檢查和監督部隊對俘虜政策,投誠起義人員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
(二)攻心戰中的山西方言和山西梆子
山西方言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當中最復雜、最有特色、最豐富多彩的一支語系。方言學家李榮先生曾經說過,“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樣豐富”、“同是一鄉人,三里之內不同音”。而山西梆子則是山西地區的典型文化特色。在太原戰役中,我軍對敵的心理戰就充分利用了山西方言和山西梆子的唱法。例如,對抱有幻想和僥幸心理的人,說明天下大勢:“閻匪快要完蛋,妄想多活幾天。又吹美國出兵,又吹世界大戰,欺騙你們官兵,替他茍延殘喘。當今天下大勢,民主力量占先,蘇聯東歐中國,力量強大無邊,帝國主義勢力,正如日落西山,美帝紙糊老虎,其實外強中干,本身困難重重,不敢發動大戰……天下大勢如此,再要糊涂完蛋。”對被抓去的新兵,鼓動他們回家平分土地:“晉中各縣,土地平分,閻軍官兵,家中照分,男女老少,每人一份,快逃回家,參加平分。”對外來的胡宗南第三十軍,則指出:“胡宗南,恐慌在西安。蔣介石,準備逃臺灣。太原城,很快被攻占。三十軍,你們怎么辦?”對前沿陣地的士兵,鼓勵其拖槍來降:“放哨看地形,打柴看路線;知心朋友商量好,看準機會一起跑。白天過來用記號,黑夜過來高聲叫;解放軍大力掩護你,不怕誤會跑不了。帶上子彈和步槍,誰敢追趕打他娘!”又如:“人之初,性本善,越打老子越不干,老子跑到解放區,帶上路費回家園!”
某部來自晉中的一個戰士編寫了閻錫山十大罪狀的唱詞,用山西梆子曲調唱給敵人聽,把閻錫山的罪惡揭露得淋漓盡致:“罵一聲閻錫山罪惡滔天,苦害我從黎民不得安全。閻老賊做事心腸太狠,你犯下十大罪難以容忍:一罪惡‘兵農合一’盤剝重,二罪惡三人編組去當兵,三罪惡‘自白轉生’苦害人,四罪惡肅偽打死好百姓,五罪惡青年編為民衛軍,六罪惡抓上壯丁活送命,七罪惡村中糧食都搶凈,八罪惡晉中餓死眾百姓,九罪惡山西財產剝削盡,十罪惡勾結日寇害人民。兵臨城下包圍定,看你老賊往哪里行。打進太原活捉你,定要懲辦不容情。”還有的戰士編了快板:“說說說,談談談,陣地上把話喊;蔣閻軍,心不安,東邊起義西逃竄;有的帶槍跑過來,有的借口打柴不回還;閻錫山,你完了蛋,完了蛋。”
如此勸降口號,將山西方言和山西梆子巧妙結合起來,既簡單明了、生動形象,又詼諧幽默,并可具體付諸實施。即使今天看來還令人忍俊不禁,實在高明。據說諸如此類極富針對性的宣傳品,閻錫山軍隊的不少士兵都能背誦三種以上。
(三)攻心戰中巧妙利用同鄉關系
太原戰役中的攻心戰方法因時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具體形式包括陣前喊話、對話,利用被俘人員或起義投誠人員寫信、喊話,發射宣傳彈,釋放俘虜,對反動分子陣前點名記賬等。舊軍隊里很重視老鄉關系,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舊式武裝的一個傳統。同樣的話,別人說了他不信,老鄉說了他就信。針對敵人謠言,我軍結合閻軍實際情況編出了《十不得歌》:閻錫山鬼話信不得。特務造謠聽不得。太原工事守不得。紅皮七九槍(太原造步槍)用不得。挨餓挨凍過不得。互相監視要不得。解放軍攻城了不得。土造飛機(碉堡被炸)坐不得。家里盼你等不得。逃跑回家遲不得。
我軍展開政治攻勢的宣傳人員在采取陣前喊話進行攻心的時候,往往是先聽對方口音,弄清他們是哪里人氏,再派與其同縣、同鄉的戰士、民工向對方作宣傳。由于雙方陣地靠得很近,對話聽得一清二楚。有時候雙方說來說去,竟然是親戚、朋友、鄰居,那就更熱乎。原本是兩軍對壘、一觸即發的戰場,幾句話下來變成了聊天拉家常的地方。這樣的攻心宣傳更容易打動心弦,收到成效。那些從閻軍陣營投誠過來的新戰士喊話的熱情尤其高,因為他們對閻軍內部情形非常熟悉,且有許多相識的人,所以他們的喊話效果非常好,往往能直擊閻軍心理弱點,摧垮其心理防線。結果是白天進行喊話之后,晚上真就“知心朋友商量好,看準機會一起跑”,一路飛奔投誠到我軍陣地上來了。
(四)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結合
攻心瓦解敵軍的戰術,孤立進行往往收效甚微。倘若以軍事力量作后盾,在軍事打擊輔助之下,攻心戰術更為有效。太原戰役中我軍當時的口號為“猛打加瓦解”。東山爭奪戰結束后,我東線、南線、北線部隊乘勢發展,又先后攻占了一批陣地。為斷敵空援,十二月初,十三縱一部渡過汾河,配合晉中部隊作戰,將敵新修的萬柏林、三角村、王村、紅溝子等處的機場控制。閻軍為保持空中聯系,于十二月中下旬發起瘋狂反撲,攻擊數十次,但均被我晉中部隊擊退,共斃傷敵二千五百余人,擊毀坦克二輛。我軍在各線不斷鞏固陣地,將太原城池緊緊封鎖圍困,一面發動政治攻勢;一面不時出擊,襲擾敵人,開展冷槍冷炮活動,零星殺敵。八縱二十三旅一個營,十七天內冷槍殺敵一百二十七人。這種軍事圍困、打擊的勝利,使敵一夕數驚,士氣沮喪,更利于我軍進行瓦解工作。
三、啟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針對具體的對象有效實施攻心戰術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戰爭目的的達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太原戰役中,長達半年的圍攻,先后有12 000多名閻軍士兵投誠。因為害怕被閻軍軍官射殺,投誠士兵經常一路猛跑沖向解放軍陣地,奮力躍入戰壕,以至壓傷了我方解放軍戰士。有人打趣說:閻錫山的士兵投誠比打仗還要勇敢。這場攻心戰,一直持續到攻城前夕,達半年之久,直接投誠加上原先瓦解的人數,共約近三萬人之眾。同時,相當數量的敵軍因受我軍宣傳的影響,太原攻城戰斗打響后,不作抵抗即乖乖交槍,因而大大減少了我軍的傷亡。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攻心戰的實施必須非常了解對手的心理特點、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等,一定要做到有針對性,否則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另一方面,攻心戰更多的是作為軍事進攻的輔助形式,如果沒有強大的攻勢作保障,也很難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李彬.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23.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
[3]劉成禺.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67.[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