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比較政治制度》雙語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提出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生成績評價、教材改革與學校的配套改革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革建議。
關鍵詞:教學改革;雙語課程;系統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274-03
實施雙語教學是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培養具有國際合作、交流意識與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在某一門課的教學中運用一種外國語(在中國往往是英語)與本國或本民族語言相結合進行課程教學的方式。2001年、2002年教育部相繼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各高校根據各自具體情況實施雙語教學。這實際上指出了進行雙語教學的一個根本原則: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那么,為了有效地實施雙語教學,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政治類雙語課教學的環境,分析師生的基本現狀和基本需求,這樣才能找到雙語課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本課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切工作都只能是試探性的。為了真正弄清楚我校教與學的實際,必須進行調查分析。本文采用“教學情況調查反饋表”來摸清實際情況,然后據此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和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針對學生現狀和要求,相機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為此,筆者專門設計了一個調查問卷,以此為基礎,獲得了第一手資料。筆者調查的對象是浙江海洋學院管理學院的大四第一學期的三本學生,共發出問卷50份,收回50份,調查是在課程進行一半時進行的,學生對本課程的基本情況和教學方法都很清楚了。所以,本次調查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一般地方高校政治類雙語課開課的基礎不牢固。所謂開課基礎,是指開課的必要性、開課時間選擇、教材準備程度、學生接受程度以及師資條件等。這些方面,一般地方高校特別是地方理工類高校的雙語課開課基礎還不牢固,這個結論可以從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態度上看出來。例如,關于《比較政治制度》雙語課是否有必要開設的問題,有2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0%,下同)。認為“有必要”,但不可忽視的是,還有21人(42%)認為“無必要”,可以說這部分人對本課程的認識還不到位,其學習態度也難以端正,這必然會影響他們學習效果,也會影響教師教學效果。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正反映該課程的開課的條件尚不是很充分,我們還可以從下面的調查分析中得到佐證:一是本課程是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的,學生面臨著畢業壓力,他們或急于找工作就業,或抓緊時間準備考研,或熱衷于準備考公務員,或忙于參加其他培訓,心思難以用在學習上。如果放在其他學期,學生的學習熱情或許會高些。參與調查學生中有19人(38%)主張第五學期開課,還有的學生或主張在學完大學英語后開,或主張在學完專業英語后開課。這說明開課時間的選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教材準備不足導致學生學習的熱情的降低。目前中國還未有自己專門編寫的《比較政治制度》課程的雙語教材,使用的是美國教材(筆者使用的是美國學者Bernard E.Brown主編的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學生普遍認為太難或較難,感到學習相當吃力。有22人(44%)的學生認為,“太難了,不適合我們”,認為“較難”,也有15人(30%),認為“難度一般,可以使用”的只有10人(20%)。本教材與大二時的《大學英語》教材的難度相比,17人(34%)認為“難度大”,26人(52%)認為“難度較大”,認為“難度較小”的只有1人(2%)。還有個別學生提出了更好的建議:要求使用中英文對照、知識更具系統性、行文簡潔的教材。這當然也反映了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不扎實的問題。三是學生的英語基礎不扎實。這一點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和學習積極性,也影響到他們對本課程的評價。三本的學生英語技能普遍不太嫻熟,對使用原版教材的雙語課不太適應,有很強的畏難情緒。通過調查分析看出,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的學生只占一半,六級通過者只有6人占12%,還有26%的學生英語基礎相當薄弱。學生外語水平的參差不齊使他們在雙語課堂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與教師形成互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及雙語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都受到影響。長此以往,雙語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四是師資力量還較為薄弱。雙語教師是雙語教育最直接的實施者,高質量的雙語教師是保證高質量雙語教育的關鍵。開展雙語教學,是運用兩種語言來傳授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是通過外語來學習某學科的專業知識,對教師來說是通過外語教授學科專業知識。麥凱(W.EMackey)和西格恩(M.Siguan)在《雙語教育概論》一書中指出:“在雙語教育系統中期望學生能在學習終了時在任何場合都能使用兩種語言,該系統最終應該造就出能夠這樣做的教師。”這是雙語教育教師的遠期目標。然而,雙語型教師的培養問題已成為推進雙語教學的關鍵問題之一。筆者認為,中國的雙語師資人才還相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對于地方一半的普通高校,這個問題相當嚴重。英語水平與專業水平都相當好的師資特別缺乏。32人(64%)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目前最應當做的是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因此,盲目地使部分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進行雙語教學將對雙語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在開展雙語教學時,中國高校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減少應景的成分,杜絕雙語教學大躍進式的發展。在尊重學科適應性的基礎上,扎實地推進雙語教學。
2.教學過程有待優化。教學方法應當靈活多樣,在尊重教師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通過調查,學生雖然還是比較認可精講法,但對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都比較喜歡,有的學生要求增加專業詞匯量,專業單詞要有音標、解釋,有實例分析,這反映學生的英語基礎不扎實,有依賴教師的傾向;較多學生主張看英文電影等視頻材料;增加由學生組織的諸如英語交談、英語相聲等活動。對于講課方式,認為英語、漢語各半的學生有27人(54%),表明學生還是很認可雙語課程的雙語教學的基本特點和教學方式的。關于考核方式,45人(90%)要求開卷考試,沒有學生愿意實行閉卷考試,這種情況也是上述問題導致的結果。
二、改善政治類雙語課教師教學質量的系統建構
要從根本上改善政治類雙語課的教學質量,就需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雙語課進行系統設計。系統論的創立者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Bertalanfy)認為,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論是從系統的角度去研究事物的發展、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人類思維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幾乎都是有機整體,且又都自成系統、互為系統;每個系統都是在與環境發生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中變化發展,并保持動態穩定的開放系統;系統內部與系統之間保持一種有序的狀態。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或改造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就應該根據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從整體的角度,把事物看做是一個系統去進行研究。比如一個教學系統,至少要有教與學兩個要素,教與學兩個要素之間的聯系與作用形成教學活動,“教”這一要素包括教師、學科內容、媒體、方法等子要素,而“學”這一要素則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及認知程度等子要素。
因此,由于教學是一個系統,而系統中的各個元素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雙語課的教學質量不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取決于學生方面的基本素質,還取決于學校的重視與投入程度。如果只進行局部的調整和改革,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雙語教學體系改革,應該包括教學原則的創新、學時設置、開課學期、教材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學法指導、素質涵養、案例教學、教學手段(工具)的改革與創新、學生成績評價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以及師資力量的培訓與提高、學校的保障機制等。總體改革目標是:系統構建旨在促進學生專業理論學習、英語學習和素質培養三者有機結合為目標的雙語教學課程模式;改革和創新符合“雙語教學”特點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功能完善、資源豐富的課程網站,努力實現形成教師精講、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特色。限于篇幅,本文就雙語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生成績評價、教材改革與學校的配套改革等主要問題加以探討。
1.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雙語教學不僅僅是老師用外語講課,更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用外語進行課堂交流和互動,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討論式教學法,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以及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進行方法調整。在綜合運用精講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同時,拓展自學指導法、課題討論法、閱讀理解法、小測驗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要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以發展的眼光,著眼于不同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具有自我激勵、獨立獲取知識、自求發展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給學生提供創造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標新立異,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聽說等自學能力的主體地位。
在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知識,使學生對知識更易吸收和理解。雙語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十分重要,同時還要有效調動起學生學習雙語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巧妙而合理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他們用英文回答和展開必要討論。
2.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由于雙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用英文思考,具備綜合運用英文的能力,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個較好的教學手段。積極開發了完整系統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和雙語教學網站,把反映時代特征的、規范的比較政治理論知識,通過以Web 頁為表現形式輔之以圖片、音像資料,形象,生動地在網上展示;將網絡課件、授課錄像及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案、教學課件、案例庫、試題庫等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網上授課,實現課堂和遠程互動,實現網上答疑、網上提交作業和批改作業等,方便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外復習;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知識的應用,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同時賦予課程的教與學以鮮活的生命力,彌補了教學軟件的不足。
3.學生最終成績評價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為適應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改變當前考核中閉卷考試分值比例過大的弊端。靈活運用筆試、自測試題、記筆記、口試、閉卷、開卷、讀書筆記等多元考核方式,在考試中增加了口試比重,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和水平以及學生的上網次數、參加在線討論的次數和獲得優秀作品的次數等也被計入平時成績。重點考核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通過測驗獲取教學信息,指導教學更好地開展。
4.教材建設與改革。課程教材的改革確實是當前實施雙語教學的難點。雙語教學是外語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延伸與發展,是運用外語工具傳授學科知識的新途徑。要真正實施雙語教學,就必須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編制適合本校學生的學科英語教材,使學校課程形成動態平衡,以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為雙語教學不是基礎英語教學,也不是專業英語教學,教學時量的限制使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可能花大量時間為學生逐一講解翻譯;并且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英語學習多局限于日常英語范圍,而對專業詞匯掌握甚少。因此,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固然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原汁原味的風味,但是由于在閱讀和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很容易使學生知難而退,影響學生興趣,并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對于一般地方高校來說,我們應走積極引進國外經典教材與我校自編教材相結合的路子。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雙語課程教材建設,組織專家制定科學合理的雙語教材評估指標體系,使中國高校雙語教材建設盡早盡快走上健康有序的軌道,以確保中國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專業的雙語教學教材有很大的選擇余地,為雙語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5.學校其他配套的改革措施。雙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探索,雙語教學的調研、課程開發、教材編寫、資料選購、教學設備和工具的引進以及雙語教師培訓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基于這種情況,建議學校要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如在雙語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待遇、辦公條件、出國進修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以確保雙語師資隊伍的穩定。
學校應注重雙語教師的培養。師資要以培養為主,比如有的高校對于教師的培訓采用了國內強化和出國進修相結合的方法。在國內高校英語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強化訓練,然后挑選優秀教師赴英語國家作長期學習或短期進修,幫助他們更新觀念和知識結構,以獲取用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第一手經驗與資料。由于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同時還可聘請優秀的雙語教學老師或者直接引進優秀的外籍教師,這可以在短期內解決師資緊張的問題,具有極好的時效性。具體途徑可以是: (1)對現有雙語課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以提高其雙語課教學水平和能力。例如,可以舉辦校級、省部級雙語課教師培訓班或對現有雙語課教師進行必要的外語水平培訓。(2)注重雙語課后備師資力量的培養,要有專門的措施培養專門的雙語課教師。例如,可以通過有效措施有計劃地將一些外語專業生培養為雙語課教師。(3)舉辦各種形式的雙語課教學改革研討會,通過經驗交流的方式提高雙語課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結語
雙語教學在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均處于實驗探索階段,沒有現成實用的教材和成熟的經驗可用。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切工作都只能是試探性的。運用系統論的研究方法對政治類雙語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生成績評價方式及教材建設進行系統的改革,對全面提高一般本科院校政治類雙語課的教學質量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向玉喬.高校雙語課的課程性質與教學現狀[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2]陳晶瑛.新辦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實踐與改革[J].經濟師,2009,(1).
[3]許國玉.試論雙語互動教學與助學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
[4]徐凌.“行政管理學”雙語教學的類型選擇與有效建構[J].教育探索,2009,(4).
[5]解超迪.高校雙語教育的幾點思考[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n the Political Bilingu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Comparative Politics” as an Example
HOU Bao-long
(Management School,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bilingual politics teaching.Using the system method,the author puts out some teaching methods,tools,stud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teaching materials and supporting school reform,and their reform proposals.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bilingual programs;systematic construction[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