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教育作為正規學校教育體系之外進行的有組織、有系統的一種教育活動,在中國發展歷史不長。農村社區教育作為現階段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發展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平臺,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要搞好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就非常有必要在理論上認真領會陶行知先生的鄉村教育思想,在實踐上重視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注重“為農”與“離農”的平衡,緊密聯系農村生產實際,加強農村社區教育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農村社區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277-02
中國社區教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雖然其發展歷史不長,但它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正規學校教育體系之外進行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農村社區教育作為新型農民提升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平臺,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并指出,新農村建設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黨的十七大后,全國的社區教育全面推進,農村社區教育也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革,他的鄉村教育思想和實踐,在當時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同樣具有啟示意義。
一、鄉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作為中國“五四”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對當時中國國情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我們中國的根本問題,便是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鄉村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鄉村教育的性質
陶行知從當時中國實際出發,認識到中國農業生產落后,農村經濟蕭條,農民生活貧苦,農民文化低下。他呼吁社會各界要重視鄉村教育,認為鄉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他認為“教育沒有農業,便成為空洞的教育”,“農業沒有教育,就失了促進的媒介”。他提倡“教育與農業攜手”,通過鄉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谷”。在他看來,“鄉村教育關系三萬萬六千萬人民之幸福,辦得好能叫農夫上天堂,辦得不好能叫農夫下地獄”。據此,他指出,“鄉村教育是遠東一種偉大之現象,凡關心世界問題的人們,決不至忽視這種的大問題——無論辦得好不好,中國的鄉村教育關系全世界1/5的人民。我們要想建設新中國,必須用教育的力量,來喚醒老農民,培養新農民,共同擔負這個偉大的責任。”[2]
可見,陶行知認為,中國以農立國,只要農民有出路,中國就有出路。鄉村教育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發展,關系到民族的富強和昌盛。
(二)鄉村教育的任務
陶行知認為,“中國的鄉村教育走錯了路”,要“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其使命,是在農業文明上建筑工業文明”。中國雖然在向工業文明過渡,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工業化進展緩慢,大量的農村剩余人口仍然沒有出路,所以現代化的根并沒有安起來。面對此景,陶行知深懷“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的信條,他主張打破這死的教育,鄉村教育“適合鄉村實際生活”[3]。這體現了陶行知鄉村教育“為農”的特征。
陶行知進一步指出“鄉村教育是不能關其門來辦的,一定要與城市打成一片”。鄉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與城市打成一片”[3]。這里實際上蘊涵了陶行知鄉村教育“離農”的思想。也就是說,鄉村教育不僅要面向農村生活,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還“要從高遠處著想”,為工業和城市服務。
(三)鄉村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指出,“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所謂“教學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這就從理論上將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了鄉村教育的重要位置。
于是,他把鄉村生活環境作為鄉村教育內容的重要源泉,用與農村生產、生活相聯系的內容來培養學生改造鄉村的實踐能力。他要求學生除了在校受教育外,還要求學生走上社會,參加農業生產,進行科學種田,要求學校、工場、社會打成一片,深入生活實際,讓教育走向生活,培養實踐能力。
(四)鄉村教育的先決條件
陶行知認為,只有“活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活的學生”,故“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鄉村教師”。“培養鄉村師資是地方教育之先決問題,也是改造鄉村的先決問題……教師得人,則學校活;學校活,則社會活”[4]。由此可見,要建設活的鄉村教育,成功地改造鄉村社會,其基礎在于要有“活的教師”。“活”的鄉村教師具備“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還具備教師專業的特殊素養,如創造精神,“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
對于這種“活的鄉村教師”的培養,陶行知認為有兩種途徑:一是設立鄉村師范。他主張師范下鄉,建立鄉村師范學校體系,因為“在鄉村里所設的師范學校,天天所過的是鄉村生活,所得的是解決鄉村生活的本領,在鄉下很有用武之地,自能忍耐鄉下之苦,而欣賞鄉下之樂”[5]。二是采用藝友制。想做教師的,先和有經驗的好教師做朋友,而好教師則“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教師”。“這種辦法不但是最有效力的教師培植法,并且是解除鄉村教師寂寞及推廣普及教育師資之重要途徑”。
二、鄉村教育思想對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啟示
中國在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依然是影響并決定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發展農村社區教育中,學習并借鑒陶行知的鄉村教育基本思想,仍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一)重視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
陶行知關于鄉村教育性質的論述,使我們認識到農村社區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區教育是邁向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教育形式,農村社區教育將農民終身學習與農村社區發展有機結合,為農村開展繼續教育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環境和最佳的組織形式。
重視并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必須要有縣、鄉鎮、行政村各級政府的參與,在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上保證農村社區教育的有序進行和健康開展。一是在組織機構方面,建立由行政領導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組成的社區教育委員會。二是在管理體制上建立起政府、社會和學校三結合的共同管理體制,并制定出推進社區教育的總體目標及政策,政府通過統籌規劃,協調各方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管理體制,使社區教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除此之外,三級政府要相應出臺地方性的法律法規、條例、章程等,對社區教育的目標任務、經費渠道和相關部門的職責等做出具體規定,以確保社區教育發展有序有效運行。
(二)農村社區教育要注重“為農”與“離農”的平衡
在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明確農村社區教育仍然要立足農村,面向農村實際生活,為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面貌,增加農民收入而服務。為此,我們應深入挖掘陶行知“為農”思想的豐富內涵,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找到生長點。
首先,要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的精神,全身心服務并奉獻給鄉村人民和兒童;學習陶行知“大鄉村教育主義”的思想,使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充分攜手,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基礎性的戰略作用。其次,要著重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教育和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我們也要看到,自古以來,農村教育均帶有一定的“離農”特征,似乎總在為離開農村服務。事實上,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不斷地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因此,農村社區教育也要打破自我封閉,立足農村,面向現代化。農村社區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6] 為了更好地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農村社區教育也要注重對農民進行現代公民教育和社會閑暇教育,培養具有現代意識良好德性的新一代農民。
(三)農村社區教育要緊密聯系農村實際
農村社區教育必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與“農業攜手”,建設“科學農業”。只有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社區教育才是“活的鄉村的教育”。
因此,在指導思想上,農村社區教育要主動靠近農業,大量興辦農職、農技學校,強調農村教育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這樣,學生畢業后便有一技之長,并成為合格的農業勞動力。在教育內容上,要多體現當地用得上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生產、種植、養殖等知識和農產品加工等科技應用知識。同時讓社區農民先學,并以他們為媒介教父母、教鄰居等,從而有效提高農業技術在生產中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四)加強農村社區教育隊伍建設
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必須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這樣的教師如陶行知所說的,必須具備一定的學歷和相應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規律,熟悉農村社區情況,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一定的奉獻精神。同時,我們認為,發展社區教育還需要一大批志愿者和熱習者,建立社區教育人才庫,把社區內熱心教育的離退休干部、專家、技術人員和先進人物等組織起來,進行歸檔,組織成農村社區教育隊伍。除此之外,農村社區教育作為社會公益事業,要大力倡導志愿者以多種方式參與,形成一支專兼結合“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對農村社區教育進行參與、評估,并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G]//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85-86.
[2]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0-496.
[4]陶行知全集編輯委員會.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37.
[5]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16.
[6]葉忠海.21世紀初中國社區教育發展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45.[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