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問題是中國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解決好農民工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也關系到工業化、城市化乃至整個現代化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必須堅持以政府為責任主體,農民工為責任客體和社會第三方服務組織為責任相關者的原則,系統構建起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續性、可協調性的政策支持網絡,有針對性地解決與創業有關的機制、服務、投入、融資、培訓、文化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從理論上和實踐構建上合理地制定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支持體系,促進農民工創業成功。
關鍵詞:創業環境;金融危機;返鄉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24-06
農民工問題是中國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解決好農民工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也關系到工業化、城市化乃至整個現代化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改革開放以來,億萬農村勞動力離土離鄉,進城務工就業,跨地區有序流動,對改變農村面貌,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貢獻。在這一進程中,一部分進城農民工經過一段時間外出就業,又返回家鄉,利用打工增長的見識、本領,獲得的資金和信息,在鄉村、小城鎮創辦企業,發展工商服務業,投資商品性農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農民工回鄉創業。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個生機勃勃的農民工回鄉創業熱潮正在興起。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城鄉統籌戰略為指針,思考構建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政策支持體系。由于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政策支持體系涉及面廣,它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但首先必須堅持以政府為責任主體,農民工為責任客體和社會第三方服務組織為責任相關者的原則,只有主客雙方加上社會第三方的協調一致,才能比較系統構建起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續性、可協調性的政策支持網絡。再加上,構建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政策支持體系應該有針對性地解決與創業有關的金融、管理、文化、培訓、信息、社會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從理論上和實踐構建上合理地制定農民工回鄉創業政策支持體系,促進農民工創業成功。
一、鎮江市農村勞動力及就業創業現狀
截至2010年10月25日,鎮江市私營企業總數已達40 864戶,個體工商戶總數150 058戶,私營個體注冊資本1 455.03億元。1—10月份,累計新發展私營企業12 485戶,比2009年同期增長216.8%;新發展個體工商戶48 593戶,比2009年同期增長229%;新增私營個體注冊資本793.96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731.55%。農民工回鄉創業呈現良好勢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農民工回鄉創業還面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需要采取明確的扶持政策。
農村勞動力調查對象為男性18~60周歲,女性18~55周歲家庭勞動者。據對全市七個轄市區580戶農村家庭勞動力調查,截至2009年3月底,580戶家庭人口為1 999,就業人口為1 283,就業率為64.18%,其中在本地就業的有1 038,占80.90%;外出就業的有245人,占19.10%。截至2009年2月末,全市已有9879名返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或在本地就業創業,占返鄉農民工總數的90.75%。已就業返鄉農民工中,有3 244人在本地單位就業或靈活就業,593人在本地自主創業或從事高效農業,6 042人繼續外出務工,占55.5%。雖然外出務工仍是返鄉農民就業的第一選擇,但是就地就業創業成為返鄉農民工的重要選擇。
1.從勞動力性別結構看,男性勞動力占到53.54%,女性勞動力占46.46%。
2.從勞動力年齡結構看,45歲以上占到四成多。在調查的勞動力中,18~25歲的占11.88%,26~35歲的占21.39%,36~45歲的占25.00%,45歲以上的占到41.74%。
3.從勞動力文化程度看,農村勞動力文化層次較低,以初中學歷為主。據調查顯示,小學及以下占到調查對象的14.59%,初中學歷占調查對象的52.08%;而高中(中專)學歷的占調查對象的25.0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調查對象的8.33%。
4.從勞動力就業流向看,我市農村勞動力以本地就業為主。據調查顯示,勞動力在本地就業的占80.90%,其中非農務工(在本鄉鎮范圍內受雇于單位或雇主從事非農勞動)的占53.41%,非農自營(本鄉鎮范圍內開辦工廠或小商小販等個體經營)的占7.85%,專職從事農業生產的占19.64%。外出從業的占19.10%,其中外出打工的占15.83%,外出自營的占3.27%。
5.從勞動力就業的行業看,從事行業相對集中,有七成以上人員從事制造業、農林牧漁業和住宿餐飲及服務業,比例分別占到44.19%、19.02%和13.48%。還有近兩成人員從事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
6.創業存量基本情況。從創業實體類型來看,創辦個體工商戶的有70 741戶,占創業實體總數的78.68%,創辦私營企業的有19 172戶,占總數的21.32%,個體工商戶比例遠高于私營企業的比例,創業的層次還不高,規模還不大。從已創業人員的結構來看,主要集中在農村勞動力和被征地農民,其中農村勞動力占創業總人數的56.04%;被征地農民占12.05%;進城創業的農村勞動者占8.77%;返鄉農民工占1.44%。生存型的草根創業占大多數,做大做強的潛力還不足。從已創業人員的性別來看,男性比例遠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79.24%,女性占20.76%。從已創業人員的文化層次來看,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0.23%,高中文化程度占43.74%;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只占6.03%。
7.創業增量基本情況。全市準備創業人員總數為17 054人,僅占總人口的0.65%,總量不多。從準備創業人員的性別來看,全市準備創業的男性為13 036人,占76.44%,女性4 018人,占準備創業總人數的23.56%。從準備創業人員的文化程度來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 583人,占9.28%;高中文化程度5 894人,占34.5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達9 577人,占56.16%。從準備創業人員的結構來看,下崗失業人員1 850人,占10.85%;大中專技職校畢業生1 757人,占10.3%。進城創業的農村勞動者887人,占5.2%;被征地農民1 623人,占9.52%;返鄉農民工645人,占3.78%;農村勞動力9 865人,占57.85%;準備創業的復轉軍人294人,占1.72%;準備創業的殘疾人133人,只占0.78%。從準備創業人員是否有創業培訓愿望來看,根據調查,有培訓愿望人員達到12 009人,占準備創業總人數的70.42%,沒有培訓愿望的只有5 045人,占29.57%。
二、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主要類型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公布的數據,目前,累計有1.2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與此同時,有近500萬農民工利用在外學到的技術、積累的經驗和資金,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開辦工商企業,他們興辦的企業總數占到全國鄉鎮企業總數的1/5。
近些年來,隨著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鎮江市農民自主創業的熱情日益高漲,創業型勞動力轉移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是,從目前總體情況來看,農民自主創業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鎮江市農民自主創業的途徑大致有三種:一是從事第一產業如高效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高效農業的單位產出高,發展有潛力。同樣是以地為生,傳統農業是粗放式經營,資源浪費大,收益卻有限,而高效農業是“挖地三尺”,覓得真金。大批回鄉創業人員利用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發揮自己的技能、資本或技術優勢,通過合理分工和有效競爭,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銷售,發展了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群的農產品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發展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的新路子。二是從事第二產業如加工制造業。許多回鄉創業人員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過的經驗和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促進一批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實現了產業發展的合理分工。三是從事第三產業如服務業。經營“農家樂”和特色旅游,發展涉農服務業,為城鄉溝通架起一座座橋梁等。就數量來看,第一種創業類型是主流,也是地方政府大力倡導和鼓勵發展的方向。
1.已創業和準備創業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較小,全民創業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據調查顯示,全市每萬人擁有私個企業341戶,即使準備創業人員全部創業,每萬人擁有私個企業也只有405戶,準備創業、想創業、敢創業的人員還比較少。與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創業型城市的意見》(鎮發[2010]4號)中提出的“萬人擁有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戶數達到650戶”有一定差距。要繼續加強創業意識教育和創業培訓工作力度,引導沒有創業意識的人樹立創業意識,幫助有創業意愿但有顧慮的人解決創業難題,支持已經創業人員實現成功創業,真正營造勇于創業、敢于創業的濃厚氛圍。女性已創業和準備創業人數僅有總人數的1/3,發展女性創業的空間很大,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女性創業的引導和激勵。
2.對農民工回鄉創業認識不足,創業環境亟待改善,服務工作有待加強。對農民工回鄉創業認識不足,未能公平對待,缺乏優惠政策。一是沒有把服務農民工回鄉創業視同招商引資一樣重要。一些地方把改變當地經濟不發達的希望過多寄托在引進外商和大企業上,并為之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認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是“小打小鬧”,交稅少,發展慢,只能解決他們自己就業增收的問題,對縣域經濟發展、財政增收作用不大。甚至不相信農民工回鄉創業能成功,沒有把服務回鄉創業擺上位置。有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講話、邀請上,缺少具體的政策措施。二是政策上不公平。有的縣市讓引進的外商大企業進工業園區、實行優惠政策或配套服務;而農民工回鄉創業進不了園區,也得不到對外資企業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多項服務,這就形成與外商和較大企業之間的不公平。農民工回鄉創業有的吸收了城鎮待業人員、失地農民,更多的是解決不發達地區農村不能外出的“40、50”農民的就業。同樣是解決困難群眾就業的創業,在城市能得到稅費減免、小額信貸等優惠政策,農民工回鄉創業就得不到這些政策。這又形成與城市創業的不公平。根據百縣3 026位回鄉創業農民工的調查統計,認為“優惠政策缺乏或不落實”的占60%。三是扶持政策制定滯后。根據百縣調查,回鄉創業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得到的支持只是屬于本地的“土政策”,沒有中央和省里的政策依據。多是把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用于回鄉創業。少數地方把扶持城鎮再就業的有關政策延用于回鄉創業。由于國家缺少對回鄉創業的明確政策,在援引利用外商及城市就業政策上,稅務、金融、財政等部門認為根據不足,難以操作。有的地方認為,農民工回鄉創業和其他人的創業沒有什么不同,他們所創辦的中小企業、非公經濟,只需要按現有的政策辦,不需要有特別的優惠政策。或認為他們創辦的企業屬于競爭性行業,政府不需要參與。這些觀念影響了對回鄉創業政策的制定。創業扶持政策雖然很優惠,但仍需加大相關政策宣傳和落實力度。《關于建設創業型城市的意見》、《市區創業扶持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市區創業孵化基地認定管理辦法》、《市區創業實訓基地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市區創業實驗基地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扶持創業的政策措施先后出臺,激發了全民創業熱情,第一季度全市累計新發展私營企業1 434戶,同比增長41.6%;新發展個體工商戶4 934戶,同比增長25%;新增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本105.86億元,同比增長588.8%。但從準備創業人員來看,文化層次不高,創業更多來自生存壓力,高學歷人員自身創業的動力還不足,創業意識還不強,還需進一步加強創業扶持政策宣傳。各地在創業政策落實上還存在不平衡性,尤其是在經營領域、融資渠道和稅收優惠等關鍵問題上,有些地方是“雷聲大、雨點小”,該減的稅費還沒有減,該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還沒有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準備創業者的積極性。
3.經濟實力有限,創業受到資金制約。要創業,就必須有必要的資金作后盾。農民工回鄉創業的資金來源,一是依靠自己在外打工時的積累,數額往往有限;二是向親朋好友舉債,融資成本較高,并且要支付不菲的利息。近幾年,由于國家實行信貸緊縮政策,加之回鄉企業經濟實力普遍不強,缺少資質信用擔保,造成許多企業融資困難,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除少數回鄉農民工具備一定的資本積累之外,絕大多數人缺乏足夠的創業啟動資金。資金瓶頸使得大部分人的創業夢成為“水中月,鏡中花”。
4.整體素質不高,經營理念相對落后。據不完全調查,我市回鄉創業人員中,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7%,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僅占8%,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極其有限,直接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特別是大多回鄉企業屬粗放型、家族式管理,科技含量不高,市場開拓能力較差,抗風險能力不強,企業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5.創業培訓、開辦企業等指導服務滯后,創業受到信息制約。農民工回鄉創業缺乏相關的中介機構為其提供信息服務,辦企業、上項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雖然回鄉創業的農民企業家在務工過程中學到了一些管理企業的經驗,但是市場瞬息萬變,如果創業者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企業就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有創業意愿人員對創業培訓的需求很強烈,創業培訓有必要形成長效機制。根據調查,有培訓愿望人員占到準備創業總人數的70.47%,這一方面說明全市創業培訓工作取得了成效,有創業意愿人員對創業培訓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創業培訓工作需要深入、持久的開展下去,形成長效機制,才能滿足有創業愿望人員的需求。針對準備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技職校畢業生比率還不高的現實,要把創業培訓課程納入各類技、職、高校課程安排,同時強化社區(村)創業意識教育,擴大培訓面,做到創業意識教育培訓的廣覆蓋。在加強創業意識教育的同時,各級人社部門要大力開展SYB創業培訓和各種實用性強的創業實用技能培訓,使創業培訓更具針對性,更有吸引力,以創業培訓提高創業成功率。開辦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手續復雜,程序繁多,輾轉多個部門,差不多是環環收費。越是貧困越想增加收費,一些部門甚至去企業吃、拿、要。“三亂”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工回鄉創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規模較小,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多數投資只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一些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無疑加重了創業者的經濟負擔。
6.土地政策嚴格,創業受到用地制約。在各類有創業意愿的農村勞動者中,進城創業的返鄉農民工不足10%,說明農民到城里創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受資金、場地、項目等因素影響,大多數農民還是選擇就地就近創業。很多農民工剛回鄉創業時都是租用廠房、民房,或是用自家住房進行生產運營,當企業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時,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問題。由于國家對土地供應指標的嚴格限制,導致一些企業因“用地難”而無法擴大生產,制約著企業的規模發展。另外,也存在基礎設施及其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的問題。
7.私營企業在創業實體中占的比例較低,已創辦的企業存在存活難、盈利難問題。調查數據顯示,私營企業占創業實體總數的比例是21.45%。與周邊地區這一比例相比,蘇州市是31.18%,無錫市是34.67%,常州市是29.39%,我市還需提高私營企業在創業實體中的比率,引導創業者提升創業層次,擴大創業規模。特別要落實好《關于建設創業型城市的意見》(鎮發[2010]4號)中個體工商戶升級為私營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支持創業者把創業實體做大做強。新創辦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型和“貼牌”生產中小企業面臨資源環境的壓力,同時受資金、人才、市場等因素影響,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升級的要求十分緊迫,繼續存活困難。推動創業既要重視創業實體量的增長,也要確保質的提升,提高創業實體的存活率。幫助創業者成功創業仍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既要通過培訓提升創業者的能力,更需要政府從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引導和扶持。此外,在創業幫扶中,既要幫扶準備創業的人員創成業,也要幫扶已經成功創業者做大做強做長。
三、優化創業環境,建立鼓勵創業的政策支持體系
長期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三農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黨中央國務院針對大量農民工返鄉的現實情況快速反映,及時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社會各界也給予極大關注。中共中央在政策制定上主要體現在政策制定的快捷性、服務主體性(保增長、保穩定、保民生)、針對性、可操作性等來針對農民工返鄉再就業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充分認識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積極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和“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的措施,要求把回鄉農民工創業納入各級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資金上、項目上、創業環境上給以大力支持。
1.構建機制,形成促進創業的機制制度。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應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優惠政策機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如稅費減免、土地流轉、技能培訓等有利于農民工創業致富的優惠政策,從而鼓勵引導更多農民工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促進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各級政府應構建一個從上到下、多元化的利益溝通和表達機制,為農民提供訴求的機會,及時了解農民工的利益和愿望,反饋他們的個體信息,采取村、鄉鎮、縣(市)實名制登記造冊,對農民工進行動態管理,并定期進行調查摸底,及時準確地掌握返鄉農民工就業意愿、生活情況等,并對各級工作進行督察。創業具有就業倍增效應。經濟趨冷使民工就業的空間明顯變小,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條較好的出路。一是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構建組織保障、行政服務、政策扶持,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建立返鄉創業項目庫,以多種形式組織開展返鄉創業項目推介活動。二是返鄉農民工從事個體經營的,減收各種費用。三是運用好小額貸款,解決創業經費問題。四是創業的途徑不只是創辦企業,還應有種植、養殖的開發。五是完善創業政策,拓寬創業領域,拓展創業空間,加大扶持力度,優化創業環境,提供創業培訓、項目開發、開業指導、政策咨詢等系列服務。加強部門協調,以合力引領創業。創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社、工商、稅務、銀行、財政、國土、環保等多個部門,任何一項政策的最終落實都可能涉及好幾個部門,因此必須做好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整合各部門力量,以政府部門的合力來引領創業。在創建工作中要大力提倡“效能革命”活動,打造讓創業者滿意的服務部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對政策落實不力的部門和個人予以懲戒,最大程度的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內容,最大限度的減少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2.搭建平臺,大力優化促進創業的政務環境。建立“創業孵化器”。在為創業提供咨詢與服務的中介組織較少的情況下,先由政府成立一個專門扶助中小創業者創業的組織。它圍繞創業提供咨詢與服務,提供專業化的幫助,包括創業初期的創業政策咨詢、創業資金與技術、人才的籌措和招聘、創業前期調研、創業方案實施和創業中期的管理咨詢、融資擔保、人員培訓、法律咨詢、場地設施乃至后期的企業組織的規范化、管理的規范化以及資本運作等各個方面,還可通過這一組織傳播企業的成功經驗,扶植推動與此相關中介組織的發展。政府在搭建平臺方面,一是舉辦多種形式的農民工專場招聘會,使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二是在人力資源市場設立“返鄉農民工就業援助”窗口,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免費職業介紹、免費職業指導、免費求職登記、免費推薦用人單位、免費查詢崗位信息。三是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供求信息網絡系統,加強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發布制度,發揮信息在引導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中的作用。四是開辟創業特區。可考慮在每個社區為低保戶、下崗職工、農民、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開辟一個創業特區,在這里創業者可享受零稅負,從而激發這部分人的創業熱情,帶動全民創業的熱潮;還可以將部分區域劃定為創業園區,在園區內實行低稅負、零負擔等優惠政策,激發全民創業的熱情。五是為創業者提供失敗退出的平臺。應建立相應的機制,如企業和個人破產機制,一旦創業失敗,給創業者提供一個良性的退出機制。大力優化政務環境,在開辦企業的注冊登記方面,要進一步規范涉及農民工創業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立項、審批和辦證手續,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為農民工創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在收費方面,要全面實行收費公示制度,堅決制止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行為,使收費真正做到透明化、公開化。在稅收方面,政府必須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實施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政策,減輕處于起步階段的農民工企業的壓力,盡可能多的引導和扶持農民工創辦企業,等這些企業發展到有承擔稅負的能力時,再按國家標準對其進行稅收征繳,使其納稅能力與收入水平相適應。在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利用方面,提供方便并給以優惠。同時要加強對涉農機構的監督與約束,嚴肅處理和糾正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侵犯農民工企業的合法權益、干擾正常經營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大社會治安整治力度,為農民工創業營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3.加大投入,形成鼓勵創業的基礎環境。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突出抓好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農民工創業園區建設,不斷增強小城鎮和農村的創業項目承載能力,減輕農民工創業的額外投資壓力。加大創業信息發布平臺建設,通過公開區域資源信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能源需求以及產業發展等各種信息,使創業者對當地產業結構和企業經營環境有所了解,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找準最佳創業切入點,拓寬產業深入融合的對接空間。建立農民工創業項目庫,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民工創業,通過項目的培訓、項目的發布、項目的供需平衡解決創業者盲目創業的現象,提高創辦項目成功率。根據當地資源和區位等優勢,做好農業、能源、建材、食品、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等產業布局,引導農民工創業者圍繞產業發展搞創業,圍繞產業延伸搞服務。
4.強化培訓,積極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本地培訓資源,針對農民工的意愿及特點創新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認真開展好適合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培訓、農業科技培訓和創業培訓。一是對有培訓需求的農民工進行專業技能、農業生產技術、法律法規、政策知識和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為他們就業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打好基礎。二是對有資金、有技術、有創業愿望的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并有針對性地從縣外和縣直部門聘請專業人員免費授課,專題講解創業規劃、土地流轉、產業發展、市場營銷、企業經營管理及風險預測等相關知識,提高創業成功率。三是加強對年輕一代返鄉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做好思想引導,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其盡快融入農村生活。四是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建立陣地、尋找載體、開展各種具體有效的活動,與發展農村生產力、切實改進干部作風、多為農民辦實事、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等有機結合,加大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力度。五是利用遠程教育等方式,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覆蓋面,提高培訓質量,走出一條“以培訓促進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路子。強化創業能力培訓。可以采取招標或資質認定等辦法,確定一批培訓質量高、社會認可的教育培訓機構為創業培訓定點機構,根據創業人員的需求,分層次、有針對性地為創業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企業管理、勞動用工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并向社會公布,通過社會監督確保培訓的效果。創新培訓方法,把創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有機結合,滿足受培訓者的雙重需要。可以根據當地農民工創業實際情況,將各種實用技術納入創業培訓范圍,提升創業項目的生命力。此外,還可通過案例分析、實習、參觀、座談等多種方式,將創業意識培訓融于創業培訓之中,開闊創業民工的眼光,增強創業的有效性,提升創業的成功率。還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參加創業培訓的農民工創業者給予職業培訓補貼,提高創業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要積極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方式,加大對涉及農民工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積極組織相關人員根據創業農民工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創業項目的可行性評估、論證,并搞好創業項目的跟蹤調查,及時掌握項目的進展情況。對創業達到一定規模,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創業項目,要優先納入政府重點支持項目的范圍。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有效制止不正當競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為農民工創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5.資金支持,拓寬創業的融資渠道。一是拓寬創業融資渠道。要解決農民工創業資金的來源問題,首先在政府用于開發性生產經營項目的資金使用方面,應注意向創業農民工傾斜,同時可以參照農業反補貼的辦法,加大對返鄉創業的財政補貼力度,增加農村的資金供給。積極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等創業扶持政策,與金融部門協調,盡力提高農民工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的額度。在政府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通過財政撥款或吸引外界捐助等方式建立農民工創業發展專項資金,并逐步擴大資金規模,用于農民工創業的貸款貼息、擔保資金等問題,以緩解創業中遇到的資金困難。努力拓寬社會融資渠道,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民間融資的新途徑,幫助和引導創業農民工尋找社會閑置資金,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貸款合同的監管,有效杜絕高利貸等不良貸款,防止農民工高息舉債創業。二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協調金融機構與創業農民工之間的借貸關系,降低銀行在貸款評估、物品抵押等程序上的門檻,允許農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進行抵押融資。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民工創業者,在申請貸款時,要簡化申請流程、加快審批速度,同時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放寬限制。政府在制定小額貸款等優惠政策時,要盡量減少附加條件,從而進一步擴大創業農民工的扶持范圍,讓更多的創業農民工能夠享受到創業幫扶資金。同時,還要考慮不同行業創業者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的具體情況與面臨的實際困難之間的差異,給予不同的財政與信貸支持。
6.文化支持,形成有利于創業的文化氛圍。創業是人們通過創造性勞動而促使其價值實現的實踐活動,其本質是人的創新,核心在人的素質。因此,發動廣大群眾來創業,必須從提高廣大群眾的自身素質抓起,努力增強他們的創業本領,讓他們在變革和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這也是建設創業文化題中應有之義。必須營造適合創業的文化氛圍,創業文化的核心是以勇敢為核心的創業精神、以團結為核心的團隊精神、以靈活機變為核心的創新精神、以融入為核心的開拓精神。這也意味著創業“鼓勵創新、容許失敗、寬容背叛、專家至上、敢于冒險”。可以說,這種創業文化是使新企業源源不斷地誕生、高技術企業迅速分裂繁衍、企業新陳代謝加快的重要前提條件。一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報告會、動員會、演講會等多種方式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喚起群眾創業致富的渴望,幫助干部和群眾認識到:創業光榮,發展有理,貢獻有功。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思想,要營造一種鼓勵創業、鼓勵致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引導他們樹立唯有創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抱負,只有創業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思想,增強干部群眾積極創業的緊迫感。在廣大群眾中形成人人學習先進、個個競相創業的局面,從而推動百姓創業活動的深入健康開展。二是提高創業者的社會地位。培樹創業典型,以典型引導創業。大力挖掘創業典型和創業成功事跡,通過組織舉辦“創業明星”事跡展覽、全民創業先進事跡報告巡回演講,在報紙開辦“每周一星”專欄,讓創業成功者深入社區(村)現身說法、抓點帶面等方式傳播創業精神,宣傳創業事跡,使群眾有榜樣可學,有經驗可取,激發創業動力,克服畏難思想,從而形成創業的熱潮。對成功的創業者進行表彰,對成功創業者的事跡進行廣泛宣傳報道,對一些發揮帶動作用、解決就業、創造新興行業等有特殊貢獻的創業者,有關部門應予以獎勵,并給以一定的名譽和政策優惠。三是激發創業動力,以宣傳促動創業。注重宣傳的多樣化,一方面做好創業優惠政策的宣傳,讓創業貸款、創業補貼等政策進村入戶,人人知曉;另一方面通過報紙、網站等媒體的宣傳,營造知創業、想創業、敢創業、創大業的氛圍。創新宣傳方式,注重宣傳效果,針對群眾擔心創業失敗的心理,把創業是一種能力與勇氣的表現。創業者不害怕失敗,因為失敗了可以再來。引導人們對個人創業的失敗采取容忍的態度,不僅不把失敗當成無能的表現,反而看成是一種沖勁與財富的象征。自編說到群眾心坎的口號,發放易攜帶的創業宣傳手冊,打消創業者的顧慮,營造一種強烈的創業氛圍,使創業意識深入人心。
Business Environ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Zhenjiang City,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 Business as an Example
YAO Yong-kang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Municipal Party Economic Department,Zhenjiang212003,China)
Abstract: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s to the process of a major strategic issue.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not onl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also related to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related to the reform,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Must adhere to the Responsible Government,farmers and social workers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rd-party service organizations object to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to stakeholders,the system operable from the building,sustainability,coordination of policy support network,targeted mechanism to resolve business-related,services,investment,financing,training,culture and other issues,the only way to buil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olicy to support 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 business system,and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business environment;financial crisis;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