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契約是組織與員工之間的心理紐帶,也是影響員工行為和態度以及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企業組織中良好心理契約的構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同時也需要人力資源管理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金融危機對中國農民工中的弱勢群體女性農民工就業及其心理預期都帶來了很大沖擊,后危機時代構建女性農民工良好的心理契約,不僅對于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而且對于促進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社會的和諧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女性農民工;心理契約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89-02
引言
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一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世界經濟衰退已有所緩解,呈現出相對的緩和與未知的動蕩并存的狀態,經濟學家稱其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反彈的大局已定,但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目前的反彈得益于刺激性政策的出臺和公共投資的強有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在危機中,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形勢受到嚴重沖擊,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海西經濟區等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部門受影響更大,大量農民工不得不失業返鄉。
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群體,而女性農民工則處于更弱勢的地位。據全總女職工部(2009)的調查,目前在每年過億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中,女農民工約占農民工總數的40%。與男性農民工相比,由于生理性別的差異,女性農民工在職業選擇、勞動報酬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由于社會性別的差異,女性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在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心理性別的差異,女性農民工在城市適應能力、幸福指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正因為其作為弱勢中的弱勢,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契約問題更為突出,必須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通過調查發現,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降低了女性農民工的心理預期,從而提升了心理契約水平。作為女性中一類特殊人群的女性農民工,受到的壓力和歧視極其嚴重,同時在社會失業增加與企業紛紛減薪的壓力下,女性農民工對現有工資和福利更感珍惜。企業和有關各方尤其應該在宏觀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因勢利導調整農民工心理預期,構建良好的心理契約。這對于推動女性就業,促進社會穩定,增加企業效益,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等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心理契約的內涵
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這一概念最早由Lavinson等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認為心理契約是企業與員工之間相互持有的,用來表明企業與員工之間隱含的相互期望的總和。隨后,Kotter認為,心理契約是存在于企業和個人之間的一種內隱性協議,該協議用來載明在彼此關系中雙方所期望的付出和回報兩方面內容。
心理契約雖然不是一種有形的契約,但它確實又是發揮著一種有形契約的影響。它可以描述為這樣一種狀態:企業的成長與員工發展的滿足條件,雖然沒有通過一紙契約載明,而且因為是動態的,也不可能加以載明,但企業卻能清楚每個員工的發展期望并滿足之;每一位員工也為企業的發展做出全力奉獻,因為他們相信企業能實現他們的期望,這就如同一紙契約加以規范。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其成長與發展永遠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之中,企業員工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也處于一個不斷的流變過程中。如何保證企業員工長期有效地為企業的發展服務,而不致于隨著企業的成長而發生人心離散,構建企業與員工之間動態平衡的心理契約,就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所在。
二、后危機時代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契約現狀
1.女性農民工就業現狀。首先,在招聘和錄用的時候就存在著對女性農民工的歧視。由于先天的生理特點和身體素質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男女農民工的職業選擇明顯不同。女性農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技能,缺乏競爭力,多數從事著技術性不高、簡單重復的操作性工作。她們主要集中于紡織、服裝、印刷、食品加工、玩具、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或者保姆、家政服務、餐飲、娛樂、休閑服務員、售貨員等服務業,其向上層職業流動的機會遠少于男性。從她們所從事的輕工業看,通常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工資福利與勞動付出不成比例,其業余時間少且很少娛樂活動。從她們所從事的服務業來看,大多要求年輕和形象好,職業生涯短暫,競爭激烈,而且地位低微,前景并不樂觀。其次,工資不高,往往同工不同酬。這種情況不管是在內資還是外資、不管是私營還是集體企業,都是存在的。最后,社會保險缺失嚴重,女性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維護。
2.后危機時代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契約現狀。首先,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契約水平提升。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女性農民工最容易受到裁員、被迫停工或半停工、降薪或欠薪等遭遇,另外由于女性農民工在工作中存在性別歧視、進城后面臨的機會選擇增多收入偏低、個體的差距等方面的原因,與男性農民工相比,會表現出更多的困惑與彷徨,對企業的心理預期低于男性,心理契約水平高于男性。其次,后危機時代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契約彈性較敏感。在保證生存、保住就業崗位、保障基本收入水平等直接壓力下,女性農民工們會降低休息娛樂、工作負荷、工作單調性、工作環境、受尊重等要求,減少自動離職率,接受企業勞動關系現實。但是金融危機以后,女性農民工以忠誠、遵從和努力工作換來的穩定的工作感已不存在,原有的心理平衡已被打破,另外女性農民工還要承擔更多的再生產活動,這些都會提高到女性農民工心理契約的敏感度。
三、后危機時代女性農民工良好心理契約的構建
后危機時代,傳統的雇傭關系已不能保證女性農民工與企業間的穩定,長期穩定的雇傭關系更依賴于心理契約的建立和維系。據此,在目前經濟形勢下,針對女性農民工群體的心理契約變化特點,我們認為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改進女性農民工的心理契約構建。
1.招聘過程中創建心理契約。由于招聘過程中傳遞的信息是創建和信守心理契約的基礎,所以招聘人員要向女性農民工清楚地介紹組織的結構、工作條件、工作具體要求及組織能向員工提供的待遇、機會等內容。同時,也要了解女性農民工的技能、興趣、應聘動機及對組織的期望等。這樣有利于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一致,使女性農民工建立較為切合實際的心理契約。
2.提供體現公平的有競爭力的薪酬。據調查,中國女性農民工對薪酬水平、獲得獎金的機會、福利制度的滿意率都很低,調查還表明,薪酬被列為辭職的首要原因。建立一種能夠有效吸引和挽留女性農民工的薪酬制度,被在中國從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認為是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當然女性農民工流動性比較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后危機時代,設計有競爭力、體現公平的整體薪酬制度依然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一個重要策略。組織在設計薪酬時要盡力做到使薪酬具有外部競爭力、內部公平性,獎金發放力求做到科學合理,體現勞動能力和差別。同時,福利也要體現保障性、人本關懷的理念,這樣也可以有效預防員工心理契約的破壞。
3.改善工作環境、內容和培訓機會。在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下,中國企業更應該著重努力改善女性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獲得培訓的機會等等,有效地順應年輕一代女性農民工的發展要求,滿足女性農民工適當的心理期望,形成了與企業合理有效的心理契約。在困難時期要努力為女性農民工營造公平、公正、舒適的工作環境,在工資待遇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好的工作環境會更容易得到女性農民工的認同,更能提高工作的熱情,提升女性農民工的歸屬感,減少女性農民工的流動率,從而有利于提升公司整體業績。人力資源的培訓有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及轉崗培訓等形式。它一方面可以提升女性農民工的業務能力,同時可以讓女性農民工在企業里得到最新的知識和理念,這對女性農民工個人和企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崗培訓能讓女性農民工看到自己在企業里有所學和有所得,提高女性農民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轉崗培訓是為了使女性農民工能夠適應多種工作的需要,企業有計劃地對女性農民工進行培訓,通過職務輪換的方法,使女性農民工得以接觸不同的業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和能力水平,從而擴展她們的個人發展道路。總之,對女性農民工進行的培訓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組織與女性農民工個人雙方需要的,可以加強女性農民工的成就感和工作滿意度,提高其對企業的忠誠度,同時也能阻止企業人才的外流。
4.加強組織與女性農民工的溝通。企業在經營面臨困難的時期更要加強與女性農民工的管理溝通,達到有效調適女性農民工勞動心理。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可以有效地避免不真實的消息的傳播,使管理更加透明化,避免相互猜疑,及時地了解女性農民工的內心動態,從而達到提高女性農民心理契約和工作滿意度的效果。
總而言之,女性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減輕對女性農民工的歧視。構建女性農民工良好的心理契約,既有利于企業與個人的和諧發展,也有利于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辜勝阻,李華,易善策.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擎[J].中國人口科學,2010,(3).
[2]石智雷,楊云彥.金融危機影響下女性農民工回流分析——基于對湖北省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9,(9).
[3]李杰.勞動關系中的心理契約調節機制探析[J].生產力研究,2007,(20).
[4]陳雷,李冰水,沈長月,等.農民工福利保障: 制度缺陷與企業社會工作介入[J].農村經濟,2010,(3).
[5]鄧建霞,李芹,楊紹安.女性農民工所面臨現實問題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8,(8).
[6]袁勇志,何會濤.組織內社會交換關系對心理契約違背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