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現代經濟增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帶動并提高產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信息技術與音像業有著極強的關聯度并對其有強烈的帶動性,利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并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手段分析驗證了信息技術對音像業市場績效的影響。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信息制造業的RD投入強度、新產品開發經費等參數最直接的影響了音像業的產出。很多學者的研究也都發現了RD投入的滯后性,所以將RD投入進行滯后研究,并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對中國的信息技術創新與音像業產出關系進行研究。對于信息技術進步的投入意識以及可觀察到的影響時效上來看都與發達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最后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在信息技術推動下中國音像業發展需要的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音像業產業鏈;信息制造業;技術創新;音像制品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177-03
一、中國音像業發展特征
1.中國音像業發展的產品特征。中國音像業的產品介質發展經歷了較長的演進過程,本章借鑒了朱啟會、辛廣偉、許正明的《中外音像出版產業及相關政策研究》的成果,將音像產品介質的演進過程分為如下四個階段:從留聲機時代開始用了七十年左右的時間才過渡到磁帶時代;從磁帶時代到光盤時代,僅僅四十年時間;而從光盤到網絡與移動終端時代僅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從這些年代的縮短可以看出,新的記錄媒介的變遷所需的時間也是越來越少,技術革新越來越快。
2.中國音像業發展的技術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音像業發展的技術特征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模擬信號時代持續時間很長,這個時代聲音記錄的還原度不高,介質不易儲存和復制,容量也較小;第二個時代是現在也可以看到的音像制品技術時代,通過光盤等介質,用數字信號來記錄聲音或影像,由于數字信號的無損特征,所以無論產品的多次復制和拷貝都不會影響產品的質量,只要終端可以順利解碼就可以得到和母盤一樣的欣賞品質;第三個技術時代是數字信號的虛擬時代,本世紀初到現在,傳統音像產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MP3的誕生讓人們告別了傳統的播放設備,現在的人們利用移動終端、如手機、或者移動的媒體播放器就可以隨時隨地的欣賞音像產品了。
從留聲機時代開始至今,音頻采樣技術、電腦音樂制作技術,介質的生產技術,介質的復制傳播技術等等都在經歷著由模擬時代向數字時代的轉型。信息技術在音像業領域的廣泛運用,必將對音像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使音像業向更繁榮的方向發展。
二、信息技術對音像業發展的影響路徑
信息技術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技術創新改變了或者重組了資源的配置,進而形成了新的資源配置和優化了原有的資源配置。技術創新使企業的資源配置得到了改善,得到了新的資源配置或者有了優化的原有資源配置。這就使得創新源產業和音像業間的生產要素上存在不平衡。創新源產業率先擁有或采納使用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生產資料使用方案。而其音像業未做創新,仍采用老的資源配置,這種不平衡的存在必然促使音像業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信息技術產業通過企業主體或者其他主體產生技術創新,這些技術創新在信息制造業內部對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新的資源配置,包括創造出了新產品,使用新的技術代替了原有技術。技術創新還可以優化原有的資源配置。原有配置的優化包括了專業化分工的更加合理、和更經濟的生產資料使用模式。專業化分工的合理化也可以說是新的管理效應帶來的結果之一,專業化的分工可以使得該產業生產即有產品的過程得到更好的控制,工人在作業時具有比往常更高的效率,達到了節省人力資本的目的。人力資本減少的同時帶來了整體產品成本和最終出貨價格的降低。對于下游產業和應用該產品的相關產業來說,這無疑也大大地拉動了對該產品的需求。于是這種技術創新帶來的優勢就從信息產業傳到了其下游音像業或相關產業當中去了。
第二個階段,信息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新的資源配置使得產業間共有的生產要素產生了不平衡。音像業由于技術創新的不活躍或者研發難度和門檻等因素保持固有的產品、技術,這就導致了在生產要素區域形成了新老產品、新舊技術共存。這種不平衡必然要導致更合理的生產要素取代原有生產要素。信息產業所生產的新產品的一種直接去向就是直接經過再加工變成音像業的新產品,當然新產品的面世也同時作用在相關產業的新技術的衍生。如聲音記錄媒介的變革,勢必會使得聲音記錄精度、算法的改變,這也間接會影響音像業的制作出版的技術。全新的技術會加劇產業內的競爭,拉動信息業的技術提升,改變產業結構,同時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帶動音像業的相關技術發展。對于優化了的原有配置,音像業也會逐漸吸納。新的生產資料使用方式、新的專業化分工無疑都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手段。下游的音像業通過學習、模仿或者引進的手段逐步的將這些創新所吸納,從而提升本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
技術創新在產業之間就是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等這些媒介來傳導的,其根本源頭就是由于產業間生產要素存在差異,以導致了不平衡發展。這種不平衡導致了信息技術自上而下的影響音像業發展。
三、信息技術投入對音像業產出增長的實證研究
根據前文對信息技術給音像業帶來影響的分析可以看出,音像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進步是分不開的,筆者在以往學者所作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模型,把衡量信息技術指標和音像業的產出指標放在一個模型里進行分析,檢驗各個信息技術投入的指標對產出的影響。
在模型的建立之前本文做出以下幾點假設:一是只關注信息制造業技術創新與音像業產出之間的關系。因為影響音像業產出的因素很多,比如音像業的產業環境、產業政策、其他相關行業的影響等等,本文為了對信息技術影響音像業這一內容作針對研究,因此只考慮信息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與音像業產出的關系。二是假設信息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與音像業產出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音像業的產出隨著信息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投入的增長而增長。信息制造業技術創新通過前文介紹的路徑和影響因素,導致音像業產出增加。三是假設RD經費投入對音像業的產出存在滯后性。因為科研開發從投入,到新產品、新技術問世都要經歷一段時間,并且信息制造業新產品、新技術問世之后,其作用于音像業還需經歷不短的時間,因此本文做出該假設,RD經費投入對音像業產出有滯后效應。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考慮到實證研究的科學和規范性,在選擇數據時注意了統一口徑,并保證了所有數據來源的真實可靠,從中選取了1999—2008年的面板數據。為了保證回歸結果的平穩有效,本文在做實證研究當中剔除了幾個省份的數據,留下了26個省市的數據。
本文最終采用的是多元統計回歸分析這種成熟的計量方法來對技術創新的各要素來進行分析,根據上文的假設定義以下變量并構建模型形式如下:
Y=C+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μt (1)
其中,Y代表音像業銷售收入,X1、X2、X3、X4、X5分別代表信息制造業的RD經費、技術引進經費、新產品開發經費、技術改造經費、RD活動人員,以這些指標來評價信息技術投入與音像業的產出。
通過模型設定形式檢驗可以看出,個變量均在5%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本文在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要對所使用的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P值表明,各變量不存在單位根,通過了檢驗,各變量平穩。
在進行模型回歸分析時,我們需要對面板數據進行協整檢驗,以考察各非平穩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在協整檢驗過程中,我們將使用到Pedroni(1999,2004)和Westerlund(2005)等現存方法對其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各統計量均在1%水平下拒絕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這表明這些非平穩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經過協整檢驗以后,筆者對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系數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回歸分析結果
注:(1)***和**分別表示1%和5%顯著水平下各系數通過檢驗;(2)模型的回歸平方和為73.14%,DW值為1.68。
對于信息技術的投入對音像業產出影響其實還受到滯后變量的影響,RD經費投入是衡量技術創新的至關重要的指標,雖然RD經費投入在當期已經產生顯著影響,但不可忽視滯后的效果。國內不少學者也將RD滯后變量引入對模型進行改進,本文借鑒傅利平、張出蘭在《天津市RD投入與產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一文中采用的滯后變量引入方法,將RD投入變量滯后一期和滯后兩期來進行觀察。所以重新設定模型如下:
Y=C+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α6X1(-1)+μt (2)
通過回歸分析,得到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歸分析結果
注:(1)***和**分別表示1%和5%顯著水平下各系數通過檢驗;(2)模型的回歸平方和為75.46%,DW值為1.87。
通過觀察發現,滯后一期以后的RD經費投入的t統計量依然顯著,回歸系數達到2.4172,說明當期的音像業產出收到了前一期RD經費投入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探究滯后變量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引入二期滯后變量,考察RD滯后的效果影響,重新設定模型形式如公式(3)所示:
Y=C+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α6X1(-1)+α7X1(-2)+μt (3)
通過對回歸結果的觀察發現變量,即RD投入滯后二期的影響變得不再顯著,對音像業產出影響不大,因此本模型中只加入RD投入變量的一期滯后項,回歸結果也采用滯后一期的回歸結果,得到的最終回歸方程如下:
Y=15.6407+4.9181X1+0.0694X2+5.6677X3+2.9150X4+
3.1150X5+2.4172X1(-1)(4)
結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RD投入指標在當期已經產生了顯著影響,即RD投入增加一個單位后音像業產出增加4.8131個單位,而滯后一期的RD投入增加一個單位可以帶來音像業產出增加2.8812個單位,效果也非常顯著,但到了滯后二期變得不顯著,這種影響效果隨著滯后變量的加入而變得越來越弱。
四、結論
1.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為音像業帶來的產出增長效果非常顯著:RD經費支出增加一個單位,則音像業產出增加4.9181個單位且滯后一期的RD經費投入增加一個單位對產出也會有2.4172個單位的影響;RD人員增加一個單位,則音像業產出增加3.1105個單位等等。這與理論部分的分析也是相符的,在生產元素的共有區域內,新產品的開發很大程度上直接被音像業所吸收,信息制造業的新產品直接作為音像業的生產資料,進行二次加工后直接銷售,從而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RD人員投入增加也同樣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等方式直接的作用于音像業本身,從而也使產出得到大幅增長。
2.技術創新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都存在研發風險,需要政府對產業技術創新進行政策性的支持,比如財政政策、金融政策或政府采購來扶持產業的發展。以此來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不能停留在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而是鼓勵自主創新,從而使信息技術更好的應用到相關產業,早日趕超發達國家。
3.對于中國音像業產業政策國家應給予大力支持,一是從根本上要改變政出多門的現狀,縮短音像出版的過程,讓出版內容的傳達迅速有效。二是以市場為主體,提供合理有效的競爭環境,進行資源的更合理配置,從而改善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三是加大打擊盜版的力度,維護正版音像廠商的權益,向國際化的版權保護力度靠攏。四是加快傳統音像業的轉型,努力尋找出數字音樂的合理收益分成模式,普及正版數字音樂,讓數字音樂回到正規的發展軌道上。
參考文獻:
[1]阮弘.談音樂商品化在現階段中國社會的運用[J].人民音樂,2003,(1).
[2]陸國慶.基于信息技術革命的產業創新模式[J].產業經濟研究,2003,(4).
[3]邵蕾.中國音像產業競爭力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7.
[4]科技進步必將推動“中國唱片業”的變革與發展[J].中國音像協會,2009,(3).
[5]何平非.數字音樂時代下唱片產業價值鏈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6]Mark Carey,David Wall.MP3: The Beat Bytes Back.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Computers Technology,2003.
[7]Guan J,Ma N.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Technovation,2003.[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