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上我們習慣于把資本分為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與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但對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的特殊社會屬性與一般社會屬性談之較少。從作為社會生產關系資本的兩種屬性入手淺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對資本的應持態度,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資本;生產關系;環境危機;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10-02
資本作為現代社會的主導性原則,是一種必須加以正視的客觀物質力量。我們必須以辯證的態度對待資本,尤其是必須對資本的社會屬性進行全面分析。
一、資本的構成
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1] 這種特殊的以太就是資本,既然資本具有如此魔力,那么資本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馬克思指出:“資本不僅包括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不僅包括物質產品,并且還包括交換價值。”[2] 因此資本有雙重內涵: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與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物質生產要素是資本的載體,社會生產關系是資本的本質。資本所有者所擁有的機器、廠房、原材料等物質生產要素,只有被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中介”之后,才能成其為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因此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是資本的本質,也是資本能夠實現價值增值的邏輯前提。
傳統上我們習慣于把資本分為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與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然而,對資本社會生產關系屬性做進一步的解析,正確認識和定位資本社會生產關系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資本經濟屬性的理解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資本這種復雜的社會生產關系可以界定為特殊社會屬性和一般社會屬性兩個層面”,“馬克思揭示的資本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就是資本社會生產關系中的特殊社會屬性”,“資本社會生產關系中的一般社會屬性,可以界定為為其所有者帶來增加價值的關系”[3]。
在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資本從一種社會生產的萌芽因素成長成為了社會的主導性原則。在這個過程中商品經濟作為一種生產形式,始終存在著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與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的資本的區分;也包含著作為社會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社會屬性與一般社會屬性的區分。只不過包含資本主義社會在內的以前的社會都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所以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的特殊社會屬性,在資本的構成因素中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
二、限制作為社會關系的資本
資本家階級作為人格化的資本,正是這一特殊社會集團無法饜足的財富欲望,驅使他們對雇傭勞動者進行慘無人道的剝削,這正是作為社會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社會屬性的體現,是資本能夠實現增值的根本原因。因此為了實現資本增值,資本家必然會把勞動時間延長到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以上,使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超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產生剩余價值。
然而生產過程是勞動者運用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的過程,而勞動對象的最直接來源就是自然資源。因此為了實現資本增值的欲望,資本家僅僅剝削雇傭勞動者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盤剝自然。“探索整個自然界,以便發現物的新的有用屬性”[4] 。這僅僅是因為自然資源“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勞動力的緊張強度,不增加預付貨幣資本,就可以從外延方面或內涵方面,加強對這種自然物質的利用”[5] 。這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
資本對自身增值的永不饜足的欲望一方面造成了工人“自身自然”和“外部自然”的退化;另一方面為了實現資本的增值,資本家不斷的對生產技術進行革新,因此資本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這種變化中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是功不可沒的,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是直接屬于生產力的范疇的,“它與資本生產使用價值的效率直接相關,即同勞動過程的效率直接相關”[3] 。因此之故其對于人類具有一種生存論的意義。
但資本所有者所擁有的機器、廠房、原材料等并非天然就是資本的物質生產要素,只是由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它們所遭遇的“社會生產關系”使它們成為了資本的物質生產要素。而這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生產要素只有通過被資本所支配,從而納入到資本運行軌道之后,才成為資本的外在表現形式”[6] 。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作為物質生產要素的資本對人類生存論根基的建基作用,對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只有被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中介”后才能成為現實。
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人類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但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與馬克思當年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有很大差別。特別是中國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就全國而言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因此為了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78年中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原則。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但是在中國搞市場經濟,一定要厘清作為社會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社會屬性與一般社會屬性的關系。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有效地遏制了資本社會生產關系屬性中的特殊社會屬性。但中國畢竟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資本作為一種物質生產要素理應為其所有者帶來增加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限制資本中利用資本,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本意。
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對資本的應持態度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的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馬克思說:“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 [7] 這種情況還造成了工人自身自然的退化,“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除了勞動者“自身自然”的問題之外,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不足,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外部自然”退化問題,即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鑒于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是剩余價值的的根本來源,而自然環境又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所以資本為了實現增值必然會無情的剝削勞動者,造成人的“精神生態”的退化;并且瘋狂的掠奪外部自然,造成“日益腐敗的自然界”。只有斬斷資本增值的主線——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才能解放雇傭勞動者的“精神生態”,并進而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解。
由于在中國現階段實行的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此情形之下資本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已經融入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中。并且中國還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和國體的不同,決定了中國能夠對資本社會生產關系中的特殊社會屬性進行有效限制,同時我們強調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理應為其所有者帶來增加價值。
因為資本對“外部自然”的破壞與對工人“自身自然”的破壞是一個并行不悖的客觀過程。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體說來:我們首先應該把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與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分開,在限制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的資本的條件下,利用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實現中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物質文明”,并不具有剝削的本性,在中國吸收、引進、改造的條件下能夠“為我所用”,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次我們應該厘清作為社會生產關系資本的兩種屬性:一般社會屬性和特殊社會屬性。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中國是客觀存在的,它雖然不能夠創造價值,但對于價值的創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應為其所有者帶來增加價值。這是由中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決定的。而對于作為生產關系資本的特殊社會屬性中國應堅決予以遏制,因為它破壞了工人的“自身自然”,使工人精神委靡,缺乏“自我意識”,這一方面把社會變成了一種抽象的敵對力量,另一方面把個人變成了一種盲目的破壞力量,導致人對自然的無情破壞與掠奪;同時由于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缺乏自我表達的自由,勞動者就到被資本主義廣告所支配的“異化消費”中去尋找自由,使生態危機進一步“雪上加霜”。
但是中國現階段所要做的并不是去“消滅”資本,以解決生態危機,而是如何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在發揮出資本偉大“文明”作用、促進中國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盡可能減少由資本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馬克思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和解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解的前提,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解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實現,因此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可能的。馬克思說:“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與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 [7]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5.
[3]楊繼瑞.資本二重性的思考與解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4.
[6]魯品越.社會主義對資本力量:駕馭與導控[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40-4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120.[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