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亞在后發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日本于20世紀初率先實現了近代化,20世紀60年代又再次崛起為現代化的世界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現代化,成為新型工業化國家;東亞的中國和東南亞的“亞洲四小虎”、越南也處于現代化的快車道上。東亞的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密不可分,是全球化進程的一部分。全球化在東亞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東亞國家和地區也為其他后發國家樹立了迎接全球化機遇和挑戰的良好榜樣。
關鍵詞:東亞;現代化;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141-03
一、東亞現代化的成就
東亞國家和地區包括已經實現現代化的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還正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在后發國家的現代化競技中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無論是相對于發展較快的拉丁美洲還是被世界遺忘的非洲大陸。其中,日本在19世紀中后期啟動、在20世紀初完成的近代化使其成為非西方國家中唯一一個免受西方殖民侵略和掠奪并進而成為西方強國一員的國家;二戰后的日本第二次現代化運動使其長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在20世紀80年代完成的現代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亞洲奇跡”。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崛起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并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東亞現代化令人稱羨的成就使得研究東亞現代化成為學術界的一股潮流,但對于東亞現代化成功的原因卻莫衷一是:西方自由主義者將東亞的成功歸因于純粹的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然發展,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1994年撰文指出“東亞奇跡是被夸大的神話”,他認為除日本外,大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產率,與當年蘇聯的高速增長性質相同,伴隨投入增加速度的下降,它們的高經濟增長速度最終會降下來;而威權主義研究者將東亞的成功歸結于政府的作用,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董正華認為,“由國家來推動經濟建設,如德國、日本、蘇聯還有其他20世紀一些國家那樣可以說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一個共同特點,因為這些國家大都是剛剛經歷了國家重建,相對于社會力量,國家力量比較強大” [1];但更多的人在承認市場機制發揮基礎作用的前提下,認為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在東亞經濟奇跡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導作用。1993年世界銀行在《東亞奇跡》的報告中就認為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在1965—1990年間的快速增長,是政府政策和市場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肯定了日、韓和臺灣地區實行的有選擇干預措施起到了促進增長的作用。很少有學者將東亞的現代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
二、全球化對東亞現代化的影響
狹義的現代化主要指經濟現代化以及經濟現代化影響所及的工業化、城市化等。塞繆爾·亨廷頓于1976年對現代化的理解如下: “現代化包括工業化、城市化,以及識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會動員程度的提高和更復雜的、更多樣化的職業結構?!盵2] “從定義上說,全球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因為它是在市場原則和為利潤而生產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盵3]因此,東亞的現代化如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一樣,資本、科技、原材料和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哪個經濟體具備了這幾個基本要素它就具備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東亞國家和地區在19世紀西方入侵之前還是封閉、愚昧的未開化世界,沒有現代經濟發展的任何條件,是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日本的入侵和二戰后西方國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現代性因素才使得東亞國家和地區具備了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二戰前的日本從西方得到資本和技術,以西方列強式的殖民侵略獲得原材料和海外市場;二戰后的東亞國家從西方獲得資本、科技、管理經驗的同時,西方國家還是東亞外向型出口貿易經濟的最大海外市場,其他發展中國家則成為東亞國家和地區當然的廉價原料產地和出口對象。此外,全球化也是西方現代性的文化和制度輸出的過程,這是東亞現代化的文化和制度基礎。
1.資本。全球化為東亞現代化注入淪為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積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幾百年的原始積累,通過對非西方國家的赤裸裸掠奪才積累起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資本。19世紀、20世紀的東亞國家和地區早已不具備早期西方國家殖民掠奪的外在環境,本身剛從封閉、原始的封建小農經濟和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解脫出來,又不能像前蘇聯一樣殘酷的從本國農民身上榨取,因此沒有經濟起飛急需的原始資本積累。西方資本就成為東亞現代化少有的資本獲取渠道,而西方國家在經歷工業革命之后出現了大量的資本剩余,也需要為剩余資本尋找投資的海外市場,特別是19世紀末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后出現了金融資本占統治地位并壓倒商業資本成為西方國家資本輸出的主要形式。
2.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先導。西方國家經過三次工業革命、花費數百年的時間才逐步依靠科技革命的創新點滴積累起雄厚的科技實力,進而帶動工業革命的大發展。如果后發國家不從西方國家引進以縮短技術的時代差距而依靠自身逐步發展的話永遠也無法實現現代化,因為科技創新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采取的是從西方國家直接進口技術設備、聘請專家技師等方式并與日本實際相結合;二戰后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則利用西方國家產業轉移的機遇獲取產業技術,同時積極引進西方技術、設備,并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逐步發展本國的科技創新產業并取得了成功,在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3.管理經驗。僅僅引進資本和技術并不能確保產業一定能獲得發展,因為資本和技術需要人去管理和使用,只有資本和技術掌握在高級管理人員手中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用,因此,高級管理人員的管理經驗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西方國家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級人才,東亞國家和地區也積極地引進和借鑒,并努力培養本國人才,與本國文化、實際相結合,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如日本就創造了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和磨合性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日本模式”,在20世紀后半葉成為歐美國家爭相研究的對象。
4.產業轉移。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經歷了兩個階段不同的轉換:先是在經濟起飛階段借助西方國家產業調整、大量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會,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有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后,對本國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將落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二戰后東亞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經歷了從歐美引進到日本,日本產業升級后再轉移到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再輸出到其他東亞國家的“雁陣模式”。
5.市場。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銷售市場,尋求產品市場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東亞國家和地區本國市場狹小,無法消費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因此,它們千方百計的擴大海外市場,包括發達國家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其中,發達國家市場是東亞外向型出口導向經濟最為重要的海外市場,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與東亞一樣,由于國內民眾財富積累有限,沒有多少消費能力,無法形成大的銷售市場。二戰后的歐美國家特別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成為東亞國家和地區爭相爭取的出口市場,美國一直是東亞眾多國家和地區最大的海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的消費支撐了東亞現代化的崛起。
6.文化和制度的輸出。現代化是現代性在物質、價值觀、制度等領域增加和擴散的過程(廣義的現代化)[4],文化和制度是現代性重要的載體,是物質現代化得以實現的基礎,沒有文化和制度的現代化就沒有經濟的現代化,經濟的現代化反過來可以促進文化和制度實現更好的現代化,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系。文化的現代化包括科學、理性、自由、民主理念的普及;制度的現代化包括治理方式的現代化和治理機構產生機制的現代化。全球化同樣也伴隨著現代性的文化和制度理念的輸出和引進。東亞國家和地區同樣重視西方現代民主和科學的重要性,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呼喚吶喊。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統治者也科學理性地加以引進并對本國落后的傳統文化和制度進行改造,但是大都與本國的國情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本國特設的現代文化和制度形式。
三、東亞應對全球化之策
全球化不僅是機遇,同時也有挑戰,對發達國家尚且如此,對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全球化把發展中國家分流為勝利者和失敗者的原因。東亞國家和地區將全球化視為自身發展的機遇,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即使不能主導全球化進程但卻充分利用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發展所需的難得的因素加快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要么沒有東亞國家和地區優良的外部環境,要么即使有優良的外部環境也因為內部因素不能很好利用;在面臨全球化的不利因素時,能因勢利導如東亞國家和地區者可以轉危為安,應對不利者很可能淪為全球化的犧牲品。東亞應對全球化的方式主要有:
1.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秩序。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統治者大都是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意識的民族主義者,民族的落后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歷史使他們具有很強的富國強兵的意識,為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可以采取一切的必要措施來發展經濟,穩定的社會秩序就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之一。市場經濟需要有自由、公平、平等的交易環境和制度保障,而社會的無序無法保證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東亞的國家和地區不惜采取先經濟后政治的策略暫緩民主政治的實施,實行威權主義統治來確保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在現代化完成之后再推行政治的民主化改革。東亞的眾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或仍實行威權主義統治,而完成現代化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也都向民主政治轉變,即使仍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威權主義而非民主政體的新加坡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也進行了很多民主改革。
2.政府主導發展戰略,科學謀劃布局,為己所用,充分利用積極因素,降低消極因素。全球化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后發國家相對于先發國家,在全球化和新殖民主義面前,往往顯得弱小不堪,因為,雖然后發國家有諸如廉價勞動力、豐富的資源等比較優勢,但是先發國家擁有更多的優勢。全球化是群雄逐鹿、生存競爭的時代,在全球性統一市場中,會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所謂的“雙贏”只會出現在實力對等的兩者之間,面對先發國家的高科技優勢和“剪刀差”效應,以及富可敵國的大型跨國公司所具有的雄厚實力(大型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行為主體,憑借雄厚的實力,它們可以對國際行情產生巨大影響,可以與一國元首平起平坐,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政策),沒有很大優勢的后發國家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只能淪為被剝削和壓迫的地位。先發國家在資本、技術這些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條件上具有巨大優勢,在全球化面前,后發國家容易成為先發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的供給國、高技術商品的傾銷地,國內產業遭到先發國家大型跨國公司的擠壓,生存艱難。全球化雖然可以帶來資本、技術等后發國家現代化所急需的條件,但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風險,這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弊端之一,也是反全球化運動的原因之一。二戰以來,雖然后發國家的平均發展速度高于先發國家,但后發國家總體上和先發國家之間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拔覀冃枰硗庖环N版本的資本主義發展理論,它的出發點是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其核心課題則是國內體制和國外體制的相互作用。在恰當的‘轉化式適應’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可以自己決定引進什么樣的外國制度、以什么樣的速度引進,而不是由外國企業、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組織來決定。然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并不具備這樣的自主權,并且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強大的西方世界與弱小的發展中國家的權力對比往往嚴重失衡,使后者沒有多少談判的余地。”[5] “在應對全球化的問題時,私營領域的競爭努力固然重要,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決定性作用的則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如果政府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對局面失控,就會引起宏觀經濟失調、社會分裂、政治危機、民族糾紛和被外國控制等一系列嚴重后果?!盵5]
3.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創造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現代化也是市場經濟的現代化,現代化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并為其創造有利的條件。經濟的發展需要資金、技術、勞動力、資源、市場等要素,東亞以及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優勢無非是資源、勞動力和未完全開發的市場,但這些要素必須同資金、技術相結合才能產生經濟發展的動力。在西方國家掌握資金和技術優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又相互競爭的情況下,資金和技術會自動流向綜合成本最低的地方。除了勞動力、稅收、基礎設施等有形成本外,投資的客觀社會環境包括生命財產風險成本、腐敗成本也是投資者必須考慮的因素。而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國情和社會環境,投資的綜合成本自然不同,降低投資成本以吸引外商投資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必由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能夠做得很好。東亞長期成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地區,而非洲國家除了成為世界的原材料來源地外再無其他吸引力。
在創造吸引外資的良好環境中,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刻意壓低和長期維持產業工人的低工資并鎮壓工人的罷工行動;利用國家力量以動用國家和社會資本以修建良好的基礎設施;對外資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如亞洲四小龍眾多的工業園區和保稅港區;積極鎮壓社會動亂和不穩定因素,塑造良好治安環境;嚴厲打擊腐敗,降低腐敗造成的損失;整合國內不同階級、集團的利益需求,反對小集團只顧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短視行為,還為經濟的發展制定科學的、長遠的發展規劃,使經濟得以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東亞國家和地區正視全球化的客觀規律,積極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降低其消極因素,才得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矚目成就。東亞現代化實現的過程與全球化進程密不可分,東亞現代化實際上就是全球化進程的一部分。隨著東亞整體現代化的推進,東亞與全球化的互動會更為積極主動并占有更多的有利形勢,東亞現代化應該也可以為全球化進程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央電視臺.大國崛起[Z],2006.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現代化進程戰略構想[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31-40.
[3]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6.
[4]尹保云.什么是現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
[5]大野健一.從江戶到平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7.[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