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及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在對中國收入差距的現狀和原因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討中國收入差距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對縮小中國的收入差距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收入差距;公平;效率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05-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較高的儲蓄率,以及科學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等,都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經濟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及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結果是社會弱勢群體進一步擴大。本文正是從這一背景出發,在對中國收入差距的現狀和原因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討中國收入差距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對縮小中國的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些建議。
一、中國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現及成因
城鄉居民的收入存在差距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實,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回答“貧富差距拉大”相關問題時表示,中國居民平均工資水平在不斷增加,但確實也存在不同經濟群體的收入差距在拉大的客觀事實。
(一)地區差距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實證研究表明,區域經濟差異和區域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但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區域收入分配非常重要,由于中國疆域遼闊,而且由于資源分布不均衡、非均衡化發展戰略以及由于市場化帶來的“馬太效應”,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按照地理區域呈現出了典型的東部地區發達、中部地區居中和西部地區較為落后的局面,與之相應,中國居民收入總體構成上也與此類似,出現了地區間的收入差距。
經濟基礎好、生產要素收益率高的地區更容易成為生產要素的流入區,而生產要素的流入又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然而,落后地區則相反,生產要素流入少,經濟就難以發展,與其他發達地區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會隨之進一步拉大。
(二)城鄉差距
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深刻描述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嚴重的二元經濟現象,其核心論點為:經濟中存在兩個部門,一個是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現代工業部門,另一個是相對落后的農村和傳統農業部門,與城市工業部門相比,農村和農業部門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其邊際收益較低,導致兩個部門的生產率差別和收入差別,現代部門的收入明顯高于傳統部門。
機會不平等是城鄉收入差距的制度根源,而城鄉二元經濟現象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征,這種經濟結構上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中國城鄉市場分割嚴重,城鄉教育、就業等的機會嚴重不平等,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使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城市由于戶口、子女入學等原因,使其不能夠吸納足夠的勞動者,相反,農村則會出現勞動要素的過量供應,這樣的結果使城市勞動要素的邊際收益遠大于農村,進一步擴大了城鄉勞動要素的收入差距。
(三)行業差距
20世紀90 年代中期,中國行業收入分配曾經出現過收斂的態勢;而后行業差距開始擴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目前,國有壟斷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2~3 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 倍之間。
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是傳統行業收入增速較慢、新興行業收入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農業增加值占GDP 的份額已經由改革初期的1/3 下降到1/10,農業在完成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以外,很難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收入水平。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制造業的增加值份額提升較快,就業份額卻增長緩慢,歸因于其資本密集型的行業特點。第三產業的崛起,已經使一些服務類行業的收入水平迅速提升,其中科研和技術業、金融保險業等行業甚至躋身各行業工資收入前列。
二、收入差距對社會公平和效率的影響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義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主義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一個嚴重障礙”,第一次提出了要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帶動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因此,判斷收入差距是否適度主要看它能否激勵經濟增長和保持社會穩定,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一)收入差距對社會公平的影響
從社會公平來看,過大的收入差距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損害,背離了社會公平和正義,容易動搖人民群眾對改革的信心,引發人們的負面心理,尤其是壟斷行業的高收入嚴重影響了人們對中國收入公平的認知,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政府的適當引導和規制勢在必行。尤其是看到一些人通過不正當途徑致富或富人為富不仁時,就易產生“仇富”、“仇官”心態,從而引發一些群體事件甚至導致一些人違法犯罪。它很可能促使社會階層矛盾激化和社會秩序惡化,使社會穩定失衡,社會動蕩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現實中的“仇富現象”已初見端倪,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因此,從效率角度考察,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拉開對效率具有較為明顯的激勵和促進作用,仍有上升的空間;但從公平角度考察,情形就不容樂觀了。這表明,目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雖尚未達到社會系統承受能力的上限,但已明顯偏大。為了使改革獲得更廣泛的支持,當前和今后應更加注重有利于社會和諧和穩定的社會公平,在初次分配中強調社會公平,不僅僅能表現出結果的公平,而且能體現出競爭機會的公平,分配的過程以及尺度和規則的公平。
(二)收入差距對社會效率的影響
適度的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合理拉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能調動居民勞動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動力。收入差距的適度存在所形成的多層次的購買力及多層次的消費需求結構,推動了市場需求引導企業的生產投向,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
但過大的收入差距會對社會效率產生消極影響。從全國部分地區以及全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來看,目前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已經不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至少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已不能再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第一,影響經濟結構優化。收入過于集中在高收入階層,會引起資源流向以滿足他們需求為主的超前消費的生產部門及相關的服務部門,社會平均消費傾向下降,帶來社會有效需求的不足,進而造成經濟畸形發展,使經濟的長期發展缺乏合理的結構。第二,收入高的富人可以運用其財富換取更多的機會甚至權力,以加強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與影響力,并使之成為進一步擴大財富的源泉,由此造成競爭機會更不平等,從而使人們收入的多寡與努力及能力無關,挫傷了人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降低了效率。第三,收入低的窮人由于生存環境較差,抵御風險和困境的能力較弱,一旦遭遇病痛和意外,就更難以承受收入的壓力,更易產生沮喪失落等不良情緒,從而難以產生提高效率的自覺性,造成效率下降。
因此,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效率降低,影響經濟發展。市場經濟講求效率,有持續效率的市場經濟社會,必須是根據人們對社會作出的真實貢獻來獲取相應報酬,而不允許依據權勢、門弟、身份、不法手段等獲取收入,否則就會造成公平的失衡。
三、結論和對策建議
為了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最優平衡點,求得社會和諧,需要在收入分配政策上進行調整,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國目前的分配結構呈現“金字塔”結構,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所以現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心應該轉向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是,也應該允許部分地區將經濟發展的重心繼續放在城鎮上,在這些地區,一定程度上擴大城鄉間收入分配的差距能夠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由于中國的市場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起來,現存的某些制度以及各種市場競爭規則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公平競爭規則不可能得到全面貫徹,從而人為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動,造成了要素市場的嚴重扭曲。
據此,我們提出如下一些調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議:(1)鑒于工薪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主體地位及縮小總收入差距的作用,應該增加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以加大工資性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建立健全稅收體制,尤其是加大對高收入階層經營性和財產性的收入所得稅的征收力度,控制高收入階層收入的非正常的過快增長。(3)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要增加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性收入,一方面提高低收入階層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擴大轉移性收入對低收入階層的覆蓋面。(4)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遏制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國民收入分配要向農業和農民傾斜,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
參考文獻:
[1]王少國,賀福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對經濟效率的影響[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5):43-56.
[2]周云波.影響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18):81-83.
[3]李忠偉,彭振芳.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機會不平等理論的分析框架[J].特區經濟,2009,(8):255-257.
[4]陳月婷.和諧社會視閾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探析[J].特區經濟,2009,(9):123-124.
[5]袁春暉.公平與效率關系分析和分配制度的完善[J].企業經濟,2009,(10):190-192.[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