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不僅需要國家的經濟戰略、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相應的政策與制度環境,更需要樹立“低碳理念”。對政府、企業和個人而言,低碳經濟又有著各自的實現方式:政府的產業布局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企業可以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個人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低碳消費。
關鍵詞:低碳經濟;產業結構;低碳消費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166-02
一、樹立“低碳理念”
低碳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革新,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必須提高對低碳經濟的認識,樹立“低碳理念”。一要用低碳理念進行發展規劃,考慮將單位GDP的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制定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獎懲辦法,并做好與現有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銜接。制定專項規劃,包括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明確低碳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發展路徑、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等。二要進行價值理念的變革,從傳統的產品擁有型社會(重視交換價值)轉向未來的服務使用型社會(重視使用價值),加快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不但重視勞動和資本這樣的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更要著眼于制約化石能源和大氣環境容量這樣的自然資本。三要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法律規制和政策引導,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應建立地方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目標責任制,并完善相關考核指標體系,將能耗、環境保護等衡量低碳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制度機制保障。四要使低碳經濟理念深入到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成為企業的一種自覺行為。企業要轉變經營管理理念,推行綠色經營,建立高效清潔生產機制,自覺將環保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一部分,積極做好污染減排及污染治理工作,將環保成本計入企業生產成本。
二、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是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有效途徑,盡管中國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能短期逾越,但可以通過調整行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降低鋼鐵、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比重,淘汰落后產能和技術,從結構上促進經濟的低碳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要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加大政府投入,通過補貼、補助、稅收優惠等利益補償機制,把政策激勵與企業自身發展動力相結合,大力扶持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循環經濟和生態環保等產業,積極扶持低碳產業大型骨干企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積極實施產業化工程,加快成熟技術和工藝的轉化利用,提高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二是加快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從三次產業角度來說,要加快金融、保險、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逐步減少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第二產業中,要加快太陽能、風能、核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等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會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強度。三是大力支持碳匯產業的發展。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與能力。要發展有機、生態、高效農業,推進植樹造林等生態建設,努力增加碳匯。
三、調整技術結構
科學技術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和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要建立起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支持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和低能耗、高效益的產業發展。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和節能方式創新,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生產。引導和鼓勵企業一方面及時更新落后能源消耗設備,實現能源消耗設備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創新能源利用技術,進行低碳技術的開發、設備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產,通過技術創新和進步提高投入產出效率。火電、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產業能耗高、污染重,被一些學者稱為高碳產業。高碳和低碳都是相對的概念,目前還沒有具體指標來劃分高碳產業、低碳產業或中碳產業。即便是高碳產業,也不是說這些產業就不能存在和發展;相反,這些產業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還會繼續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問題是這些產業要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減少碳排放。這些產業碳排放強度大,減排的空間也很大。要鼓勵高碳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以技術進步帶動整個產業升級。此外,要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海洋能等,逐步用新的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加快發展核電,扶持農村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新能源推廣應用和產業發展。
四、倡導低碳消費
要倡導“低碳化生存”,通過宣傳教育和經濟激勵,引導消費者行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節約能源資源的消費習慣。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偏低,基礎建設還很落后,很多人的生活還不寬裕。在這種情況下,“吃飯問題”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人們還不太可能有足夠的閑暇來關注“低碳”,“低碳”作為一種先進的理念,要真正落實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也需要一個過程。其次是習慣的節制。和工業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相比,低碳生活方式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節制。建立在工業制度基礎上的生活習慣,是消費性的,也是擴張性的。低碳的生活方式則是綠色的,循環的,收斂的。由“低碳”入“高碳”易,由“高碳”入“低碳”難,這是因為“高碳”的生活順應了人的欲望,更多地以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為目的;“低碳”的生活則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建立在對欲望節制的基礎之上。最后需樹立系統的思維方式。整個社會、整個地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保護地球和環境也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當今社會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社會,只有樹立系統的思維方式,人與人才能和諧相處,才能共同造就美滿的低碳未來。
發展低碳經濟客觀上要求人們切實轉變生活消費價值觀,站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摒棄浪費型的高能耗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費、“面子”消費、“便利”消費等陋習,樹立節約能源、減少排放的可持續消費觀,使低能耗、與環境友好的生活消費方式逐漸成為社會風氣。在耗能巨大的出行方面,鼓勵人們選擇高效利用能源、少排放污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例如,大力推廣使用自行車、地鐵、輕軌、公共汽車、鐵路、水運等交通工具;發揮信息化優勢,盡量在線處理人們交往的各種事務,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在住的方面,提倡住宅采用低碳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具和節能家用電器,鼓勵使用高效節能的廚房系統,使居住實現生態化,既舒適實用,又節約能源。在衣著方面,限制高能耗的纖維產品,提倡可再生植物纖維做原料的衣物,使人們衣著既時尚美觀、有利于人體健康,又減少能源的消費。在食的方面,提倡節能烹調方式和烹調工藝,限制高能耗的食品,禁止豪華宴席、浪費性消費,提倡低能耗的營養豐富的消費產品和消費結構。在商務和公共服務方面,賓館、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要厲行節水節電,合理控制空調的制冷、制熱溫度,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在娛樂健身方面,歌舞廳燈光照明、音響、空調等要適度,提倡回歸大自然的室外娛樂健身運動,盡量減少耗能高的室內娛樂健身器材。[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