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征地拆遷矛盾是當前城市化進程中伴生的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征地拆遷事關民生,必須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化解。作為一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征地拆遷矛盾是影響廣州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廣州征地拆遷矛盾發生的原因,結合其特點,應當通過加強科學理論指導、完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執紀、提高征拆補償、加強各方監督、暢通解決渠道等多種措施預防和化解征地拆遷矛盾。
關鍵詞:征地;拆遷;矛盾;化解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063-02
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提速,征地拆遷矛盾不斷激化,糾紛大量增加,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廣州征地拆遷的規模較大,在征地拆遷過程中也難免引發一定矛盾和糾紛。為了提高廣州社會矛盾的化解能力,本文將根據對廣州征地拆遷糾紛現狀,結合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征地拆遷矛盾化解的策略。
一、當前廣州征地拆遷矛盾狀況
據調研,2008年廣州發生的勞資糾紛、征地拆遷糾紛、醫患糾紛以及物業管理糾紛、農村糾紛、土地承包糾紛等主要社會矛盾和糾紛中,征地拆遷糾紛占9.7%,糾紛發生的數量和比例大致與前兩年持平。征地拆遷糾紛不是所有糾紛中最為多發的,但因其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居住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對社會造成較壞的影響。而且,征地拆遷糾紛中往往牽涉許多人的利益,群體性的糾紛比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更容易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廣州征地拆遷矛盾突出表現為以下特點:因歷史問題引發的征地拆遷糾紛比較多,而近年來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引發的糾紛相對減少;征地拆遷糾紛多為群發性案件,多人集中纏訟纏訪情況較多;征地拆遷糾紛的解決耗時長;因對征地拆遷糾紛解決不滿意,導致在被征地拆遷人與政府或者與司法機關形成新的矛盾。
廣州征地拆遷矛盾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征地人和拆遷人、被征地人和被拆遷人之間的利益沖突;相關法律制度不合理、不健全,對征地拆遷條件的界定不明確;征地拆遷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不平等,被征地拆遷人不能參與到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活動中,沒有任何話語權;補償標準低、補償款難以到位;政府角色定位不當;糾紛解決渠道不順暢導致征地拆遷矛盾的激化等原因。
二、減少征地拆遷矛盾發生和提高矛盾化解能力的對策
征地拆遷矛盾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采取各種措施減少矛盾的發生,需要制定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矛盾防患于未然。同時,也要完善相關制度,對于已經發生的矛盾及時地解決,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擴大,盡量減少因矛盾帶來的利益損失。
(一)科學發展,控制濫征地、濫拆遷
征地拆遷矛盾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斷加劇的,征地拆遷矛盾也是發展與穩定、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在當前提倡科學發展的背景下,征地拆遷工作也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要在經濟、制度能夠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征地拆遷。不能只是考慮一方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或者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另外一方的利益、整體的利益或長遠的利益,要做好城市發展的規劃,控制濫征濫拆。在征地拆遷工作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可以減少糾紛的發生。
(二)以人為本,平衡各方利益
征地拆遷矛盾發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征地拆遷活動中各方利益的沖突,因此,減少和化解矛盾的最核心的方法應當是平衡各方利益,強調以人為本,不僅要保護征地拆遷方作為強勢群體的利益,更要通過法律規定加強對被征地拆遷方利益的保護,加強對其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的全面保障,在補償和安置等問題的協商上賦予被征地拆遷人以平等的地位,充分考慮被征地拆遷人的利益。對于商業性的征地拆遷活動,取消強制征收和強制拆遷的規定,讓征地拆遷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協商,達成一致。
(三)健全和完善征地拆遷相關法規制度
征地拆遷工作是一項政策性非常強的工作,有人稱征地拆遷是一地一政策,各地都有許多不同的規定。要想減少征地拆遷糾紛的發生,就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結合各地特點,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制定地方的規章制度和政策。
我國土地征收的現有法律依據主要有《憲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征用土地公告辦法》和《國土資源聽證辦法》等,其中對土地征用的條件、土地征用補償、土地征用程序等問題做了規定。但是,有些規定不夠明確,有些規定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情況,應當對現有法律進行修訂完善,明確一些模糊規定,如對公共利益的界定。另外,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應當提高征地補償的標準,以保障被征地者的權利,保證其能夠在失去土地之后維持至少不低于原來水平的生活,這樣才能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對于征地的程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保障征地利害關系人能夠在征地的過程中行使一些基本的法律上的程序權利。
對于房屋拆遷的法律,除了《憲法》、《物權法》有相對比較原則的法律規定之外,調整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的主要規范性文件就是2001年修訂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另外,各地根據《城市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分別制定了地方的拆遷管理的一些規范性文件。在廣州市,1992年1月6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廣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辦法》(已失效),1997年9月1日開始實施《廣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已失效),現行有效的是2003年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并于200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廣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綜觀城市房屋拆遷相關的法律規范,立法層次相對較低,對于拆遷應當提高其立法級別,制定專門的拆遷法。
因此,應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立法,在不違背上位法規定的前提下,制定適合廣州地方特點的征地拆遷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指導廣州市的征地拆遷工作。
(四)嚴格執法,減少矛盾
在加強立法的前提下,制定符合現實的具有可行性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指導征地拆遷工作,在有法可依,有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良法可依的前提下,加強執法工作,做到執法必嚴,具體到征地拆遷工作中,也就是,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征拆工作,做好補償安置工作,改變當前存在的前緊后松、因人而異的問題,打消個別人頭腦中存在的糾纏不配合工作可以增加補償的錯誤念頭和僥幸心理,要以嚴格執法來引導正常的征地拆遷秩序。
(五)提高征地拆遷補償標準
征地拆遷糾紛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前征地拆遷補償標準較低,無法滿足被征地拆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征地拆遷補償,在符合國家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根據廣州市經濟相對發達、消費水平相對較高的特點,制定一些符合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至少可以保障被征地拆遷人在失地搬遷之后能夠維持不低于原來生活水平。《廣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被拆遷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根據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筑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廣州市歷史舊城區范圍內被拆遷住宅房屋的補償金額,按照房地產市場價格增加百分之二十確定。被拆遷房屋補償金額達不到最低補償標準的,按照最低補償標準支付。最低補償標準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這一規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實際執行中,房屋評估的價格往往比較低,被拆遷人在搬遷后往往難以買到合適的房屋。2007年,廣州市國土資源與房地產管理局又制定了《關于修訂廣州市城市住宅房屋拆遷最低補償標準、搬遷補助費標準、臨時安置補助費標準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對住宅房屋補償的標準。2008年10月14日,又出臺了《廣州市危舊房改造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指導意見(試行)》征求意見,其中對危舊房改造拆遷補償安置作出了更多的利民規定。因此,提高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切實考慮失地搬遷群眾的利益,可以減少征地拆遷糾紛的發生,也可以保障征地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六)提高相關人員素質
提高拆遷人、拆遷單位工作人員的素質,對參與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的干部群眾進行相關法律政策的學習和培訓,可以有效減少矛盾的發生和激化。廣州雖然沒有像其他地方出現“株連”拆遷的現象,但是也出現一些惡性拆遷事件,比如往被拆遷戶處放毒蛇、砸鎖等行為,嚴重侵犯了被拆遷人權利,破壞了社會的秩序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提高相關人員素質,改變征地拆遷動不動就采取強制措施的思路,實行文明拆遷,既可以減少糾紛的發生,也可以促進征地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廣州近年來實施的對積極響應、遵守協議、按時搬遷的被征地拆遷人進行獎勵的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
(七)完善信息系統,增加交流平臺
征地拆遷安置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加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和掌握征地拆遷安置工作有關政策,正確對待補償安置中的矛盾和問題十分必要。在征地拆遷之前,宣傳征地拆遷工作的意義以及補償安置的有關政策,讓群眾理解支持,通過溝通交流保護被拆遷者的知情權。
(八)發揮媒體監督作用
媒體被譽為第四權力,在信息時代媒體的監督作用很大。預防和化解征地拆遷矛盾,應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征地拆遷相關規定、政策的制定進行監督,在政策法規出臺之前,通過網絡、報紙等各種媒體及時對政策進行公布,為大家提供一個發表意見的平臺,以保障政策能夠顧及各方利益。對于違法征地拆遷,侵犯群眾權利的行為,媒體要敢于監督。
(九)明確政府職能,優化組織機構
征地拆遷管理部門應明確定位,依法行政,履行好行政監管的職責,嚴禁管拆不分,嚴禁政府部門以權為征地拆遷工作開道,破壞政府形象。
(十)多渠道化解矛盾
暢通上訪、裁決和訴訟等利益訴求渠道,多渠道化解矛盾。做好上訪群眾的接訪工作,可以緩解矛盾。黨政領導和職能部門應把防范群體上訪、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重點放到治本上來,切實解決被征地拆遷群眾的實際問題。大力推行領導干部下訪群眾制度,使領導干部親自走訪被拆遷戶,傾聽群眾呼聲;體諒被征地拆遷群眾的艱難處境,正視其困難和問題,努力化解矛盾。行政裁決應當公平、公正,不能因為裁決的不公引發新的矛盾。對于征地拆遷群眾的訴訟,可以采用減免訴訟費的方法,方便群眾進行訴訟。
(十一)制定有效措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針對廣州市歷史遺留的征地拆遷糾紛較多的特點,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盤活爛尾樓、爛尾地,重新啟動開發項目。對無人開發或無力開發的,實施公開拍賣,由新業主負責補償安置事宜。2008年,廣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因歷史遺留問題而長期無法辦理房產證的被拆遷人辦理房產證,讓大量回遷戶拿到了房產證,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征地拆遷是事關百姓生存生活的民生問題,也是社會進步、城市發展不可避免的工作。征地拆遷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必須受到政府的重視,必須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和平衡各方利益,預防糾紛發生,采取多元化方法,暢通糾紛訴求機制,化解、消除已經產生的矛盾,在加快發展的同時,維護群眾利益,保障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陽.物權法視野下房屋拆遷制度的重構[J].行政法學研究,2008 ,(1).
[2] 崔建遠.房屋拆遷的法律分析[N].人民法院報,2006-02-21.
[3] 劉慶富.房屋拆遷糾紛案件審理中的幾個疑難問題——對張家界市房屋拆遷案件的調查[J].法律適用,2005,(5).
[4] 羅曙光,張雄飛.房屋拆遷法律問題透視[J].中國律師,2007,(12).
[5] 勞力.物權法為何擋不住非法拆遷[N].檢察日報,2008-01-16(6).
[6] 吳秀榮.論城市房屋拆遷中行政補償制度的缺失[J].前沿,2008,(1).
[7] 杜國明,楊建廣.我國征地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J].求索,2007,(6).
[8] 周愛國,袁凌云.科學構建我國農村征地拆遷工作機制[J].求實,2008,(1).
[9] 張軍濤,劉建國.城市房屋拆遷改造對居民生活影響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8,(1).
[10] 李閻巖.城市房屋拆遷中公共利益的界定[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