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 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許多著名跨國公司在華的子公司都逐漸實現了控股和獨資。深入了解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化的趨勢現狀,分析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化的動因及其對我國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并研究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和出路,對確保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跨國公司;獨資化;產業安全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009-03
一、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方式的轉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歷了以中外合資公司、中外合作公司為主要方式向以外資獨資公司為主要方式的重大變化。主要原因在于,跨國公司獲取利潤的約束條件發生了改變,技術研發、管理知識和企業家才能等因素成為企業迅速占領市場和獲取利潤的關鍵因素,使得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取得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從而引發了愈演愈烈的外商投資獨資化浪潮。
由表1可見,1997年獨資企業數量首次超過了合資企業的數量,2002年獨資企業項目數量超過合資企業兩倍,1998年獨資企業合同金額所占比重達36.23 % ,首次超過合資企業所占比重的29.3% ,從2000年起獨資企業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超過合資企業,2008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外商獨資所占比例為78.96%,占主導地位。加入WTO后,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獨資化傾向更加突顯,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外資利用方式,縱觀在華的外資獨資化進程,外商獨資的重點領域及壟斷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在企業選擇上偏向于我國的重點企業和上市公司
我國各行業內的重點企業和上市公司都是效益較好、具有核心資源或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并購這些企業,可以增強跨國公司對于中國市場的壟斷力量,達到了消滅競爭對手的目的。如格林柯爾收購科龍、美國航空LDC 公司控股海南航空、美泰克控股榮事達等。
(二)在行業選擇上傾向于制造業和服務業
在制造業中,主要是汽車工業、石化工業、家電業、通訊設備制造等這些市場潛力巨大、利潤空間較大的公司。目前,跨國公司與上海汽車、天津汽車、江鈴汽車、長安汽車等均有合資、股權轉讓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在服務領域,如電信服務、批發零售、金融、保險、物流、港口、運輸業等,也是外資并購關注的熱點,但是,我國的服務業在經營理念、經營治理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上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三)在并購對象上傾向于政策敏感度低的行業
在我國,政府對于政治敏感度高的企業,外資并購審核十分嚴格,而對民營企業并購相對來說沒有過高的政治敏感性,因此,外資并購的目標就往往集中在民營企業身上。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2006年,高盛控制的羅特克斯并購雙匯獲得發展;2007年4月,法國SEB 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最終成功收購蘇泊爾,SEB 集團將持有蘇泊爾61%的股份,為實際控股股東。
二、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化動因分析
(一)保持技術壟斷,防止技術外溢
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是基于其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所具備的壟斷優勢。正是這種壟斷優勢使跨國公司能夠實現高額利潤。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經營的同時,也產生了技術外溢效應,對我國的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外商采取合資、合作方式時,溢出效應更大,縮小了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差距,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策略轉變的原因之一,就是獨資企業有利于跨國公司保護專有技術和知識產權,有利于跨國公司保持壟斷優勢,即保持其競爭力和發展力。特別是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有很多不足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更傾向于采用獨資方式,增強技術的保密性,減少溢出效應,如可口可樂在我國的濃縮液生產廠為了技術保密而采用獨資的方式。
(二)實行統一管理,減少協調成本,以提高運營效率
在合資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合資雙方在企業管理和文化方面的沖突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由于合資雙方在文化、政治、經濟、法律乃至道德等方面的不同,導致雙方在企業制度、管理理念、決策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使得雙方在合資的過程中容易發生矛盾和沖突,雙方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日常協調,增加了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與獨資企業相比,合資企業內部最大的交易費用是發生在幾個領導人員之間的交易費用,且組織協調的難度大,從而造成組織機構運轉的低效率。在外部經營中,由于文化沖突的存在,使合資企業不能以積極高效的組織形象去迎接市場競爭,往往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甚至喪失了許多大好的市場機會,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外商的交易成本。因此,當企業的外部協調成本小于企業的內部管理成本的時候,企業往往會選擇獨資。
(三)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
全球化戰略是指跨國公司從全球角度出發,以其雄厚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將一個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細分為幾個不同的環節,并把不同環節分布在不同的國家,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個國家區位優勢和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通過各個環節的最優化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取得最佳的長期總體效益。我國加入WTO 以后,各種壁壘逐漸取消,跨國公司可以很方便地把中國市場納入其全球生產、供應和研發體系,實現生產要素的國際交換和全球流動。隨著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中地位的升級,對華投資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一部份,這要求跨國公司必須擁有對其所有分支機構或子公司特別是合資企業子公司的絕對控股權,確保母公司的經營戰略能夠順利實現,因此,獨資化傾向加劇。
三、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化對我國產業的不利影響
獨資化對中國企業的成長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跨國公司對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以及轉變增長方式的過程都具有巨大的影響,獨資企業數量的增多,可以為國內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更多規范經營的健康的市場主體。外商所采用的先進技術、管理方法和更先進的生產設備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同時也加劇了我國的市場競爭。在看到跨國公司獨資化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意跨國公司獨資化對我國產生的消極影響。
(一)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
外資企業依托其雄厚的實力、先進的技術、高超的營銷水平,率先占據行業領先地位,通過獨資化進程并購和擠垮國內優秀企業,擠占市場份額,實現對產業的控制地位。這種現象正在持續發生且愈演愈烈,將會導致外資企業對我國產業產生市場壟斷,并導致產業依賴以及產業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
跨國公司對一國產業的整體控制是由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所決定的。在我國整體對外開放、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成為WTO成員國、經濟政策逐步與國際接軌的條件之下,跨國企業對市場進行壟斷的動力進一步增強。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資打破了國內計劃經濟的行政壟斷體制,增加了市場的有效競爭性,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在最近十年中,跨國公司扮演的角色又逐漸變化,很多國內產業正在向現實和潛在的市場壟斷階段悄然演變。較高的市場集中度與進入壁壘往往是壟斷行為發生的結構性前提。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工業總產值占行業產值的比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而在國內某些行業中,跨國公司的生產總值甚至已占到整個行業產值的半數以上。應當引起警惕的是,在國民經濟的某些產業甚至是戰略產業(如汽車產業) ,跨國公司的寡頭壟斷已經初具雛形,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傾向,近年來,跨國公司已大規模進入我國大型制造業,并購重點大都是我國工程機械業、電器業等領域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在國內企業的重點資產、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品被跨國公司所壟斷后,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體——我國一大批高新技術或核心產業的品牌企業也不復存在后,本土企業便失去了對行業整體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導權和控制權。產業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上游技術產業和下游生產企業環環相扣、息息相關,關鍵環節的缺失會給全行業的競爭力帶來實質性的打擊和破壞。
跨國公司利用產業控制進一步構成了對我國同類產業的產業壓制,使國內同類行業難以形成與其抗衡的競爭能力,并且在其投資過程中,對關鍵技術嚴加封鎖,以保證我國同類行業始終與其自身有足夠的技術差距,使得跨國公司得以利用技術等壟斷優勢實現對我國產業的壓制戰略。
產業控制、產業壓制又自然造成產業依賴。跨國公司對我國的產業控制、產業壓制所引起的我國產業對國外資本的依賴現象,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能導致我國產業發展走向依附型產業成長模式,即完全依靠跨國公司及其所帶來的技術、管理經驗成長和發展,自身的比較優勢基本上被跨國公司所控制,最終結果是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遭到極大的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嚴重的挑戰。
(二)沖擊本土企業,造成民族品牌大量流失
跨國企業在我國市場度過了短暫的適應期之后,開始了獨資化進程,民族品牌已失去討價還價能力,其命運只能是被收編或被消滅。
1.買斷中方品牌的使用權
對于一些著名的民族品牌在本土市場的地位,跨國公司一時之間難以撼動,因此所采用的方式是一般并不選擇直接買斷該品牌,而是采用另辟蹊徑的方式,通過買斷其使用權來逐漸達到其蠶食這些民族品牌的目的。
2.不斷提出增資要求,拖垮中方
跨國公司依靠自身雄厚的財力和嫻熟的資本運作手段,全面擠壓民族品牌在合資企業中的話語權,本土企業最終難逃被收編,或付出巨大的代價終止合資的命運。
自從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后,通過合資這種方式,迅速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少數甚至占據了行業龍頭地位,在此之后利用品牌擴張等手段鯨吞蠶食本土企業苦心經營多年的民族品牌,達到品牌遏制的目的,最終使中國本土品牌徹底消失,這是跨國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方式,不僅能借此來整合全球生產鏈,而且在無形中抑制本土品牌的發展甚至擠占其生存空間。以輕工行業為例,碳酸飲料市場上,外國品牌占有率達到90%以上;化妝品市場上,國外品牌已占領75%的市場份額;啤酒行業年產8萬噸以上的企業約60 家,72%已屬合資;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通過跨國并購,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美國柯達占有中國至少50%的份額。
(三)逆向技術溢出,造成國內人才流失
跨國獨資企業因其良好的知名度、較高的薪資水平、優越的辦公條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環境,吸引了國內的大量優秀人才,同時,獨資企業不惜重金“搜獵”國內企業的高端人才,致使我國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許多技術骨干、科技人員“跳槽”到跨國公司旗下,產生對國內民族企業人才的擠出效應,進而降低我國技術革新力量,削弱我國民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且很多跨國公司在華建立了獨資的科研機構,使國內的科研力量受到了很大沖擊,對我國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跨國公司獨資化導致了我國企業人力資本流向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使本應該由國內人才流動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企業對外資的技術依賴, 對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應對外商在華獨資化的措施及對策
(一)我國政府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
1.完善政策及法律法規
首先,立法及監管部門應加緊完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預防和遏制各種形式的市場壟斷行為,維護外資和民族資本公平競爭的合法環境。
其次,應盡快構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并購行為評價體系和標準,對于一些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產業和領域,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政府應從政策、調控等方面來提高本土企業的控制能力,控制跨國公司的壟斷風險。
再次,建立起并購防范機制,包括跨國公司并購本土企業對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影響、外資企業獨資化對市場形成壟斷的可能性、外資壟斷對產業結構升級政策的影響以及外資并購國有企業后對國有資產流失的影響等方面。
最后,在保持外資政策優惠的基礎上,應當適度調整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實力強大,應逐步取消外資在東部地區的超國民待遇,而給予中西部地區以更多的優惠政策,把外資引向中西部地區,促使外資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
2.調整跨國公司投資的產業結構,發揮利用外資的積極作用
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對跨國公司的投資方向、領域進行有效評價與監管;加強對國內稀缺資源的控制力度;積極引導推進規劃,鼓勵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引進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幫助我國的落后產業迅速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新行業和資金短缺行業,如交通運輸、電信通訊、地質勘探、科技服務等行業,外資所占比重很低。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競爭力較為薄弱,應有步驟有選擇地推進服務領域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穩定發展。外資所帶來的資金、管理和國際營銷觀念等我國急需的要素,對我國的產業升級和優化具有積極的作用,應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抓住機遇,不斷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把優惠政策與轉變增長方式結合起來,科學分析外商投資企業技術溢出效應及創新能力的現實狀況,提高跨國公司對本土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目標,改善外資的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發揮利用外資的積極作用。
(二)本土企業自身應加強的方面
1.增強民族品牌意識,走自創品牌之路
中國企業在合資過程中要樹立自己品牌的“生命線”意識,不能在引用外資時因急于與外資合作或貪圖短期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品牌,如此長期發展必然會導致品牌的喪失。因此,在合作中要時刻謹記品牌是企業的生命,注重品牌定位,提升品牌形象,努力將品牌打造成所在行業的龍頭。
2.提高本土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核心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培養和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的本土企業應加快對外商合資合作企業技術的吸收、消化并加以創新,培養企業自主科研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本土企業要堅持自主開發,提高核心技術水平。跨國公司只會向東道國轉移相對先進的技術,不可能轉移其核心技術,因為核心技術是跨國公司獲得壟斷利潤的源泉。核心技術的取得主要是通過東道國的自主開發,如阿根廷于20世紀70年代希望通過引進福特汽車投資來發展本土汽車業,但由于缺乏自主創新戰略,至今仍然是對零部件的組裝,這種組裝生產沒有對阿根廷汽車和金屬加工等產業帶來任何技術溢出;而日本和韓國汽車業的發展是在引進外來投資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從而取得了今天令人矚目的成就。
我國企業應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東道國的優勢,加入跨國公司技術戰略聯盟,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與世界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研發接軌,不斷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與自主創新能力;定期組織科技人員去跨國公司進行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企業領導和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以提高我國企業的研發能力;還要積極防范、應對外資壟斷性的并購,加強對于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利用本土優勢,培養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維護國家的產業安全。同時,國家應不遺余力地發展科技,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從而實現生產力水平跨越式的提高。在產品出口方面應實行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Jose Carlos Pinho . The impact of ownership 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 and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s on SME foreign entry mode choice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7,(4):715-734.
[2] 劉新英.FDI在我國的獨資化進程、影響及對策[J].商業時代,2008,(3):35-37.
[3] 佐藤宜雄,石永恒,鄭仰南.合資企業“獨資化”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6,(4):145-149.
[4] 李國范,趙增耀.資產屬性、聯盟沖突與獨資化趨勢[J].世界經濟研究, 2009,(5):59-64.
[5] 張愛玲,夏平.“獨資化”趨勢下的FDI技術外溢效應與對策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8,(11):26-29.
[6] 戴湘,魏浩.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獨資化趨勢原因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2):32-35.
[7] 陳 靜,張道宏.外商投資“獨資化” 的動因及對策建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1):22-26.
[8] 王昌林.外商獨資企業數量增加及相關影響[J].改革,2002,(1):53-57.
[9] 魏浩,安禮偉.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獨資化:現狀、影響與對策[J].經濟縱橫,2003,(9):6-10.
[10] 李曉華,盛狄.在華合資企業的“獨資化”趨勢解析 [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