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是否受賄罪的一個要件,一直是困擾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的疑點、難點問題?!盀樗酥\取利益”應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從分析受賄罪的立法缺陷出發,對流行的兩種觀點:主觀要件說和客觀要件說進行了評析,并闡述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理由,結合司法實踐,對“為他人謀取利益”在理論的認定和實踐的認定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最后提出了相關立法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受賄;謀取利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4.3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137-02
賄賂犯罪嚴重影響國家機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犯罪分子千方百計企圖逃避法律制裁,其犯罪手段越來越狡猾,犯罪行為越來越隱蔽。而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利益”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一、立法缺陷
按照刑法第385條關于受賄罪的規定,司法實踐中的某些情況就不能認定為受賄罪:一是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了他人的財物,也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但實際上因為某些原因根本不能實施或沒有實施為他人謀利益的行為;二是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了他人財物,也實施了一定的為他人謀利益的行為,比如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但最終沒有為行賄人謀取到預期利益,沒有收到賄賂的實效。上述情況如果不以受賄罪懲罰,顯然是不合理的。但在立法者沒有對受賄罪的犯罪構成做出進一步完善之前,或者“兩高”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出臺,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還應該嚴格以刑法的規定為準。
二、原因分析
為他人謀取利益是否受賄罪的一個要件,如果是,那是主觀要件還是客觀要件?刑法理論界關于這個的討論有很多,歸納起來有主觀要件說和客觀要件說兩種觀點。
主觀要件說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行賄人與受賄人之間貨幣與權力互相交換達成的一種默契,就行賄人來說,是對受賄人的一種要求;就受賄人來說,是對行賄人的一種許諾或曰答應。因此,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受賄人的一種心理態度,屬于主觀要件的范疇,而不像通行觀點所說的那樣是受賄罪的客觀要件。”
客觀要件說,其中又分為“行為說”和“許諾說”。持“行為說”的學者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收受型受賄罪的客觀要件,“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的規定對行為人交付的財物來者不拒,或消極、被動地接受,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行為人謀取利益的行為”,不論謀取的利益是合法還是非法,或為他人謀取的利益是否實現,均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但至少要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無此種行為即便是非法收受了他人財物,也不能構成受賄罪。持“許諾說”的觀點則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仍然是受賄罪的客觀要件要素,其內容是許諾為他人謀取利益。為他人謀取利益只要求是一種許諾,不要求有謀取利益的實際行為與結果;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一種許諾,故只要收受了財物就是受賄既遂,而不是待實際上為他人謀取利益之后才是既遂。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許諾本身是一種行為。許諾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虛假的。
從以上論述看來,這兩種學說似乎都有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
作者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不應作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一個構成要件。理由如下:
1.我國刑法修訂前在受賄罪條款中,沒有明確規定“為他人謀取利益”一詞,并不是說謀利不是一個條件,而是指這個條件已被法條中的“收受賄賂”涵蓋了。修訂后的現行刑法將原有刑法規定的“收受賄賂”修改為“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同時加入“為他人謀取利益”。這是立法者在法條上對“賄賂”一詞,在文字語言上的展開,并非指“為他人謀取利益”是一個獨立的構成要件。
2.如果“為他人謀取利益”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這是與賄賂犯罪的立法精神、立法目的相違背的,而且也與受賄罪的本質不符。構成職務上的腐敗行為,并不在于是否因受賄而為他人謀取了利益,只要利用職務便利收受賄賂,就產生了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思想,就會為他人謀取利益,只是謀取利益行為的進程不同而已。
3. 如果“為他人謀取利益”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必將加大司法實踐中辦案的難度,嚴重影響反貪污賄賂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司法實踐的很多情況下,行賄人往往不會明確說明要受賄者為自己謀取利益,而是雙方彼此心照不宣,使司法機關難以收集有效證據證明犯罪構成,致受賄、行賄之人得以逃避法律的追究。
4.與國際通行做法不符,不利于國際反貪污賄賂交流與合作。我國已成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簽約國家,其他簽約國幾乎都將收受賄賂的行為直接認定為犯罪,而我國不承認其為犯罪,那么,外國犯罪分子犯罪后逃到我國后,將不能被引渡,不利于國家間反貪污賄賂合作。
三、認定問題
(一)理論上的認定
賄賂犯罪是一種對向犯,存在著受賄人、行賄人甚至還有第三人參與的多人犯罪形式。行、受賄雙方并非一接觸,一方就直接提供賄賂,另一方就直接收受或取得賄賂,大多數場合下存在著一個交易的過程,受賄犯罪的既遂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國家工作人員與相對人的接觸過程中,當權錢交易已經顯露或者達成一種默契狀態時,就已嚴重威脅到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此時盡管國家工作人員還沒有實際收到賄賂,但卻已對受賄罪的保護法益造成了迫切、具體的危險。
200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法[2003]167號《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包括承諾、實施和實現三個階段的行為。只要具有其中一個階段的行為,如國家工作人員收受他人財物時,根據他人提出的具體請托事項,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就具備了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明知他人有具體請托事項而收受其財物的,視為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p>
根據以上司法解釋的精神,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認定,可根據受賄的立法目的及收受賄賂的行為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從以下四方面予以認定:
1.已經許諾為他人謀取利益,但尚未實際進行。有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行為人確曾在事前承諾為相對人謀取利益的,也就是說,只要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作出過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承諾并基于此承諾而接受相對人的財物或者意圖在為他人謀取利益之后再接受財物的,即構成受賄罪。
2. 已經著手為他人謀取利益,但尚未謀取到利益。
3. 已經著手為他人謀取利益,但尚未完全實現。
4. 為他人謀取利益,已經完全實現。
上述第2、3、4都是典型意義上的為他人謀利的行為,只是犯罪進程不同而已,無須贅述。只要國家工作人員明知他人所送財物是希望自己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而予以收受的,就構成刑法意義上的受賄。
(二)司法實踐中的認定
司法實踐中在處理受賄犯罪案件時,應從以下幾方面把握“為他人謀取利益”:
1.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后實施了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或者在為他人謀取利益過程中非法收受了他人的財物。這種行為完全符合刑法第385條的規定,不論其實施為他人謀取利益行為的結果如何,只要其實施了謀利行為,就應當認定其“為他人謀取利益”。
2.在請托人當面告訴國家工作人員明確意圖,或者通過其他途徑讓該國家工作人員明白其意圖的情況下,該國家工作人員并沒有明確表示是否辦理請托事項,但只要其非法收受了請托人的財物,就應當認定該國家工作人員默示將利用其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
3.有些國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時為他人謀取了利益,當時也沒有收受他人財物的故意,但事后不久,他人為此表示感謝而向該國家工作人員贈送財物,該國家工作人員明知原由而非法收受其財物,就當認定該國家工作人員“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
4.有的國家工作人員把自己將要擔任的職務告知他人,就權利范圍內的事項接受他人請托,并收受他人財物,無論以后是否為請托人謀取了利益,謀取利益的結果如何,都應當認定該國家工作人員“為他人謀取利益”。
5. 有的國家工作人員在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離退休后因請托人表示感謝而收受了該請托人的財物,應當認定為受賄行為。
6.一些國家工作人員因其所處的職位、地位而單純收受他人財物或其他財產性利益,這些國家工作人員雖還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但是他們明知這是“感情投資”仍然接受,就應當視為對將來不確定的請托事由的承諾,所以此行為應認定“為他人謀取利益”。
四、立法建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9年《關于執行〈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若干問題酌解答》也指出: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同時具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才能構成受賄罪。為他人謀取的利益是否正當,為他人謀取的利益是否實現,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作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不符合現實實踐和國際通行做法。為了司法實踐中能正確定罪量刑,也為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相一致,提出以下立法建議供參考。
1.為了準確依法懲治受賄犯罪,從長遠來看,我們應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規定為受賄罪的基本構成要件,對國家工作人員為他人謀取利益甚至為他人謀取不正當的利益,設置為加重法定刑的情節。這樣,也有利于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司法實踐的對于國家公職人員收受“紅包”、超前“感情投資”的犯罪化認定問題。
2.將“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在理論上引起爭論、在實踐中不好證明、不利于操作的表述從受賄罪的定義中刪去,直接將國家工作人員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規定為受賄罪。這也符合國際立法習慣。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類型的腐敗興起,在受賄行為中更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因此,我們期待著國家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使之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打擊、懲治各種違法犯罪,保障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保障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順利進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