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河南省新鄉市為例,研究了產業集聚區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新鄉市產業聚居區的現狀分析,找尋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發展規劃、政府職能、科技創新能力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四個方面提出產業集聚區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聚;區域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029-02
引言
產業集聚是現代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增長極,產業集聚如果出現在中小城市,隨著集聚規模的擴大,則會使其所在城市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使集聚產業的優勢凸現,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河南省新鄉市作為發展中的中小城市,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是新鄉市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舉措,也是積極應對挑戰,保增長、保態勢,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中原城市群強市的重要支撐。如何提高產業集聚的經濟效益并使之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帶動力量就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
一、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所謂產業集聚,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關于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家們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庫茲涅茨早就指出,經濟活動出現空間集中和主導是與現代經濟增長相關的現象之一。此后,許多經濟學家對于19世紀歐洲產業革命形成的產業聚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發現經濟增長和產業聚集具有強正相關關系。
近年來,一些實證研究也證明了產業的空間聚集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內的研究中,文玫(2004)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普查的數據實證分析了中國工業在區域上進行重新定位和集中的方向,并考察了影響制造業重新定位和集中的決定因素,論證了產業聚集與經濟增長間的正相關關系。但產業在集聚的過程中,會同時產生另一種相反的力量,即“市場擁擠效應”,它使得廠商傾向于在廠商數目少的地區生產。這主要是隨著產業的聚集,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人們的生活成本提高、交通擁擠等問題將日趨顯著,導致各種生產要素與生活要素價格上升。當生產成本的上升超過交易費用的節省時,一些在產業聚集區域不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與勞動力就會轉移到相對成本更低的地區,形成產業擴散,從而促進區域之間的經濟協調發展。
二、新鄉市產業集聚區概述
2006年以來,新鄉市結合《新鄉都市區及拓展區總體發展規劃綱要》,采取措施,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以道路、電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氣、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八大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著力構建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集聚的載體,最大限度地吸引各類生產要素聚集。
(一)基本情況
1.產業集聚區發展較為集中,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
新鄉市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主要依托于原有的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其中,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和新鄉經濟技術集聚區共有法人單位1 022個,占全部13個產業集聚區的54.5%;2008年,企業總收入268.70億元,占59.9%;企業稅收收入6.12億元,占58.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2.69億元,占44.6%。其中,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已形成了以新飛家電、科隆集團為龍頭的電子電器;以華蘭生物、海濱公司為代表的生物新醫藥;以新飛專汽、高遠公司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以起重公司為代表的特色裝備業;以娃哈哈方便食品、娃哈哈昌盛飲料為代表的食品飲料等五大特色產業,現入駐工業企業210個。
2.行業分布趨于合理
新鄉市產業集聚區的工業行業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飲料制造、紡織服裝制造、化學醫藥、金屬制品、通用專用設備和電氣機械器材等。其中化學醫藥、金屬制品、通用設備三個行業的工業企業共計557家,占全市13個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數量的54.9%,形成了高新區的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和生物與新醫藥基地,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特色裝備制造基地、化學與物理電源產業集聚區的電池及新型電池材料基地。這些產業基本上都是新鄉市工業的支柱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
3.行業帶動作用日益顯著
近幾年來,新鄉市工業企業的發展無論在空間布局上,還是在產業配置上,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集聚、集群化趨勢,行業帶動作用日益顯著。一方面,以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為龍頭帶動形成較為集中的產業集群,新鄉經濟技術集聚區的振動機械產業在以太行、威猛等年銷售收入在5 000萬以上的企業的帶動下,已經成為河南省八大裝備產業集群之一,集聚區也成為全國最大的振動設備制造基地。另一方面,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也帶動了畜牧業、商貿流動業、物流配送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4.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項目引入力度加大,集聚區潛力巨大
多家科研機構組成的省科研機構生產試驗基地落戶新鄉橋北新區產業集聚區,積極打造橋北新區河南科技城。目前,預計入駐科研機構32家,計劃投資33億元,已入駐9家,計劃投資超過6億元;華蘭生物、華星醫藥等一批醫藥制造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產品已占領國內外市場;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新鄉市的產業結構調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東產業集聚區的綜合物流園已完成投資1億元,形成年20萬噸的吞吐量;新鄉經濟技術集聚區投資2.3億元的長通物流中心開始建設;由此帶動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新鄉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新鄉市產業集聚區的現狀可以看出,新鄉市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初具規模,有一定的特色,但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1.產業集聚區總體規模不大
從集聚區規模上看,總收入超百億的集聚區僅僅一個,總收入在30億以上的產業集聚區也只有5個,而30億元以下的集聚區占到了61.5%,甚至有3個總收入不足10億元。
2.產業集聚區間發展不平衡,大部分處于起步階段
目前,新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長垣縣產業集聚區、新鄉經濟技術集聚區和新鄉工業產業集聚區等產業集聚區發展速度較快、程度高,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而其他產業集聚區則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數量較少、發展程度較低、配套產業和基礎設施缺乏。
3.機制體制仍有漏洞
目前,新鄉市省定的13個產業集聚區除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新鄉工業園區外,其他的產業集聚區機構均不健全,人員編制少。省級開發區經濟管理權限和行政管理職能未全面落實,項目申報仍需經縣、市兩級,中間環節多,工作效率低。
4.基礎配套設施有待完善
市區周邊的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與市區一些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實現對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集聚區的加快發展。
三、產業集聚區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充分抓住機遇,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產業集聚區通過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流動生產要素落戶本地,從而形成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不同的區域本身所擁有的優勢并不相同,因此發展產業集聚區要進行統籌規劃,盡可能地創造本地資源中的一些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特別是在規劃投放產業時,要綜合考慮。根據城市的發展規劃,按照各地區資源稟賦特點、產業發展現狀、產業鏈形成規律,科學地編制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規劃;加強對產業集聚區相聯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推進產業集聚,節約土地資源,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科學發展。
(二)發揮政府職能,積極推動外部服務業和基礎配套設施的發展
集聚區應為入駐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實行一站式辦公,并明確項目審批權限;同時,集聚區企業上繳的各種稅費與所在集聚區分稅時比例應統一。首先,應著力解決用地矛盾。應充分抓住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機遇,對產業集聚區土地性質進行調整,將產業集聚區規劃區內基本農田調整為建設用地,在土地調查過程中,把區內現有的企業、道路非法占地的用地性質進行變更。再利用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爭取能夠獲得更多的用地面積。在下達用地計劃時,對省定產業集聚區全部或部分發展比較好的產業集聚區,在土地指標分配上,進行定量單列,不占用各縣(市、區)的土地指標。其次,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建設如城市主干路網、供排水、燃氣、熱力、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時,應考慮與周邊的產業集聚區實現對接,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務。
(三)提高集聚區科技創新能力,開發核心品牌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企業必須樹立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根據產業集聚區發展監測方案中的創新體系建設指標要求。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以開發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為方向,加強建設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二是健全集聚區整體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各個企業優勢資源,構建集聚區整體科研服務體系。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重點是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和科技人員的引進力度。同時,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開發核心產品,打造優勢品牌,擴大自身的核心競爭實力。
(四)加快區域間經濟一體化建設,促進經濟和諧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和要素會流向回報率高的區域,形成要素和產業的聚集區。同樣,獨立的市場主體,在具有比較優勢區域的集聚,也能夠享受集聚經濟的好處。在貿易自由度提高的同時加強知識溢出效應往往能避免極端的聚集,促進經濟的均衡發展,但是可能降低經濟增長速度;適當的聚集可以提高長期均衡增長速度,并且核心區域的知識溢出水平會隨著資本的增加而提高,從而為外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但卻可能使區域福利水平差異長期存在。因此,促進市場開放的政策選擇也面臨著一種兩難的困境,這也是經濟分析中經常會遇到的“效率”和“公平”問題的抉擇。因此,為了促進產業聚集和地區經濟的發展,要加快區域間經濟一體化建設,進一步破除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加大知識擴散的力度,促進區域之間的技術交流、人力資本的流動以及信息化建設,創造一個競爭、開放、統一、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快集聚區周圍地區經濟的起飛,推動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忠,李杰.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濱海新區與環渤海發展新探討[J].天津社會科學,2006,(4).
[2] 梁軍.產業集聚——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選擇[J].生產力研究,2005,(2).
[3] 劉世錦.產業集聚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J].產經縱橫,2003,(13).
[4] 段志強,王雅林.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