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從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各個主體認識上的誤區、農民工群體的無序性、農民工自身素質四個方面來分析制約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提出要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形態、分類分層保障農民工權益、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精神支持、重視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及建立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和制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067-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數量逐年遞增。根據中國統計局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進城務工的農民總數超過2.4億。農民進入城市后,離開了土地和原有的社會關系,試圖通過參與城市的生產建設, 轉換農民的身份和角色,融入城市生活。面對城市經濟吸納和社會拒入的態度, 他們雖然獲得了非農的職業身份,卻很難實現向市民的轉變,農民工身份界定使其成為游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 [1]。
農民工市民化是指他們在身份上獲得同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會權利的過程[2]。農民工主要從事那些“臟、重、累、險”的職業,工資低,生活狀況差,文化娛樂生活單調,子女在受教育上不平等,且社會保障程度低。在目前推進的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障礙,制約其市民化進程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農民工市民化的制約因素
(一)二元社會結構的分割
1.戶籍制度的障礙
我國的戶籍制度,以“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為標志,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樹立了一堵高大的“戶籍墻”,人為地把公民劃分為農民和市民[3]。戶籍制度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屏蔽”,她的一個最主要的社會功能就是“依靠戶籍阻止農民進城。在這個前提下,實行了向城市工業發展傾斜的政策,完成了工業發展的原始積累。”[4]盡管現在戶籍制度有了一些松動,但是在政策、措施的銜接與利益的享受上嚴重脫節,戶籍制度的剛性,使農村與日益發展的城市始終有一段距離,這種城鄉分治的舊體制,造成了我國特有的“城鄉冷戰”局面。
2.就業制度的限制
1957年12月,國務院通過《關于各單位從農村招用臨時工的暫行規定》,明確規定城市“一切部門的勞動調配必須納入計劃,增加人員必須通過勞動部門調配”。“不得私自介紹農民到城市和礦區找工作” [5]。從此就建立起了城市居民優先就業的不平等勞動就業制度,使得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存在諸多限制。首先,就業范圍的限制,包括農民工在求職、就業、等方面遇到不公平待遇。其次,經濟權益的歧視,農民工的各項經濟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勞資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很少,即使簽了勞動合同的,合同中也沒有農民工享有特殊勞動保護的條款。加大了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3.社會保障制度的限制
在住房福利方面,農民工既不能獲得福利住房,也不可能從國家和單位獲得補貼,而城市里的房價,地價相對過高,使大部分農民工既買不起房,甚至連租房都很困難,只有幾個人合租一間小房,其居住條件、衛生條件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他們也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擁有的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的社會福利。
(二)各個主體認識上的誤區
農民工這個詞表明的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身份與職業的結合,“農民”表明他們的身份,“工”則表明他們的職業。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企業從業者,他們對農民工市民化的認識和重視都不夠,存在矛盾心里和認識上的誤區,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
1.城市居民認識上的誤區
二元結構的存在和長期城鄉隔離,使城市居民天生就有一種優越感。在城市體制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長期生活在城市“福利城堡”中城市居民對待農民工的態度也耐人尋味[6]:一方面他們是接納農民工,因為農民工是廉價的勞動力,為他們分擔了他們不愿意從事,且社會又急需的累活、臟活、險活;另外一方面是拒絕農民工。在城市居民看來,他們享有福利和特權是理所當然的。農民工入城打破了城市就業市場的穩定,加劇了城市就業市場的競爭,害怕農民工利用廉價搶奪他們的工作機會。這種矛盾的心態實際上承認農民工對城市的貢獻,不承認農民工的權益。
2.企業主體的短視行為
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為企業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而企業不必承擔農民工醫療、住房、保險方面的支出,很多的企業對農民工缺乏起碼的尊重和保護,有時候還出現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受傷無人問津的情況。企業的短視行為,使農民工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融入到城市中來。
(三)農民工群體的無序性
農民工被城市的各種組織排斥在外,成為一個既缺乏保護又缺乏約束的群體。由于城市社會組織結構的封閉性,而農民工不是城市居民,他們沒有資格在城市成立組織,且自己又無法成立合法的組織。同時,農民工自身組織具有無序性。農民工自發流動的特性就決定了他們進入城市后,只能靠血緣、地緣關系尋找工作和共同生活居住。從而,也就很容易解釋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湖南村”、“四川村”、“河南村”等農民工居住的村落。這些村落也是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的需要,也是他們農村家鄉生活在城市的翻版。
(四)農民工自身素質的低下
農民工是否可以轉化為市民,還取決于農民自身的文化知識和能力狀況。進城農民工的整體素質是取得市民資格的重要條件,決定著他們由農民工轉化成市民的成功率。目前,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知識和能力不高,轉移能力弱,進城后競爭力不強,妨礙了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
二、農民工市民化及其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形態
二元戶籍制度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不公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大障礙。打破城鄉分割,建立統一的戶籍制度,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一要務。建立平等的身份制度,才能打通農民工市民化的關卡和障礙。所有戶籍國民都享有從政、經商、務農、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平等的機會和平等的權利,國家不再人為地對農民工進城設置障礙,不再收取各種費用,辦理各種證件的辦法來歧視進城農民工,不再人為地干涉城鄉居民正常的競爭。建立起以常駐地為戶籍登記地的機制,農民工只要在城市里有固定的、常駐的居住地,不論是自購,還是租賃,都可以申請居住所在地的城市戶口,享有同等的市民權利。
(二)分類分層保障農民工權益
統一的社會保障待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建立,它要取決于社會各個方面的認知、經濟發展的程度、國家財政承受能力、體制轉換的進程等等,是一個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過程。因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量力而行,采取步步為營的推進策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升統籌層次,將進城農民工逐步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監督企業為所聘用的農民工繳納強制性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三)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精神支持
1.要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思想。在五個統籌之中統籌城鄉發展擺在首位。要實行城鄉統籌發展,就必須以人為本,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研究和解決城鄉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雙贏局面。
2.促進各群體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在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上,城市居民要走出種種誤區。一是關于城市病的問題,認為大量農民進城會帶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治安變壞,從而加劇城市的不穩定。然而,農民工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是進城農民工搶城市市民飯碗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的,農民工進城從事的都是累、臟且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工作。
(四)重視農民工的教育培訓
1.加強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城市政府和相關組織要通過多種形式,對進城農民工進行現代觀念、文明準則、法制觀念和城市意識教育,逐步引導他們破除封閉保守、自由散漫等小農思想和意識,逐步形成與現代城市生活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樹立和不斷增強自立意識、競爭意識、衛生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等關系。
2.就業技能培訓,使農民工盡快提高職業技能
進城的農民工大多數年輕力壯,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但是與城市崗位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必須通過就業培訓,提高他們科學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這就要求政府和即將成為新市民的農民工作出雙向的努力。一方面要根據城市勞動市場需求,建立起適合新市民特點、符合多層次需要的職業培訓網絡;另一方面,對于新進城的新市民,要認識到提高職業技能是實現市民化的重要條件,要盡快完成由農民到新市民的轉化。
(五)建立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和制度
城市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度性的剝奪,無法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權利,需要逐步通過法制化的途徑來加強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而現行的《勞動法》、《工傷保護條例》等主要適用于城市居民,無法實現對進城農民工的保護。因此,要加速制定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便為農民工提供強有力的社會保障。
總之,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針對農民工在市民化中存在的問題,政府、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要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大中小城市的不同規模和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并且在此過程中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肖云.農民工城市化影響因素及公共政策[J].重慶大學學報,2006,(6).
[2] 梅志罡.論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差異[J].現代經濟研究,2006,(7).
[3] 姚諧路.關于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J].經濟縱橫,2006,(7).
[4] 鄭功成.農民工權益與社會保障[J].青年研究,2002,(8).
[5] 胡平.簡析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及實現途徑[J].農村經濟,2005,(5).
[6] 劉傳江.社會資本與農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