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公共財政對于支持發展農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分析公共財政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聯關系,得出公共財政對農業發展所起的必要性作用,進而以農業大省黑龍江為例分析了其財政支農的現狀,通過分析相關的財政數據揭示了其資金與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最后為提高財政支農的合理化提出了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黑龍江省;公共財政;農業
中圖分類號:F810.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035-02
一 、公共財政與農業發展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有效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一些影響農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此時,政府財政的作用就會顯得尤其重要。公共財政是彌補使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失效時使用的財政。農業領域的市場失靈現象成為政府財政介入的依據。
(一)農業資源配置不合理
如今我國的形勢是土地的數量在不斷減少,人口的數量卻在不斷的增加。首先,土地面積減少致使其私有化的成本增高。農業土地屬于國家和集體所有,土地產權具有不完整性和不確定性,土地作為生產資料進入市場存在法律障礙。其次,在我國,土地更重要的作用是保障農民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單純的生產資料。在上述兩個約束條件下形成的“中國農業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農業土地既不能實現完全個人意義上的私有化,也不能單純當做一種生產資料完全交給“看不見的手”來調節。
(二)農業具有公共產品屬性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糧食的重要性決定的。農業是糧食生產部門,糧食只能通過農業生產來提供,農業產業的獨特功能不能為其他社會部門所代替。糧食作為一種農業產品,從個人角度來說,可以通過市場價格為生產者提供收益,但從社會角度來看,對糧食生產和糧食儲備構成的糧食安全的消費具有公共產品屬性。
(三)農業具有風險和不確定性
人們的市場活動是靠理性預期來作出決定的,市場價格更多的體現為預期價格。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存在的情況下,由于預計的風險與實際結果總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一旦預期價格與市場價格發生嚴重偏離,則意味著人們依照錯誤的價格信號去調節配置資源,其結果顯然是不可能最大化。所以,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將導致市場失效的結果。
二、黑龍江省農業發展中公共財政支持的現狀分析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對其進行財政支農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到公共財政支出對農業發展的具體影響。
首先,農業基礎設施和綜合開發建設不斷加強。在交通狀況與出行條件方面明顯得到改善,新農業建設成效顯著。2008年全年完成農業公路建設里程21 300公里;修建水庫697座,解決了4 000個村屯、204萬農業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林水事務投入1 481 514萬元;綜合開發不斷加大新開工建設農業大中型清潔能源工程86處;完成9000個村屯綠化任務。
其次,在生產資料充足的環境下,生產條件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全省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 401.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2.7%。擁有農用拖拉機129.4萬臺,增長8.3%;農用運輸車18.6萬輛,下降0.5%。全年農業用電量48.4億千瓦小時,增長9.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40.6萬公頃,增長9.1%;節水灌溉面積225.8萬公頃,增長13.1%。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近幾年黑龍江省在中共中央與省委的領導下,雖然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入不斷增加,基礎地位得到鞏固。但是,黑龍江省農業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從財政角度看,財政支農資金總量不足、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財政支農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致使黑龍江省農業建設仍然滯后于城鎮的發展,影響了黑龍江省整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黑龍江省農業發展公共財政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支農資金總量不足
黑龍江省財政支農支出,從總體趨勢上看基本是逐年增加的,從2003—2008年一直是保持增長趨勢,由2003年的206 58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86 878億元,增加了3.72倍。由此可以看出,黑龍江省財政支農的總量是不斷增加的,這有利于黑龍江省農業的發展。但從財政支農支出所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講,波動、徘徊不前,除2004年上升到3.81%之外,基本上在3%左右徘徊,總體趨勢略顯下降,如表1,2008年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2.55%,比2003年下降了1.11個百分點,其中,2006年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2007年又降到了3%以下。從圖1可見,近幾年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農的比重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
據統計,發展中國家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都保持在10%左右,黑龍江省財政支農的水平明顯偏低,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總量不足。
(二)財政支農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中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生產資料支出、農業綜合開發支出、科技示范費用等。從黑龍江省各項財政支農支出來看,各項支出大體上基本呈上升趨勢(除了科技示范數據之外),如表2。但增長幅度不同,基本建設支出由2004年的29 600億元增加2008年的32 088億元,增長到了108%;農業綜合開發支出由2004年的51 60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99 851億元,增長到了193%;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由2004年的44 835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73 604億元,增長了387%;科技示范費用由2004年的667億元到2006年的5億元,但是2008年沒有準確數據,從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同時,從圖2我們可以看出,在主要的幾項財政支農支出項目中,綜合開發和生產資料支出所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較高,明顯高于基本建設和科技示范的比重。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財政支農結構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農業基本建設支出不足
想要發展首要之選就是建設好基本建設,從黑龍江省財政支出的總體趨勢來看是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基本建設的投入在財政支農的比例上來看只有2004—2005年是上升趨勢,從2005—2008年呈現的是逐年遞減的趨勢,由此可以看出,黑龍江省在農業發展基本建設的財政投入上明顯不足。基本建設是發展好農業的基礎,如果基本建設得不到好的發展,農業發展就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從而影響到農業發展腳步。
2.農業生產性支出比重不穩定
從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中看出,農業生產性支出是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非常密切的支出,而黑龍江省財政支農的生產性支出雖然總量逐年增加,但是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表現出下降波動趨勢。如圖2,其中農業綜合開發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21%下降到2008年的13%,下降了8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2004年的17%下降到2006年的14%,下降了3個百分點,然而其又從12%上升到22%,呈現波動性變化。顯然,黑龍江省財政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存在不穩定性和萎縮性,這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影響到農業建設,最終影響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農業科技費用支出比重太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見科學技術對農業的推動之大。從黑龍江省農業科技費用總量來看,是逐年減少的,由2004年的667億元減少到2007年的5億元,減少了662億元,世界各國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平均值約為1%,相比之下,黑龍江省的比重太低。因此,黑龍江省農業科技費用比重太低,總量不足,造成農業整體缺乏競爭力,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的局面。
四、完善農業發展中公共財政支持的對策
(一)增加農業財政投入,提高農業保護力度
由于農業的基礎地位和特殊性質,對農業采取適度的保護是中外通行的做法。通過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使一部分經濟利益向農業轉移,是國家對農業實施保護的直接手段。在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增加農業財政資金投入的規模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關鍵。
(二)突出財政支農,實現農業統籌規劃
由于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因此應該明確支農方向,突出支農重點,充分發揮財政保障和引導作用。集中將農業投入力度放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農業科研與教育等社會事業等方面。財政支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統籌規劃,有秩序性、重點性、實效性。
(三)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
公共財政支持農業要求從實際出發,以提高效率為中心。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是農業大國,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要推進農業發展,必須講求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高效率的關鍵是建立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職責重點的機制,誰有效率就讓誰干。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財政監督體制,才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徐匯.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問題研究,2006.
[2] 鄧明鳳,石立萍.關于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當代經濟,2006,(7).
[3] 王占國,柴艷宏.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于國安.強化農業財政職能——全力打造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 張學芳.山西省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問題研究,2007.
[6] 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7] 黑龍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