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閑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休閑文化具有怡情養性、調適心靈的特點。西方人追求自由幸福的動態休閑價值觀,而中國人追求內心寧靜、天人合一的靜態休閑價值觀。中國休閑文化要積極吸取西方休閑文化的精華并與之實現很好的融合,這樣,才能滿足休閑時代人類多元的休閑需求,讓人們在享受休閑中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休閑;傳統休閑文化;休閑價值觀;休閑時代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181-02
一、休閑與休閑文化的內涵
休閑之事古已有之,《康熙字典》和《辭?!穼Α靶荨笔沁@樣解釋的:“休”就是“吉慶、歡樂、美善、福祿”,注重“倚木而休”,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關系。把“閑”引申為道德、法度及限制、約束之意;“閑”也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從詞意的組合上,表明了休閑所特有的文化內涵,既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又喻示著物質生命活動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動。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活動得以充分地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賦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價值意義[1]。從現代角度來理解,“休閑”是指人們在工作之余的娛樂和消遣活動,并在其中獲得情感體驗。休閑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通過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來調節身心,是一種人類文化。我國著名休閑研究專家馬惠娣(2004)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來概括她對休閑的理解。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皮普爾指出:休閑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一種精神的態度,它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是上帝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人有了休閑并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否則,我們將毀滅自己[1]。
而休閑文化“是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范疇,指人在閑暇時間內,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一種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它通過人的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思維、感情、活動等方式,創造文化氛圍、傳遞文化信息、構筑文化意境,從而達到個體身心全面、完整的發展?!?[2]
二、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對比分析
盡管休閑是人類普遍的生理需要和娛樂活動,但由于國民性不同和社會背景差異,導致中西方休閑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休閑文化的哲學基礎不同
西方休閑文化根植于其理性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傳統思想,而這種思想與古希臘先哲們的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理性主義強調理解、思辨,主張主體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邏輯性、嚴密性和完整性,且要有比較系統的哲理性。人本主義以倡導人的潛在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主題,注重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關注個體自身需求的滿足,倡導在休閑中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所以,西方休閑文化呈現出動態的特征。
中國休閑文化以儒釋道為哲學基礎。儒家主張修身養性,向內實現心靈的寧靜、與外界的平衡。如孔子精神修養的過程是“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钡兰腋鼜娬{以靜制動,人要把握“道”,也要用“心齋”、“坐忘”等靜的辦法,才能到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絕對自由的境界。中國對外來佛學的改造使之中國化,也是將自身的靜與佛學中的靜打通,從此,中國文化中除了儒道互補又多了佛的心靈安撫,形成“以儒治世,以道養身,以佛修心”的生活模式。所以,中國休閑文化呈現出靜態的特征。
2.休閑的狀態不同
在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中,中國人的傳統休閑活動以靜態為主,而西方人的傳統休閑活動以動態為主。西方人信奉伏爾泰的“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而中國的許多理學和道學大師都主張“生命在于靜止”。西方人的動是動中求靜,于健身中兼求娛心;中國人的靜是靜中求動,于頤情養性中兼求養生。明代洪應明在其《菜根譚》中概括了中國人靜態的休閑觀和人生觀:“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敝袊说男蓍e真諦就在于“靜”。由于中西方休閑文化的動靜性質之差異,便導致二者休閑活動速度之殊途。西方社會的動態性使他們的休閑活動傾向于急速和激烈;而中國社會的靜態性使其休閑活動趨于舒緩和柔美。
3.休閑的形式不同
西方的傳統休閑文化重視集體活動,而中國的傳統休閑文化則注重個人活動。西方除拳擊、擊劍、摔跤等個人爭雄的項目外,更多的是結隊成伙的比賽,足球、籃球、排球、橄欖球、曲棍球等均是集體項目。中國的傳統休閑活動大多是個人項目,如琴棋書畫、花鳥魚蟲、太極拳、氣功等。中國傳統社會為個人留下的位置和空間十分有限,使人們只有在消閑中方爭得一份自在與逍遙,因此,當中國人消閑時,便著意去尋求孤獨,讓自己的身心盡量去接近天籟而避遠人籟,于孤獨中求一清靜[3]。孤獨的休閑心態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傳承至今。這是以集體休閑為主的西方人所難以感受到的。
4.休閑的功能不同
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在休閑活動的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區別。中國傳統的休閑文化重在向內發掘心靈世界,西方傳統的休閑文化重在向外張揚人的個性;中國傳統休閑文化的功能重在調適性情,追求心靈慰藉,而西方傳統休閑文化的功能則重在緩張筋骨,追求感官刺激;中國人面對著明月清輝、和煦微風常感到飄飄然的快意,而西方人卻以為要取得飄飄然的快意只有去高空跳傘,去滑翔,去蹦極來實現。西方人通過挑戰生命的極限與大自然抗爭,來張揚人的個性,西方流行的蹦極、跳傘、飛車特技等休閑活動均以生命為賭注去孤注一擲。他們認為,正是這種危險性才使休閑活動具有極大的魅力。而中國人的休閑則主要是為了開掘內心世界,使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并通過頓悟和神游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中國人看來,大自然永遠是和我們共呼吸的,是最能激發人心底產生共鳴的。所以,中國人一直認為休閑的真諦在于投身于自然、認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靈世界。中國人的最高追求是以大自然的精靈之氣滌蕩自己的身心,追求一種心曠神怡的自得,從而求得物質、情感、性靈的融匯[4]。因此,對中國人來說,休閑文化具有獨特的調適心靈的功能。
三、中西方各自的休閑價值觀
1.西方休閑價值觀
西方休閑思想的學術淵源和文化淵源起源于古希臘和希伯萊文化,并形成了西方人所固有的休閑觀。亞里士多德是最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之一,也是對休閑給予最多贊美的人,他認為,“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幸福存在于閑暇之中”,并把休閑看成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空閑時間并不等同于休閑,一天或一個簡短的時間間隔并不可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他認為,人在休閑中的沉思狀態是最好的“境界”,是一種神圣的活動。此外,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學派都主張把學問與休閑思想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知識總是同自由相關,自由又同休閑相關。還認為休閑與美德、愉快、幸福密不可分。
自20世紀尤其近二十幾年以來,西方學者對休閑的研究,已成為引導文明生活的重要力量,對于個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休閑作為人的精神狀態,將是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人在休閑“過程”中,已將個人意義與社會意義連接在一起。美國休閑研究學者奇克與伯奇(Cheek and Burch)認為,休閑之所以在價值與優先權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決于休閑是發展與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空間。
2 中國休閑價值觀
從文化淵源上來說,受老莊哲學和禪宗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人的休閑價值觀很推崇“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贊譽“體靜心閑”。古人以為,寧靜能容納百川。當內心寧靜時,感知事物的能力特別地敏銳和細膩,而置身靜境,人很容易進入悠閑,甚至心地明澈。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非常有代表性地表達了休閑之境界——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融合,體現到了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
結語
著名的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預測,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會帶來兩個變化:第一,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人們也將有更多的閑暇時間;第二,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到來,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也會在越來越多的方面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休閑需求、休閑價值觀、休閑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5]。
中西方傳統休閑文化上的差異及價值觀的不同,為中西方休閑文化的互補和融合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實現了不同文化間的借鑒、融合,促進文化的傳承更新與創造,從而滿足休閑時代人類多元的需求。因此,我們在繼承我國傳統休閑文化的過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可取之處,同時,也要不斷地弘揚和挖掘中華民族自己的優秀休閑文化,建設既超越中國傳統文化又不同于西方文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更健康、更有品位的21世紀休閑文化。
參考文獻:
[1] 馬惠娣.人類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閑——歷史、文化、哲學的視角[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9(1):61-64.
[2] 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閑理論初探[J].齊魯學刊,1998,(3):99-100.
[3] 馬勇,周青.休閑學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62-65.
[4] 劉子眾.休閑文化的中西方差異[J].體育文化導刊,2003,(5):32-33.
[5] 楊秀麗,李淼焱,毛惠媛.中國傳統休閑文化與西方休閑價值觀[J].沈陽大學學報,2004,16(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