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以后,黑龍江省作為新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黑龍江省在經濟增速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上落后于全國水平。從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經濟增長的經濟規律出發,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構建黑龍江省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思路,即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黑龍江省;經濟結構;現代產業體系;經濟規律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5-0017-02
一、黑龍江省產業體系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解放前由于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全省產業體系發展是帶有較強的殖民地色彩的資源掠奪開發和初級產品加工業。雖然黑龍江省解放較早,但到建國初期黑龍江省農業和工商業基礎都極其薄弱。有統計資料的1952年,全省生產總產值26億元,占全國0.038 3,人均生產總值238元,為全國人均生產總值的2倍,其中第一產業11.9億元、第二產業7.9億元、第三產業6.2億元,三大產業比例45.8:30.4:23.8(同期全國三大產業比例為50.9:20.9:28.2)(《全國統計年鑒》、《黑龍江省統計年鑒》);1957年,第二產業中輕重工業比例50.6:49.4(《黑龍江省情》)。第二產業比例雖較全國水平高,但第二產業以技術落后、規模很小的初級產品加工業為主。由于歷史原因,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1978年,黑龍江省農、輕、重比例為22.5:22.7:54.8(《黑龍江經濟年鑒》),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業輕工業提供的消費資料不足,制約了經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經過30年的調整和發展,到2008年黑龍江全省生產總值為8 310億元,占全國0.274,人均生產總值21 727元,為全國的0.957,三大產業比例為13.1:52.5:34.4(同期全國三大產業比例11.3:48.6:40.1)(《全國統計年鑒》、《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第二產業中輕重工業比例為19.9:80.1(《黑龍江省統計年鑒》)。從以上看,黑龍江省經過30年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從全國來看,黑龍江省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落后全國水平。因此,加快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將成為黑龍江省當前緊迫的任務。
二、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的經濟規律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許多著名經濟學家也對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速度的相關性進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產業結構的演進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同時經濟總量的增長也促進產業結構的演進的結論,而且隨著經濟總量的進一步增長這種相關性表現的越來越明顯。
對于產業結構演進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著名經濟學家如克拉克、庫茲涅茨和羅斯托等都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條件》中,通過對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時期的三次產業勞動投入和總產出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法則”,說明了三次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之間的規律。即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就業人口首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時,就業人口便大量向第三產業轉移。
庫茲涅茨從經濟總量出發,把產業結構置于經濟總量的之中,從總量變化中考察經濟結構變化規律,發現了產業結構變動受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總量過程;部門變化和總量變化是互為關聯的,它們只有在被納入總量框架之中才能得到恰當的衡量;缺乏所需的總量變化,就會大大限制內涵的戰略部門變化的可能性。”產業結構的演進是通過經濟總量的增長所引起的消費需求結構變化來拉動的。
羅斯托則從產業部門角度出發,提出了主導產業及其擴散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他并不反對總量的概念,只是強調部門分析是解釋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因的關鍵。他認為,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系中,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保持,是因為主導產業部門的迅速擴張的結果,而且這種擴張又產生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拉動作用,即擴散效應,包括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
總的來看,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演進,產業結構演進對于經濟增長有影響,當產業結構符合經濟增長需要的時候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相反,則對經濟增長有抑制作用。
三、黑龍江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路徑
當前,黑龍江省正處于推進產業體系從低級到高級,從結構存在偏差到基本合理的不斷升級的重要時期,關鍵在于如何弄清三次產業的升級路徑,推動產業結構整體升級。
1.農業:發揮農業優勢,提高農業效率、效益。隨著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農產品競爭已經由以前的同質競爭發展到差異化競爭、品牌化競爭。黑龍江省農產品豐富、品質優良,但卻沒能在全國樹立起知名的品牌,仍以同質化競爭為主,沒能發揮黑龍江農業的優勢。推進農業品牌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需要從以下抓住四方面:第一,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樹立優質品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單靠優良的品質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競爭,必須合理適度的營銷宣傳,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第二,突出本省特色,對于本省特有及特質的農產品深挖潛力,拓寬產品線,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第三,推行產業標準化,提升產品質量和形象。第四,加強和其他省份及國際的交流。通過和外省及國際的交流,擴大本省農產品的需求市場,學習其他地區的經驗,在不斷交流中做大做強。
2.工業:調整工業產業結構、以創新加速工業發展。黑龍江省工業經濟結構呈重型化結構,國有經濟居高不下,傳統工業數量多、比重大、覆蓋面廣,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2008年黑龍江第二產業中輕重工業比例為19.9:80.1)。黑龍江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研發經費投入較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高附加值工業產品較少。2005年,黑龍江省研究與發展經費僅占GDP的0.77%,遠遠低于同期國家的平均水平1.34%,更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一方面,傳統工業效率低下,資源利用率低,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系統的工業基礎又是新型工業的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利用技術創新發展新型工業的也成為當務之急。
3.服務業:調整服務業內部結構,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黑龍江省服務業存在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服務業城鄉發展不均衡、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發展滯后等諸多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一些跨國公司也開始向我國服務業進行市場擴張和產業轉移,在給我們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機遇。發展適應新型工業化和居民消費結構的現代服務產業,優化服務業各行業結構,全面提升服務業服務質量,是為第一和第二產業升級及為消費者提供新型服務需求的重要保障。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兼顧生產服務和民生服務的原則,有利于調整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對策建議
1.充分發揮發改委和經濟委員會的作用。發揮發改委和經濟委員會的作用是在源頭上對各產業及產業內部結構進行統籌管理,調整各產業的發展步調,制定產業發展政策,規劃產業布局和確定產業發展方向等,避免各地區間因為經濟利益、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重點等產生矛盾,也可避免各地區建設盲目立項、無序發展、以有利于真正實現各產業間協調有序、結構合理、全面協作的良好局面。
2.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作用。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能夠給經濟帶來新的活力。自主創新是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引進再吸收的基礎上根據現實需要進行的再次創新。自主創新包括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消費創新、消費模式創新等。建立自主創新體系的條件是:第一,尊重和保護自主創新。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保護制度,嚴格執行各種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在受到尊重和保護的情況下,經濟個體對于自主創新的追求將更加強烈。第二,加強自主創新的交流。建立自主創新的流通市場,實行產學研一體化,加強服務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集各家之長使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充分市場化、產業化,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3.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應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型產業建設方面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由于各種原因,經濟個體對于新型產業和新模式的發展存在發展動力不足的情況。要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政府的引導不可或缺。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第一,資金引導。設立專項引導資金用于扶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重大項目建設和自主創新項目,并確保引導資金切實發揮其作用。第二,示范引導。對于部分新型產業,政府應建立示范項目,在示范項目的良好績效引導下,社會資金將會積極參與。第三,推進新型產業多元化融資。對于新型產業企業除利用自有資金外,應鼓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引導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資產重組和股權置換等手段取得發展資金,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提高自身競爭力。
4.加強同國內其他省份和跨國合作交流。改變被動等待的局面,主動尋求與國內其他省份和國際交流,尤其是同國內其他省份的交流。跨國交流由于語言、文化、政治、地緣等原因障礙比較多,所以同國內其他省份的交流應該是合作交流的重點。通過各類交流平臺鼓勵具有完整生產營銷體和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民營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依托自己的生產和研發實力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發展業務;同時,也鼓勵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跨國公司和國內優秀企業在省內開展業務。積極參與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展會,主動申辦展會,提高本省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1] 楊公樸,夏大慰.現代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 李善明,等.外國經濟學家辭典[M].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3] 陶中信,等.黑龍江省經濟地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
[4] 馬林,曹陽.東北經濟區區域協作論[M].長春: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5] 朱智.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9.
[6] 王德章.黑龍江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與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結構優化與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