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杭州濱江星光大道CBD云集著國內一流IT公司,阿里巴巴、網易等公司均坐落于此,IT科技氛圍濃厚。2009年,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用戶體驗設計咨詢為主要業務范圍的跨界科技也遷至該地,在這樣濃厚的IT氛圍中耳濡目染,感受行業發展脈搏律動,他們夢想著將設計引導技術的理想付諸實現。
跨界,來源于英文中的CROSS OVER,意指跨越行業界限,跨越技術和藝術的界限,以嫁接和整合等創新的手法賦予技術以人性化的體驗,并致力于先進的人機交互和界面技術的研發和服務咨詢。這是跨界科技對于“跨界”一詞的理解。正如羅蘭·巴特在《神話》一書中表達的觀點那樣,設計是技術與神話世界之間的連接點,是通過技術將神話變成現實的重要手段和載體。
UI設計是跨界科技的主攻方向。這一設計領域在國內興起源于手機行業的蓬勃發展。起初,UI在手機設計當中只占附屬位置,所有關注點都聚焦在硬件技術層面。就跟別的行業一樣,技術是先行者,技術成熟之后,設計必然會成為占領市場新的制高點。UI設計也在一夜之間變成全世界設計師和IT從業人員心目中的“新寵”,尤其是在劃時代的智能手機iPhone推出之后,UI設計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互聯網方面,新浪、百度等公司的出現將互聯網的用戶體驗大大提升,在其UI設計當中強調整個人機界面給人的操縱感、互動性和使用樂趣。前UT斯達康通訊有限公司公司HUMAN FACTOR部門設計總監張勁松,看好UI設計的未來發展,在2007年,幾個設計師的朋友一道成立了以UI設計服務為核心的設計工作室,此即兩年之后的跨界科技前身。
跨界科技,一直以來強調設計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以設計引導技術。與別的設計服務機構相比,注重技術方面的積累是他們的一大特點。從知識構建和職業特點來考慮,要求設計師在技術方面有所建樹難免有些強人所難,甚至理想主義。為了解決技術問題,這家設計機構吸納了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參與設計流程前端的開發討論,評估技術開發可行性,并且將設計構想最終付諸實現變成可商用的軟件產品。他們在團隊合作中,發現不同學科的碰撞能夠開拓設計思路,為設計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雖然公司名字中包含“科技”二字,這仍然是一家設計為主導的公司?!耙磺幸杂脩趔w驗為優先”,跨界科技為了幫助技術人員轉換工程化思維,融入設計團隊而提出的要求。這一要求顯然也適用于團隊中的設計師。不管是走專業技術路線還是強調創新,跨界科技設計的目的很簡單——以用戶體驗為本。
項目名稱:CPHONE移動通信終端界面設計
項目服務時間:2008年
產品獨特性或先進性:這個項目是國內繼OPHONE之后完全創新的一款andruid手機,設計理念上以“涂鴉板”概念突破了舊有屏幕布局刻板的局面,突出體現了widget的開放靈活,這一設計在2009年北京國際通訊展亮相。
客戶方獲益:產品在2009年北京國際通訊展中展出;美國七大藝術博物館之一的波特蘭藝術博物館內舉辦的2009創意中國之China DesignNow雙年展中,收藏了該設計。
項目名稱:MOTOROLA EPG DESIGN
項目服務時間:2010年4月
產品獨特性或先進性:突破常規的EPG設計思路,將星光璀璨主題和界面視覺效果完美融合。
客戶方獲益:嘗試全新概念的EPG設計方式,提升產品價值。
項目評估:打破EPG常規的設計風格,將主界面中七個功能模塊圖標一個個自由的浮動在畫面中,來回游弋在絢麗多彩的背景下,如夢如幻像一顆顆璀璨的明星。
項目名稱:Arcsoft Galaxy(圖片瀏覽器設計)
項目服務時間:2009年8月
產品獨特性或先進性:絢麗的3D UI界面,帶來新的手機視覺體驗。
客戶方獲益:提升用戶體驗,強化產品個性特征。此項目參加2010年巴塞羅那國際通訊展。
項目評估:將3D UI界面效果融入概念設計中,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
DESIGN vs. 張勁松
DESIGN:請你簡單介紹跨界科技創立時社會背景、公司和個人狀況!
張勁松:跨界2007年以工作室的方式成立,小團隊的方式運作。2009年正式成立公司。我之前先后在多家公司的用戶體驗部門擔任設計部門負責人,管理過包括工業設計和人機界面設計在內的設計團隊,那時候就有幸接觸到客戶給我們做包括智能手機和網絡電視的界面設計。雖然那時UI設計團隊人數相對于工業設計來說還比較少,但也還是開始受到企業重視了。后來,看準了UI設計發展的大趨勢,我就跟朋友一起開了工作室。剛開始成立工作室的時候只有四個人,我們都是UI設計師。
DESIGN:跨界科技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張勁松:2007年到2009年是工作室的模式。這個階段我們的大量設計委托還是關于純視覺的,就是怎么樣把界面做得好看、怎么樣讓人覺得賞心悅目。2009年之后,客戶們越來越關注整體的流程體驗,不能只是好看,也要操作方便,符合產品的可用性,要考慮跟技術的結合,體現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F在我們能夠借助技術的引擎做一些未來3D UI設計,還有裸眼3D的UI設計,這是比較超前的也是最近國際主流大廠追逐的新熱點。
DESIGN:請介紹一下跨界科技的人員構成和主要設計方向。
張勁松:我們的員工將近二十人,設計師有十四、五個人,另外有兩、三個技術人員。設計師分為三個項目組和一個公共組。公共組提供用戶研究和交互設計,三個項目組會針對三種不同的項目類型,我們通常會說我們能處理小、中、大三個屏的人機界面設計。小屏是智能手機,中屏是平板電腦,上網本和PC等,大屏就是網絡電視。
DESIGN:你如何看待設計與技術的關系?
張勁松:在行業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一定是技術在驅動產品開發,比如說手機,一定是技術的發展帶動行業的發展。如果不是多點觸摸技術的出現,現在手機行業也不會突然變成觸摸屏手機的天下。所以技術是先行者,但是一旦技術逐漸成熟,用戶體驗以及設計創新,也就變得很重要了。也就是說,大家都掌握了技術的時候,用戶體驗和設計創新就會起到更大的驅動作用。目前,設計還是行業里面的一個非核心技術。聯想曾經提出一個概念,說設計在工業里面是一次核心技術,我認為他們說的很到位。中國在某些領域如果沒有技術積累的話,永遠只能做跟隨者。目前,國家有很多的政策是在扶持核心技術的發展,比如TD-CDMA、TD制式的出現,就是國家在3G技術上的一個布局,希望能夠在3G乃至未來的4G技術方面跟國外站在同一條起跑線。包括一些芯片的開發,也在想辦法跟國外站到同一個起跑線上。雖然目前中國大陸的芯片開發的技術上還比較弱,但是你看MTK,他們在做手機芯片這一塊現在已經逐漸成為行業的領先者,而之前他們被詬病成黑手機的鼻祖。中國的市場需求實在是太大了,技術會有被市場推著前進的動力。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在核心技術方面中國自主開發是會有成果的。工業設計要做的就是去迎接這種變化。而在迎接這種變化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只是把視野局限在國內,應該多跟國外交流。我覺得我們現在已經走出這一步了,設計公司跟國外的設計公司和國外的設計師交流也越來越多,可以在第一時間就接觸到最新的信息。現在我們跟國外公司的交流主要還是停留在交流層面,但是在人員招聘方面我們也在考慮招聘一些國外的設計師或者是實習生。
DESIGN:跨界科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過的最大困難是什么?是如何解決的?
張勁松:企業界對設計委托的認知不是太良性。這也和設計行業沒有形成成熟的行業規范有關系。比如說建筑行業,會有資質認證,哪些項目能接哪些項目不能接,設計費用能到什么水平,都有一個行業指導。但是對于設計機構來說,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蛻粼u估設計公司都是需要先做幾個項目,他覺得跟你磨合的不錯,才會下次繼續找你。這種磨合有很多的隨機性,甚至包括信任關系,因為沒有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輔助。再比如像廣告公司,也有4A的資質認定,沒有這種資質的認定讓企業在最初與設計公司合作的時候缺乏一個認知基礎。所以設計機構在每發展一個新的客戶的時候都要花上100%的力氣才可能通過,還要面對行業的競爭,比如價格的競爭,價格要有優勢,設計質量還得要好,壓力非常大。我們現在的解決方案也是培養長期客戶,而不是不停換客戶。換客戶的成本很高。如果政府真正意識到了工業設計的價值,那么就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扶持這個行業的規范發展,讓行業競爭更加良性一點。
DESIGN:跨界科技未來三到五年發展規劃以及長遠目標是怎么樣的
張勁松:目前整個行業還處于比較混沌的狀態,大家還在開拓,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在國內的UI設計領域居于前三。另外,和工業設計一樣,設計創新是為了推動產業發展,這個需要我們大家努力。我們希望跨界科技作為一個創新孵化器,能夠自己或者跟合作伙伴一道孵化出一些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出來。這樣也能提高我們在行業當中的話語權。讓客戶知道原來設計公司能做的不只是優化視覺,他們的創新是能夠真正創造價值的。
DESIGN:在行業中,誰是您的行業目標或者榜樣?
張勁松:瑞典的TAT公司。他們后來被RIM收購了。我們一直把他視為榜樣。這家公司也屬于短小精悍型。他們不僅是做設計,也在技術上提供一些非常牛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都跟視覺前端表現相關。他們在3D UI引擎方面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