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謨]
大學是間壞公司
[陳 謨]

“我們不需要教育,我們不需要思想控制,教室里不要有黑暗的挖苦。老師,放過那些孩子……”平克·弗洛伊德在音樂專輯《迷墻》中這樣憤怒地唱道。那是1979年。
放到如今我們的教育體制中,這些激進的話語已經不太合適了。高中以前,或許還有學生苦悶地處于墻內;而一進入大學,整個環境早就已經完全商業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個商業目標運轉起來——如何把學生作為商品出售出去。
我們的大學更像一間公司,無論好壞。
一個高三學生如果有幸連續看過這十多年的高考志愿填報手冊,一定會暈掉。十多年來風水輪流轉,各種熱門專業層出不窮。如果大學是公司,那它們就是深圳華強北那些山寨手機廠商,什么流行就一窩蜂模仿它、山寨它、做濫它。
早些年流行經濟類專業,各個大學學院紛紛開設國際貿易、貨幣銀行學、金融學、應用經濟學等;后來又流行法學,人人都想著進公檢法,過“律考”;接下來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廣告學、市場與營銷等市場管理專業;沒幾年風頭又轉到了IT行業,于是計算機類學科火了起來;然后是影視、藝術、表演、播音與主持類專業擠破了頭,連工科院校都敢設影視學院;最后是物流管理、電子商務、藝術品投資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物業管理、動漫設計等面向新時代的專業熱得燙手。
看看十多年來的大學熱門專業,幾乎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走向。經濟數字雖然高漲,可經濟學的學生大多不過在當會計和營業員。“律考”通過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務員考試,而公檢法早就人滿為患。學商科的去賣保健品、搞傳銷,學計算機的在網吧里當管理員。學表演的如今連潛規則都不一定撈得上了,轉年又有一茬水靈的新人。播音主持、影視編導想去電視臺?你等著去當欄目聘的編外民工吧。物流管理去快遞公司,電子商務在淘寶賣外貿貨。動漫設計的要么在熬命,要么在畫山寨動畫。唯有房地產紅旗不倒,如果你運氣好早點去賣樓,你就算贏了。
你總算入學了,來到學校之后你才發現,你所在的校區居然離照片上那個著名的學校大門有幾十公里遠。這還算好的,要是你在掛著一個城市名前綴的校區里,你會發現它在地圖上和本校相距上千公里,要用谷歌地圖才能覽其全貌。
現在的大學流行開分公司,所有大學都到一個地方去開子公司,于是稱作大學城。整合資源、輻射效應、集約模式、融資管理、引領發展、促進轉型,這些在大學城建設中經常出現的詞匯,就如同商業教科書。
有知名大學的城市生意好做,沒有知名大學的城市也有新招,便由政府出面撮合當地二三流學校與外地知名大學聯辦分校。對于當地來說,可算得上是招商引資,對于外地大學則算是拓展業務。負責一點的,隔三差五有本校教師飛行執教,算是連鎖經營;不好的則是自生自滅,留個招牌而已,只能算是授權加盟。
有分自然有合。大學公司的生意還有一種是兼并。學院合并升格為大學,專業性大學合并升格為綜合性大學,理工大學有人文學院,科技大學有影視學院,更不用說如今幾乎每所大學都有醫學院。
既令人驚訝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大學這間公司運用了如此多的手法,最后它的資產負債表卻如此不堪入目。
大學負上巨債已經不是新聞,燕山大學、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吉林大學等學校都欠下了幾億、十幾億乃至幾十億的債務。曾有媒體報道的數據說,我國高校負債實際的數字可能在4000億到5000億元之間。這真是任何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噩夢。
大學這間公司美妙的地方是,它的收入既來自政府撥款,又來自學費等自創營收;它的產出既算是公共服務,又算是商品。所以我們看到,既有校長呼吁增加撥款,又有校長抱怨學費太低;硬件不夠時怨錢少,就業率低時怪社會;負債時它說自己是公共服務,收錢時它又成了產業經營。當然,最美妙的還在于,它永遠不用對資產負債表負責,永遠不用對股東負責,永遠不用對產品質量負責,永遠不用對客戶負責。即使這樣,我們也永遠看不到它的賬單。
沒有哪間公司的新聞比大學這間公司更像娛樂新聞了。
這里有學術抄襲,從博導到校長,學術抄襲新聞的頻發程度比起音樂圈歌曲抄襲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有男女關系的潛規則,從藝術院校到外語院校,年齡跨度、爆料程度比起影視圈來也不遑多讓。這里有罵戰,有炒作,有勒索,有殺人,有指桑罵槐,有暗箱操作。這里不僅有情色故事,居然還有推理小說。
這就是為什么大學新聞總是能上網站新聞頭條——猛料迭出,隨便拎個元素出來就是上好的標題。
歷數一下近年的大學,從招生、教學、考研、學術、收費、征地、貸款、就業到師生關系、校園生活、社會活動,無不是丑聞連連。一間公司做到整條生產線從頭到尾全都有新聞亮點,不能不說是企業文化培育的經典案例。
一名學生,自入學到畢業,從原材料到成品,從產品繼而變為員工,經歷過這間公司完整的生產線。你以學費為投資,試圖換取一個未來,終于——恭喜你,你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