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玲,孫云鵬
(1.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 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13;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教學調查研究
郭燕玲1,孫云鵬2
(1.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 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13;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為了了解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為這類院校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依據,筆者以問卷的方式,對9省12所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材、師資、教學條件、日常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文章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討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思路。
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教學;調查研究
廣播影視類院校屬于藝術類院校,近年來已有部分教師對藝術類高校的英語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郭燕玲(2009)對兩所藝術類院校英語課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仇建峰(2009)分析了藝術類專業院校大學英語的現狀并提出了改革建議,宋平(2007)分析了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并提出運用不同手段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李新國(2006)著重分析了藝術類大學英語課教學所面臨的矛盾和尷尬。以上研究表明,近幾年藝術類高校的英語課教學已經受到一些學者的重視。
廣播影視類院校作為藝術類高校的一個分支,雖然有共性,但是還具有其個性。鑒于此,本文對9省12所廣播影視類院校的英語教學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結果對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議。
(一)研究的主要問題:課程設置、教材、師資力量與教學條件、日常教學情況,學生的入學水平、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難度及學習投入。
(二)問卷的編制:問卷為結構型問卷,分兩個部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共32個問題。問題形式包括“是否式”、“選擇式”和“填空式”。問卷設計完成后與同行討論、修改。
(三)試測:在大范圍進行問卷調查之前,為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先對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編播系08新聞專業1班的71名同學進行了試測。試測結果表明問題表述的方式、項目、內容能夠被受試者正確理解。
(四)問卷信度和效度分析: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測量問信度效度系數大于0.5,其數值可靠性較好,表明問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定稿,正式發放。
(五)調查取樣:從9省12所廣播影視類職業院校抽取2008級的1至2個班級的50至80名學生當面填答問卷。選擇2008級的同學作為調查對象,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對所在院校的英語教學已經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體驗和認識。調查共涉及5個系10個專業,問卷發放719份,收回695份,回收率為96.6%,均為有效問卷。
調查顯示(表1),總學時數沒有達要求的院校占8.3%,最高學時數和最低學時數分別是380和144,平均學時數為252。課程設置為4學期、3學期、2學期的學校比例分別是58.3%、25%和16.6%,100%的院校公共英語課為必修課,75%的院校開設聽說課程。所有專業都開設專業英語的院校有16.7%,部分專業開設的有66.6%,完全不開設的有16.7%,其中40%的專業英語為選修課。

表1 課程設置
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考核評價的主要依據。調查顯示,83.3%的院校選用了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75%的院校使用了規劃教材,講授 2冊、3冊、4冊教材的院校比例分別是:16.6%、33.3%和50%。開設專業英語的院校中80%使用了ESP教材,即專業用途英語教材。對教材感到滿意、一般、不滿意的學生分別占21.7%、57.0%和21.3%。
58.3%的院校教師高、中、低職稱的比例是正態分布;16.7%的院校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比例相等,初級職稱比例略高;16.6%的院校職稱比例高級最多,初級最少;8.3%的院校中級和初級比例相等,高級職稱較少,其中1所院校沒有高級職稱的教師。
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所占比例最高90%,最低17%,平均42.27%;75%的學校需要外聘教師,其中外聘教師與專職教師的比例最高200%,最低10%,平均37.5%;有外籍英語教師的學校所占比例是21%,均為發達地區的院校。
對教師感到滿意、一般、不滿意的學生分別占41.1%、51.4%和7.4%,
這里的教學條件主要討論硬件條件。英語教學完全使用多媒體的院校所占比例是33.2%,完全不使用多媒體的比例是16.6%,使用多媒體達到30%、50%和70%的院校比例分別是24.9%、8.3%和16.7%。
英語教學使用語音教室的比例達到30%、50%和70%的院校比例分別是33.2%、16.6%和33.2%,有16.7%的院校完全不使用語音教室。
班容量小于50人(含50人)的院校比例是66.7%,大于70人的比例是24.9%,大班教學的情況相當嚴重。75%的院校曾經嘗試分層次教學,不到30%的院校不同程度地開展分層次教學。
每年組織課外活動(如寫作比賽、口語競賽等)2次、3次、4次的學校比例分別是16.7%、50%和33.3%。對教學感到滿意、一般、不滿意的學生比例分別是21.7%、64.2%和14.1%。
高考滿分為150分。學生入學考試成績情況如表2、表3。

表2 入學成績分數段表

表3 學生入學成績最高分、最低分表
74.3%的學生入學成績低于100分,是分數集中區域,表明學生英語整體水平低下。雖然表3的全距數值是一種低效的差異量數,但5個全距數值都相當大,說明“學生英語水平離散程度大、水平參差不齊”是廣播影視類院校的一種普遍現象。
據調查,學習目的是“為通過考試、為將來更好發展、為個人興趣”的學生比例分別是39.4%、46.8%和13.8%。
59.9%的學生從不進行預習和復習,63.5%的學生從未接受過英語方面的課外輔導,除英語課外從不學習英語的學生占26.2%,每天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在1小時以下、1至2小時之間、2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分別是:44.6%、25.2%和3.9%。
對學生進行評價時,92.7%的院校含有平時成績,83.3%的院校要求學生參加等級考試。
課程設置周期太長不現實,太短又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四學期的院校較多,這是最科學、最受歡迎的選擇。但是,開設四學期,三、四學期每周兩課時(4/4/2/2)也不科學,因為讀寫課程閱讀部分的學習兩個學時(即一次授課)難以完成,時間跨度太長使內容割裂,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極易影響教學質量。建議課程模式設置為四學期,每學期四個課時(4/4/4/4)。聽、說能力的培養是各級各類院校英語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仍有25%的院校沒有開設聽說課程,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開設專業英語的情況看,大多數院校已經意識到這是“培養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必經途徑,并在課程設置上得到落實。可見,這方面工作的重點已經逐步轉到“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有機結合的體系研究”上。
公共英語方面,各大出版社都有多種國家級規劃教材供選擇。雖然教材并不能完全令師生滿意,但在實用性和適用性上基本上滿足了需要,為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教材支持。
在專業英語的教材建設上,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近年來都推出了ESP教材,并不斷增加其種類。就廣播影視類院校涉及的專業,有藝術英語、新聞英語、工藝美術英語、播音與主持英語等。但是,此類院校專業分類較多,很多專業暫時還沒有適合的教材。這使規范開設專業英語還不具備充分條件,但也給教師科研提供了空間。
教師職稱比例的科學分布體現了教學力量的合理分布,大多數院校職稱分布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平均比例達到42%,說明教師的學歷起點已大為提高。
外聘教師數量大是廣播影視類院校存在的普遍現象,這就使外聘教師管理成為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外聘教師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是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毫無疑問,外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可以使學生獲得與nativespeaker交流的直接經驗,但是大多數廣播影視類院校還無法提供這樣的條件。
從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調查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師持肯定態度,表明教師在教學態度和能力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要求。
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引進大幅度地提高了單位學時內的課容量,大部分院校都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有些院校完全不使用多媒體,這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但是,過量使用多媒體的現象也不容忽視。合理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仍然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使用錄音機講授聽說課程,效果無法滿足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尤其在班容量大的情況下更是流于形式。語音教室的配備是必需的教學條件,筆者認為聽說課程應該至少有一半時間使用語音教室。也就是說,約50%的院校存在進行由無到有和補充增加語音教室的問題。
造成廣播影視類學生英語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在專業課程方面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思想和實際學習投入上都重專業、輕文化,部分從中專或職業中學升入大學,缺少高中階段的系統學習。
大約60%的學生是為興趣和日后發展學習英語,但除英語課之外,他們沒有在英語學習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數據顯示,對英語學習感到輕松的同學只占調查學生的11.9%,38.7%的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約40%學生無法跟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可見,多數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分層次教學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有效途徑。分層次教學要求同一層次的學生同時進課堂,這必然給師資、場地、教務管理(如成績管理)、學生管理(如出勤、獎學金評定等)帶來極大壓力,給各個環節的操作帶來很大難度,使得“希望通過制定與每個學生實際水平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和考核目標來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分層次教學難以實施。另一方面,雖然數據表明分層次教學對部分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學生英語學習水平低下、水平參差不齊、大班教學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希望通過分層次教學解決如此大的學力基礎落差帶來的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
可見分層次教學是一個多方面協調配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大力支持,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積極配合。對于分層次教學的兩點建議:盡可能在同一系別中分層次,以便于教務管理和學生管理;在無法實現教學內容、評價目標分層次的情況下,將“分層次”體現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上(如課堂上英語、漢語授課的比例等)更容易操作。
根據調查多數學生對教學感到滿意,對教學不滿意的學生比例略高出對教師不滿意的比例,說明教學中的問題更多地源于教師以外的因素。
除期末考試外,多數院校還進行平時成績的測評和等級考試,初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評價體系。但是,各種考核中口語能力的評價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因為評價模式無疑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導向,這樣就使口語教學成為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建議在學校要求的評價模式下,不同班級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更靈活、更細致的考核辦法。比如:平時成績可以由出勤分、筆記分、作業分、口語分(如:要求學生每學期在聽說課上至少完成5次迷你對話表演等)等組成。
多數院校每年都舉辦兩次或以上的各種活動,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英語水平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增加活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并把盡可能多的學生吸納到活動和比賽中,是舉辦和設計各種活動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
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課教學的現狀表現為:1)總學時數達到要求,使用規劃教材,多數院校講授聽說課,部分學校已開設專業英語課,課程設置總體基本合理;2)從職稱、學歷看,絕大多數院校的師資都滿足了教學的要求,但是外聘教師數量大是普遍現象;3)半數院校具備使用多媒體和語音教室進行教學的條件,但個別院校的硬件條件只局限于錄音機;4)學生入學水平低,程度參差不齊,多數同學感覺學習英語吃力,在學習時間上投入很少,大班教學的情況普遍,分層次教學難以解決所有問題;5)除課堂教學外多數院校也借助課外活動完善整體教學活動;6)評價體系基本完善。
根據上述研究,針對廣播影視類院校英語教學提出以下建議:1)正視學生的基礎,始終采取熱情鼓勵的態度,不要對他們提出苛刻的要求;2)系統研究分層次教學,使之更科學地、更大程度地解決教中存在的問題;3)加大教學投入,控制班容量,保證基本硬件的要求,但要避免不使用或超量使用多媒體;4)建立穩定的外聘教師隊伍,加大外聘教師管理力度和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5)增加學生評價體系中口語測試的比重,提高口語交際的應用能力;5)積極開展專業英語教學,認真做好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有機結合的體系研究。
[1]郭燕玲.藝術類高職院校英語課教學的現狀和設想[J].太原大學學報,2008,(2):100-102.
[2]郭燕玲.藝術類高職院校英語課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報告[J].長江大學學報,2009,(1):289-290.
[3]李新國.藝術類大學英語課教學所面臨的尷尬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8):117-118.
[4]宋平.淺論藝術類高校英語教學[J].素質教育論壇,2007,(6X):125-126.
[5]仇繼鋒.藝術類專業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與改革探索[J].中國論文下載中心,09-12-22,14:46:00,http://www.studa.net/meishu/091222/14464358-2.html.
H319
A
1673-2014(2011)03-0101-04
2011—01—23
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高職英語教學研究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科研項目“2009-2010年高職教育英語類教學改革項目”的部分成果。(3-01)
郭燕玲(1968—),女,山西平遙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藝術英語研究。孫云鵬(1976—),男,山東青島人,編輯,碩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教育出版、英語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單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