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 崧
(長江大學 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不說”本是個自由短語(狀中結構),但隨著人們的頻繁運用,已固化成一個關聯詞。李宗江對其作過探討,認為它是個連詞,“主要用于表達遞進關系,用于遞進關系的前一分句中”[1](下文稱李文)。本文擬在李文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并就有些觀點與李先生商榷;為節省篇幅,所舉語例省去出處。
含“不說”的復句(以下簡稱“不說句”,分稱兩個分句為“不說A”和“B項”),主要有以下五種形式①與李宗江和張斌等人的歸納不盡相同。[2]34。
(1)這里不說他從檢18年走過的光榮歷程,也不說他以往查貪官懲邪惡的輝煌戰績,只要你信手拈來,他履新以來帶領新一屆院黨組為全院干警辦的一件件真事兒實事兒,就令人稱道不已。
(2)咱們不說我們的國力還不是很興盛,也不說我們的群眾還沒有全部進入小康,更不說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民還需要發達地區強有力的支持……就說說這越來越奢華的婚禮花銷到底值不值?
(3)這也難怪,拋開手指的傷情不說,單單右手肘的傷勢就已經夠24號受的了。
(4)電子商務的各種優點拋開不說,它的缺陷也多如牛毛,其中最讓買家頭痛的就是信譽問題。
(5)撇開“上課遲到”、“服裝不整潔”、“廁所內喊叫”會被扣除“人品幣”不說,也不論“在學校廣播站發稿”及“考試進入前三名”而獲得“人品幣”,僅說這個“午餐說話扣除‘人品幣’”,筆者就覺得雨田實驗中學開辦的這家“道德銀行”有些急功近利。
(6)暫且不說眉青為何不通過法律手段制裁那個醉酒者,光是悲劇后,敢于面對這個事實,重新開始生活就很難了。
(7)從國家隊回來之后,李娟就被診斷出了肺炎和支氣管炎,高燒不退的她一直接受著輸液治療,且不說比賽,就連平時的訓練都參加不了。
(8)可一打聽,煤球價格飛漲、運輸困難姑且不說,煤源緊張的局面短時期內根本無法緩解。
(9)先不說這一說法是否過于苛刻,但物美商業在午餐會后一度暴漲是事實,趙丹陽屢屢減持也是事實。
(10)很多考生認為句型越復雜越長越好,其實不然,姑且撇開寫又長又復雜的句子很容易出錯不說,單是從語言的流暢性和閱卷者思路的延續性角度來看,這樣的表達很可能被扣分。
(11)我們姑且拋開張教授的貢獻和成績不說,單就一個受聘于武大的知名教授身份,有些令人心寒的事情也不應該做出來。
(12)房屋破舊不說,冬日還沒有暖氣。
(13)去年俺家的好事是一樁接一樁,搬進了新居不說,國慶節又娶進了孫媳婦。
(14)劉洋說,如果對方六層房屋蓋起來,他們這棟樓的房屋通風、采光將受到嚴重影響不說,就連對方的采光和通風也會受到影響。
之所以這樣劃分,主要是從外部特征來考慮的:1式只用“不說”,用于前分句的開頭;2式有動詞“撇開”或“拋開”與“不說”配合;3式有關聯詞“姑且”“暫且”“且”和“先”與“不說”配合;4式是 2和3式的綜合;5式也只有“不說”,但用于前分句的末尾。
1.“不說”意義的實與虛。1、2、3、4 四式中的“不說”均含有動詞意義,同時兼有關聯意義——故此我們稱“不說”為關聯詞,正如“先寫一點,再寫一橫”的“再”和“只要你去就沒事”的“就”既有副詞的修飾作用又有連詞的連接作用一樣;5式中的“不說”意義完全虛化,可以拿掉②但有的用于句尾的“不說”不屬于5式,而是1式,因其意義是實在的,不能拿掉,例如:歐洲不說,日本不說,澳大利亞不說,就說中國。,如(見方括號):
(12′)房屋破舊[],冬日還沒有暖氣。
(13′)搬進了新居[],國慶節又娶進了孫媳婦。
(14′)如果對方六層房屋蓋起來,他們這棟樓的房屋通風、采光將受到嚴重影響[],就連對方的采光和通風也會受到影響。
(32′)平時省吃儉用積起來的幾萬元用光了[],就連……也很快用了個精光。
此外,2式3式和4式中有的“不說”也可以拿掉,例如(方括號表示未用“不說”但可以添補):
(15)撇開對目前房價泡沫化的爭議[],撇開那些盲從性、恐慌性的樓市消費等等[],無可否認的是,國內房地產市場需求被大大激發。
(16)假設全國億萬戶居民的2/3的房子由政府提供,姑且拋開地價成本[],單就建設上億套房子的建筑成本就高達百萬億元、千萬億元計。
(17)姑且撇開會議的效率以及有無必要的問題[],單就其浪費的人、財、物力問題來說,恐怕這個單位的工作效能即大值得推敲。
上述三例之所以未用“不說”,是因為“撇開”和“拋開”是動詞,含有“不說”的意思,而且帶賓語后語義能自足。既然上述例句中的“不說”可有可無,那么就表明它的意義已經虛化。
但1式和部分3式中的“不說”不能拿掉:
*(1)這里[]他從檢18年走過的光榮歷程,也[]他以往查貪官懲邪惡的輝煌戰績,只……
*(6)暫且[]眉青為何不通過法律手段制裁那個醉酒者,光……
*(7)……且[]比賽,就連平時的訓練都參加不了。
*(8)可一打聽,煤球價格飛漲、運輸困難姑且[],煤源緊張……
之所以不能拿掉,一是因為“暫且”“姑且”“且”“也”等副詞對動詞性結構“不說”有修飾作用,一旦抽調“不說”句子就不能成立;二是因為有的“不說”帶有名詞性賓語,一旦抽掉“不說”,句子不能成立[*(1)];三是因為B項中有“單(僅)說”與“不說A”相呼應,比如(5)B項中的“僅說”是與前分句的“不說”“不論”相呼應的,一旦拿掉“不說”語義便失去對稱。這表明句子中的“不說”的動詞義還沒有完全虛化。
1、2、3、4 四式可以用“不談、不講、不論、不提、不議”來替換“不說”;而5式不能替換:
* (12)房屋破舊不談(提、講、論、議),冬日還沒有暖氣。
*(34)侯馬子算個什么東西,大麻子臉不談(提、講、論、議),歲數比她父親還大……
這也證明“不說”已經虛化為一個意義凝固的連詞。
2.“不說”和“姑且(暫且/且)”的預設義。1、2、3和 4式中的“不說”和“姑且(暫且)”含有預設義,預設了A的事實已經存在或發生(只是不說而已)。如例(3)中的“拋開手指的傷情不說”,預設了手指已經受傷。
此外“,姑且”含有“暫時”的意思[3]486,所以,“姑且(暫且)不說”預設了“以后在適當的時候再說”的意思。
3.“不說 A”與“B項”的語義關系。李文將“不說”句內部的語義關系一律認定為遞進關系,一刀切死,我們覺得問題沒那么簡單。據我們的觀察“,不說”句含有以下三種語義關系:
1)選擇關系。如前所述,既然“不說”的動詞義仍然保留著,那么“,不說 ……單(僅/只/光)說……”就是一種選擇關系,1式和2式最為明顯。“不說”是“排除標”“,單說”“只說”“僅說”“光說”“就說”等則是“選定標”。如例(4)“電子商務的各種優點拋開不說”,選擇談論“它的缺陷也多如牛毛……”。這是舍一選一,還有舍多選一的。如例(5)是舍二選一,例(2)是舍三選一。從我們掌握的語料看“,不說”句舍一選一和舍多選一的較多,舍一選多的較少。
2)遞進關系。以5式最為明顯。“不說”是“預遞標”或“鋪墊標”“,還”和“就連”等為“提升標”。如例(12)(13)和(14)。至于把何者用“不說”控制作為遞進的前項——鋪墊項,把何者作為遞進的后項——提升項,這與表達者的認知心理有關,他想強調哪一點(盡管它不是很重要),就把它作為遞進的后項。比如例(12),換一個人說有可能說成:
(12″)冬日沒有暖氣不說,房屋還是破舊的。
這是順向遞進,還有兩種遞進關系:一是反轉遞進,即先從否定的角度陳述一個事實,然后使語義向一個肯定的意思反轉遞進,其形式是“沒有(不)A 不說,反而(反倒)還B”,語義相當于“不但(不僅)沒有(不)A,反而 (反倒)還 B”,例如 (畫線部分):
(18)他進入這個商場將近一年的時間,沒有賺到錢不說,反而賠進去不少。
(19)在該網站相中了一款汽車模型,打算買來做禮物,成交后對方發了一個鏈接讓自己點擊付款,結果模型沒收到不說,銀行卡號還被盜了。
例(18)的畫線部分相當于“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賠進去不少”;(19)畫線部分同理。
二是襯托遞進,一般是以次(低)襯主(高):
(20)他(某學生)已在校園里穿古漢服近三個月了。目前,且不說老師和同學,就連食堂打飯的師傅、超市便利店老板、宿管阿姨,都對他非常熟悉了。
(21)嶺南一帶泛稱、簡稱為紫荊者,包括洋紫荊和很多種羊蹄甲屬植物,不說普通人,就算專家學者,也會在這些迷人的花樹間迷失,互相混淆,名實難辨。
這二例都是以“不說A”代表的次要信息襯托“B項”代表的主要信息“:不說”引領的“老師和同學”和“普通人”是配角“,就連(算)”引領的“食堂打飯的師傅、超市便利店老板、宿管阿姨”和“專家學者”是主角。這兩例可以換成“B,(更)何況A呢?”或“B,A就更不用說了”的遞進式,此時,主次關系發生轉換——B為次要信息,A為主要信息,前者陪襯后者:
(20′)……就連食堂打飯的師傅、超市便利店老板、宿管阿姨,都對他非常熟悉了,(更)何況老師和同學呢?(……老師和同學就更不用說了)
(21′)……就算專家學者,也會在這些迷人的花樹間迷失,互相混淆,名實難辨,(更)何況普通人呢?(……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
3)讓步關系。邢福義認為“讓步句”的特點是“讓步性+轉折性”,他把讓步句分為四類:容認性讓步句(雖然……但是……)、虛擬性讓步句(即使……也……)、無條件讓步句(無論……都……)、忍讓性讓步句(寧可……也……)[4]459。本文所論的“不說”句屬于容認性讓步句,屬于“實讓”,是“對事實的讓步”,即“A”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但說話人按下“不說”,這就讓了一步,用“單”“僅”“就”“只”等關聯詞轉入另一個話題,這便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語言策略。1、2、3和4式都有這種關系,如(2)“:咱們不說我們的國力還不是很興盛,也不說我們的群眾還沒有全部進入小康,更不說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民還需要發達地區強有力的支持……就說說這越來越奢華的婚禮花銷到底值不值?”一連退了三步,再說正事。這種復句說是“不說”,其實還是在說,如果還原為本來面目,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國力還不是很興盛,我們的群眾還沒有全部進入小康,更有甚者,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民還需要發達地區強有力的支持……可是,有些年輕人的婚禮越來越奢華,這到底值不值?
當有副詞“姑且”等加入的時候,讓步的語氣就更強烈了,從這一點說,3和4式可以說是一種雙重讓步句。“姑且”“暫且”[5][6][7]和“且”是“讓步標”。“姑且”“表示說話人暫時作某種讓步”[8]214[9]175,從這個意義說,3和4式又是一種暫時性讓步句;大多是“不說A”把重要的內容按下不表,先“讓一步”,“B項”挑選較輕的內容談論,將語義推進一層。如(11)中,“姑且拋開張教授的貢獻和成績不說”,這是重要的一點,先讓一步不談,再“就一個受聘于武大的知名教授身份”說事,其結論是“有些令人心寒的事情也不應該做出來”。
當“B項”之首有“但”“卻”等連詞的時候,“B項”語義的轉折性得到加強,意思是:A可以暫且(姑且)不說,但B不能不說(或:是可以肯定的)。例如:
(22)TSI和DSG的高效燃油的表現帶給社會的綠色環保可以不說,它帶給駕駛員動力充沛、隨心自如的駕駛樂趣也可以不說,但高效燃油的表現在油價總體不斷上漲的現實中對準備購車的你而言,絕對不能不說——你應該高度關注!
(23)現在這個論調似乎有了一定道理,有沒有出息姑且不說,但至少不會很健康。
4)(無)條件關系。“不說”引領的A句有時表示“無條件”,B句則表示結果(李文也談到了這一點),全句的意思是,任何條件都不影響結果的出現,此時的“不說”可以用“不管”替換。如(9):“先不說(不管)這一說法是否過于苛刻”,都必然出現這樣兩個結果:“物美商業在午餐會后一度暴漲是事實,趙丹陽屢屢減持也是事實”。又如(23):“有沒有出息姑且不說(不管),但至少不會很健康”。下面一例的“不管”也可以換成“不說”:
(24)不管(不說)這個說法正確與否(或:暫且不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羅馬尼亞人看到她獲獎的消息后內心肯定五味雜陳。
5)因果關系。以上四種是“不說”句的內部語義關系,從“不說”句與其他語句的關系看,有一種語義關系特別突出,這就是因果關系,即“不說”句常常表示某種情況帶來的結果,結果大多是消極的。比如例(7):“李娟就被診斷出了肺炎和支氣管炎,高燒不退的她一直接受著輸液治療”,導致的結果是不好的——“且不說比賽,就連平時的訓練都參加不了”。(10)(14)等例同理。
1.側重與強調。人們說話、作文傳遞信息總是有所側重的,一個復句的兩個或幾個分句所反映的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不均衡的。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明確兩個概念:一是邏輯事理上的“重點”,它反映了大多數人的認識和看法;一是說話人主觀心理上的“重點”(簡稱為“語用重點”)。說話人常常把認為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說,這是漢語的一個普遍規律。這一點,轉折句和選擇句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法不容情,情有可原;情有可原,法不容情。前者反映了法官認為情大于法,后者反映了法官認為法大于情。又如:“速決戰還是持久戰?”,表明毛澤東認為對抗戰應采取持久戰的方針。這便是說話人心理認知上的“重點”。這兩個“重點”一般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可以不一致。比如中國人說:我們不但要學好漢語,而且要學好英語。這句話就反映了兩個“重點”的一致性。如果顛倒一下語序:我們不僅要學好英語,而且要學好漢語,便會被認為是“本末倒置”,但如果是英美人這樣說便沒有問題了。
但有時前面的句子并非是不“重要”的信息,比如前置的謂語(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和用“首先”引領的句子,既是邏輯上的也是語用上的信息重點;由“其次”引領的句子通常是不“重要”的信息。再來看李文中的兩個例句:
(25)常常是一干就是一個整夜,腿腳全腫了不說,連書房的藤椅都硬是被坐穿了!
(26)由中南海騙到北京,由北京騙到西安,光是薪資、醫藥費、路費,他已經騙了國家多少錢,且不說政治上的損失!
前一例的邏輯重點和語用重點不一致:從邏輯事理看,“……不說”句所反映的信息顯然要比“連……”句所反映的信息重要,但說話人強調的是后者。如果想求得兩個“重點”的一致,須把此句改為:……把書房的藤椅坐穿了不說,還把腿腳全坐腫了!
后一例,李文說:“就中國人的觀念來說,一般是政治上的損失比經濟上的損失更看重”,只有把此句說成“……且不說薪資、醫藥費、路費,他已經騙了國家多少錢,光是政治上的損失就難以估算!”,說話人才體現了“中國人的觀念”(邏輯重點)。我們覺得李文理解有誤,其實,后一例的兩個“重點”是一致的“:不說”句所反映的信息比“光是”所引領的句子所反映的信息重要(從加驚嘆號也能看出來)。
李文的第二部分認為“,不說”的語用功能是“引入一個次要信息,用以突出其后的重要信息(或叫焦點信息)”,這顯然是指說話人心理認知上的“重點”①這與李文第一部分說的有矛盾:“實質從邏輯語義的表達上說都是遞進關系,‘不說’的語義功能是引入一個較低的程度量級,用以襯托下句代表的較高(B式)或最高(A式)的程度量級”。此說值得商榷,語用功能可以一刀切死——“不說”全是引入“一個較低的程度量級”,但邏輯語義功能是不能切死的,肯定有“不說”引入較高的程度量級的(參見本文的“避重就輕”)。,但經我們對大量語料的分析,書面語都是強調B項的,而對話、口語中一般是強調“不說 A”的 ,例如:
(27)“不過,你得抓緊時間把錢湊足,最起碼二十萬吧……”楊兵跟蔣華講明。“一定,一定!”蔣華答應得挺爽快,其實他心里早愁起來了。不說二十萬,就是現拿二萬他也拿不出來。
(28)甲:你去過香格里拉嗎?乙:不說去,聽都沒聽說過。
這兩例的信息焦點(語用重點)顯然是“不說”引領的“二十萬”和“去香格里拉”。這類“不說”句相當于“別說”句,王健認為“整個‘別說’句有強調A分句 (指含‘別說’的分句——引者)的作用”[10],我們贊同。
以下我們從邏輯事理的角度來觀察“不說”引入的信息與“還”“單”“僅”等關聯詞所引領的信息的輕重、虛實和“明暗”情況。
1)避重就輕。“不說A”反映的信息要比“B項”重要。如例(14)中的“對方六層房屋蓋起來”所造成的后果——“他們這棟樓的房屋通風、采光將受到嚴重影響”,要比“對方的采光和通風也會受到影響”嚴重(從“嚴重影響”和“影響”的措辭就可以區分),但表達者避重就輕,無非是要強調后者。(1)(7)等例同理。又如:
(29)且不說重要包裹了,就連普通信件都常丟,樓下信件滿天飛,郵局也該認真點。
(30)李師傅告訴記者,當時自己拐彎時連人帶車一起摔下來了,摔傷了自己不說,就連自家的一串鑰匙也一并摔的(得)找不見了。
“重要包裹”比“普通信件”、“摔傷了自己”比“自家的一串鑰匙也一并摔的找不見了”要重要一些,但說話人舍前者說后者,無非是想強調后者。
2)避輕就重。“不說A”反映的信息不如“B項”重要,此時,信息的邏輯重點和語用重點是一致的。例(18)(19)中的由“沒有賺到錢不說”到“賠進去不少”,由“模型沒收到”到“銀行卡號還被盜”,語義都是由輕到重推進的。又如:
(31)先拋開運動性不說,作為家轎實用性必然擺在了第一位,因此還是看看它的實用性如何。
(32)為了給小喜治病,他的父母平時省吃儉用積起來的幾萬元用光了不說,就連親戚朋友東湊西借過來的十幾萬元,加上育英兒童醫院為他們捐獻的一萬元救助款,也很快用了個精光。
“運動性”沒有“(作為家轎的)實用性”重要,所以把后者“擺在了第一位”;“他的父母平時省吃儉用積起來的幾萬元”,不如“就連親戚朋友東湊西借過來的十幾萬元,加上育英兒童醫院為他們捐獻的一萬元救助款”數量多,所以說話人著重對“B項”進行描述。
3)有時,“不說A”和“B項”的重要性孰輕孰重不好確定,但說話人強調后項是可以肯定的:
(33)拋開法律問題姑且不談,單從仁義道德上來看,這件事情居然會發生在全國知名的高等學府,真的是讓人難以想象。
(34)侯馬子算個什么東西,大麻子臉不說,歲數比她父親還大……
“法律問題”與“仁義道德”相比,外貌(大麻子臉)與年紀(比她父親還大)相比,很難說哪個重要,但作者把后者放在后面顯然有強調作用。
4)避虛就實。“不說 A”反映的信息是抽象的、籠統的,而“B項”反映的信息是具體的、實在的,說話人“避虛就實”。例如:
(35)新建設中,不說別的,只城外一條寬闊的迎澤路,兩旁就都是四層五層的高樓。
(36)遠的不說,前段時間在“重慶打黑案”中落馬的高官文強不就是前車之鑒嗎?
“別的”、“遠的”都是籠統、抽象的說法,而“城外一條寬闊的迎澤路”、“落馬的高官文強不就是前車之鑒嗎?”則是具體的說法,說話人舍前者說后者。
5)避暗就明。“暗”表示含疑問的模糊信息。當說話人面對沒有把握的、拿不準的疑難問題時,用“不說”撇開,先說有把握的、拿得準的事情,這是一種“避暗(疑)就明”的言語策略。具體地說,“不說”引領的小句是一個含有疑問格式(多是正反問,只是疑問語氣被全句的陳述語氣所掩蓋)的不確定的信息,而“B項”表示的信息是明確的。如(9),說話人對“這一說法是否過于苛刻”拿不準,就“先不說”,只說有把握的事實“:但物美商業在午餐會后一度暴漲是事實,趙丹陽屢屢減持也是事實”;(6)同理。如果把“正反雙面結構”換成或是或否的“單面結構”,信息就明確了,如(9):先不說這一說法過于苛刻(或一點不苛刻);(23):……有(或沒有)出息姑且不說。
當然,有時“不說”控管的正反并列說法并不一定是拿不準的信息,實際意思可能是:肯定信息“不說”,否定信息也“不說”。比如(23)的“現在這個論調……有沒有出息姑且不說”的意思,可能是“有出息不說,沒有出息也不說”。
2.收束與過渡。“不說”可以收束議題,縮小述說的范圍[11],將精力或筆墨集中于述說重要的或主要的新信息。好比打仗,面對幾股敵人,常常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股。比如第二節中的腳注引例,如果既談歐洲,也談日本和澳大利亞,還談中國,勢必精力分散,議題不集中、不單一,于是說話人用“不說”排開了前三者,只談中國。(35)中,解放后,太原不論工農業生產,還是人民生活及城市建設,其變化之大可謂寫不盡、說不完,作者用“不說別的”撇開了這些內容,把筆墨集中在信息焦點上——迎澤路的變化,收到一斑窺豹之效。
另外“,不說”與指代性成分組成的結構在文章中起到了過渡的作用——結束舊信息,轉入新信息。例如(畫線部分):
(37)撇開這些不說,單從電視劇的真實性方面講,我覺得還是可看的。
(38)且不說這一層,發改委回應意見本身也恐難以令人信服。
(39)哈!這些不說了,今天只說論壇的事……
上述的代詞性成分“這些”“這一層”都是“不說”的受事賓語(有的被前置了),它們指代的內容都是前文敘述過的,所以說話人用“不說”打住,隨后轉入新信息的敘述。
3.比較與襯托。“不說A”常常與“B項”形成比較關系,同時,前者對后者有襯托①呂叔湘認為,“別說(慢說)……連(就是)……”之類的句子是襯托句,“就是一淺一深相比較,用淺的襯托深的”(1982)。本文所說的“襯托”或“陪襯”是狹義的,而李文則是廣義的:“B式中‘不說’的作用是引進一個較低的程度量級,用以襯托下一句較高的程度量級”(2009)。[12]437作用。如:
(40)且不說自在畫怎么生動美妙,圖案畫怎么工整細致,單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銅絲沒有一條不是專心致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還得費盡心思把它曲成最適當的筆畫,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41)中原大地這些年來,涌現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何止一個兩個?而是一批、一大批!我們這里且不說帶妹求學的洪戰輝那樣的堅韌不拔、自強自立者,不說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也不說蹬三輪車為自己的學生收書的“最美小學校長”李靈,我們甚至不說與郭小亮一樣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兩位巾幗英雄馮娜和靳偉杰……我們只列舉近幾年里,中原大地所涌現出像他們一樣的那些個頂天立地的純爺們兒……
前一例將“自在畫”、“圖案畫”的“生動美妙”和“工整細致”與“掐絲工藝”的“費盡心思”和費時費工作比較,同時也是在用前兩者陪襯后者。后一例用“不說”引出的洪戰輝、謝延信、李靈和郭小亮、馮娜和靳偉杰,與“中原大地所涌現出的那些個頂天立地的純爺們”作了比較,這也是用六個英雄人物襯托即將要敘述的幾位河南籍英雄人物(打工青年李學生,打工仔王建設、魏青剛,民工賈紅旗,飛行員李劍英,兩位河南老人王文田和謝鳳運,武警戰士武文斌,消防戰士李隆)。
此外“,不說A”還有省略功能,如例(7)如把話說全,便是:……且不說比賽(參加不了),就連平時的訓練都參加不了。
以上說的是“不說”句的內部功能,它還有外部功能:
4.陳述與評價。“不說”句作為一個整體以“述題”的身份陳述主題句中的主題(話題)[13],可以陳述名詞性話題,如(12)、(19)中的“房屋”“結果”是被“不說”句陳述的名詞性話題,還可以陳述動詞性話題,如(畫線部分):
(42)培養一個小孩,撇開家長的時間、體力和精神成本不說,光是付出的家庭經濟成本也是挺嚇人的。
(43)飛國際航線要比飛國內的油水多,飛國內短航線不停起落不出小時不說,還很辛苦,空姐們挑肥揀瘦不說,還狀況滿多……
由于“不說”句具有述謂性功能,因而常常用來表示說話人對事物的評價,例如(以“評論”“點評”等為標記):
(44)[評論1]大門造價高低姑且不說,“花的是政府的錢”充分說明公眾納稅人意識淡薄,對公共財政概念的陌生。
(45)編輯點評:拋開技術孰優孰劣不說,我們先看市場……
此外,“不說”句還有論證作用。比如(13)中用“搬進了新居不說,國慶節又娶進了孫媳婦”,論證了“去年俺家的好事是一樁接一樁”的觀點;(41)用“且不說……也不說……甚至不說……只列舉……”所列舉的英雄人物論證了前面的觀點——“中原大地這些年來,涌現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何止一個兩個?而是一批、一大批!”
綜上所述,在“不說A”與“B項”的關系中,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可列出下表:

表1 “不說A”與“B項”的關系表
“強調項”反映的是說話人所認定的信息重點;“次(低)項”和“主(高)項”反映的是邏輯事理上的信息輕重程度。“不說A”的作用和地位是:充當排除項、鋪墊項、讓步項、(無)條件項、非強調項、高項(低項)、虛項、疑問項、過渡項和陪襯項。
[1] 李宗江.連詞“不說”的語義和語用功能[J].漢語學報,2009(3).
[2] 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 高軍.“暫時”、“暫且”與“姑且”[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6] 薛克謬.是“尚且”,還是“姑且”?[J].語文建設,2002(10).
[7] 繆韻笛.“不妨”與“姑且”的對比分析[J].語文學刊,2008(2).
[8]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 曲阜師范大學.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0] 王健.說“別說”[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2).
[11] 藍延生.“姑且不論”的表達作用[J].修辭學習,1999(3).
[12]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3] 申小龍.漢語主題論[J].東北師大學報,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