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尋,蘇克偉,周 亞
(1.2.3.桂林空軍學院 二系,廣西 桂林 541003)
試論毛澤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軍事原則與“非對稱作戰”理論
蘇 尋1,蘇克偉2,周 亞3
(1.2.3.桂林空軍學院 二系,廣西 桂林 541003)
毛澤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理論正確地把握了戰爭制勝的規律,“非對稱作戰”理論與之有眾多相似之處。
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非對稱作戰”理論;戰場優勢;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毛澤東于1928年提出集中兵力[1],1936年系統論述集中優勢兵力[2]222-228。毛澤東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理論指引我軍打了無數勝仗。美軍于海灣戰爭后提出了“非對稱作戰”理論(也叫“不對稱作戰”理論)。運用“非對稱作戰”理論,美國及其盟國先后打贏了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同屬指引本國軍隊打勝仗的理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與“非對稱作戰”這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我軍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3]是毛澤東根據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提出來的,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正確認識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特點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我軍作戰指導原則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科學總結。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集中”是將分散配置或分散行動的部隊調集到一起。“集中優勢兵力”是指將分散配置或分散行動的部隊調集一起,形成以多打少的優勢。
關于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毛澤東是這樣闡述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移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4]。這是毛澤東為我軍如何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所制定的基本作戰方法,其內容涉及到集中兵力與殲滅戰的關系,集中兵力便于以弱勝強,便于打殲滅戰;涉及到殲滅戰與擊潰戰、消耗戰的關系,殲滅好于擊潰、消耗;以及如何打殲滅戰的基本方法等問題。“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目的是殲滅,核心是優勢。在戰場上,對敵占據全面優勢時,就一口吃掉它;如果全面處于劣勢,就集中兵力于局部,一口一口吃掉它。
“非對稱”的意思是“不對稱、不對等”。“非對稱作戰”就是“不對稱作戰”或“不對等作戰”。不同的國家,由于政治目的不同,軍事實力不同,軍事戰略不同,其對“非對稱作戰”的解釋也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不同的國家給“非對稱作戰”下了不同的定義。
“非對稱作戰”概念首先出現在美國海灣戰爭后頒布的《武裝部隊聯合作戰》中,它主張以“不對稱作戰”的方式,利用技術上的優勢打擊對手。美軍1993年頒布的《聯合作戰綱要》正式定義了“非對稱作戰”[Asymmetric Operations Theory(AOT)]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不同類型部隊之間的交戰(不同部隊之間的非對稱攻擊),技術含量高、優勢大的兵種打技術含量低的兵種,乃至在戰場上以絕對的技術優勢于敵,其實質是運用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技術手段的絕對優勢打擊敵方,達到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戰果的目的。[5]148-149
美國是一個經濟大國,也是一個軍事強國。從機械化戰爭時代起,美軍就強調兵種相克的優勢。如使用裝甲步兵打擊敵步兵;使用攻擊直升機部隊打擊敵坦克群,使用潛艇打擊敵航母等。美軍特別強調在戰場上以全面的絕對的優勢打擊敵方。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都是典型的非對稱作戰,美國及其盟國把敵方打得體無完膚,毫無還手之力。
在信息化戰爭時代,美軍更加重視“非對稱作戰”。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更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雖然總兵力對比上伊軍有39萬,而美英聯軍只有20萬,但是,這只是把戰斗人員做數量上的對比,其實質量上的對比更重要。伊拉克軍隊是一支高度政治化募兵的部隊,更多的是用于防止政變,他們使用落后了15年—20年的武器裝備去抵御外敵。美國和英國部隊則全由志愿的專業化軍人組成,他們接受過大量訓練,并擁有技術優勢。這種對專業化的依靠,使聯軍盡管兵力少,卻在戰力對比上獲得了事實上的優勢,聯軍的戰力遠遠大于伊軍。美英聯軍和伊軍的實力對比見下表。

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與伊軍實力對比[6]
正是由于美英聯軍擁有巨大的技術優勢,所以只用了一個多月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從美英聯軍發動戰爭的2003年3月20日到美國總統布什宣布戰爭勝利的2003年5月1日,美軍僅有138名士兵死亡,其中,89人死于敵對行動,其余49人死于疾病、事故和誤傷。英軍死亡42人,其中19人死于事故。據美國媒體報道,有2320名伊拉克軍人死亡,7000名伊拉克軍人成為戰俘。美英聯軍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伊拉克戰爭的勝利。
如今,美國特別強調憑借其先進的信息技術、太空能力及遠程精確打擊能力,追求軍事實力上特別是技術手段上的“絕對優勢”,不斷謀求擴大優勢的“不對稱”。
俄羅斯的“非對稱作戰”理論和美國有所不同。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嚴重衰落,不能像蘇聯時期那樣同美國進行全面的軍備競賽。面對北約東擴和西方“顏色革命”的擠壓,為捍衛其大國地位和國家利益,俄羅斯逐步發展并形成了以“非對稱”戰略為牽引的一整套軍事理論。
按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的解釋,“非對稱”戰略理論的實質就是放棄軍備競賽和對戰略均勢的追求,找準對手的弱點,發揮自己在各個領域的局部優勢,從方式、手段、時間、領域等方面對威脅和挑戰做出非對稱性的回應,主張在美國強勢領域避其鋒芒,在美國沒有防范和薄弱的領域主動出擊,遏制或擊敗對手[5]155。顯然,俄羅斯追求的是某些方面的優勢,是局部的優勢,這和美國追求全面的優勢有所不同。
盡管俄羅斯和美國對“非對稱作戰”的定義有較大的差別,但它們的“非對稱”內涵都是一樣的,即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在充分考慮影響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集中“絕對優勢力量”,揚長避短,以強擊弱,避實擊虛,以較小的代價甚至零傷亡的代價壓倒敵方,換取戰爭和軍事斗爭的勝利。不同之處在于,俄羅斯強調的是局部優勢,注重在整體弱勢的情況下通過利用局部的非對稱優勢抵御和戰勝強敵;而美國強調的是全面優勢,主張在整體優勢的情況下通過非對稱作戰以較小代價戰勝對手。
在紅軍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最早理論概括。集中兵力戰法在井岡山沃土中萌芽,隨著戰爭的發展,在反“圍剿”和長征前后逐步形成,經歷抗日戰爭的磨礪基本成熟,在解放戰爭的錘煉中得以爐火純青,指引我軍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最終奪取了全國勝利。美軍的“非對稱作戰”理論則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后提出。美軍運用“非對稱作戰”理論打贏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事實證明,非對稱作戰能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勝利。俄羅斯的“非對稱作戰”戰略思想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經歷了兩次車臣戰爭和2008年俄格戰爭后不斷完善。美俄兩國的“非對稱作戰”理論與毛澤東的“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觀點都有共通之處。
毛澤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觀點有兩個部分。
一是在戰場上占據全面優勢時,每次戰斗都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毛澤東提出“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時代是熱兵器時代,在武器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就是集中兵力數量上的優勢,集中兵力數量上的優勢就是集中了火力。火力強大的一方有優勢,數量上的優勢就能壓倒敵方。在“集中優勢”這一點上,美軍的“非對稱作戰”理論與毛澤東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觀點共通,強調以裝甲兵打敵步兵,以攻擊直升機打敵坦克,以潛艇打擊敵航母,使用空間力量、特種作戰力量破壞和摧毀敵指揮通信設施,等等,乃至在戰場上以全面的絕對優勢打擊敵方。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是典型的例子,美國及其盟國都利用了技術上絕對的優勢來壓倒敵方,把敵方打得一敗涂地。毛澤東強調的是數量上的非對稱,強調數量上的優勢;美軍注重的是技術上的非對稱,強調技術上的優勢。兩者的手段雖然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取得對敵方的優勢,確保自己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二是在戰場上處于劣勢時,毛澤東的理論強調“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是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優勢,便于我軍以弱勝強,各個殲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中,我軍就是充分利用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個原則,在局部集中了優勢兵力,先殲滅黃伯韜兵團,切斷徐蚌線,孤立徐州;再粉碎敵人“打通徐蚌,三路會師”的計劃,包圍杜聿明集團,殲滅黃維兵團;最后全殲杜聿明集團。這才在總體上以弱勝強,才能以60萬兵力殲滅國民黨軍80萬。毛澤東的理論強調在局部上占據絕對優勢,而俄羅斯的觀點認為:我在全局上不如你有優勢,我就創造局部的優勢打你的關鍵部位,讓你全局失控,以獲取全局勝利。所以說,在局部集中優勢這一方面,俄羅斯的“非對稱作戰”理論與毛澤東的觀點共通。
非對稱性是自然界的本質特征。戰場上的“非對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關鍵是怎樣運用“非對稱”,毛澤東就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從廣義上來講,毛澤東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戰法也是“非對稱”戰法的一種。美國和俄羅斯都是當今世界的軍事強國,它們的“非對稱作戰”理論有一個共同點——把戰力集中起來。無論是毛澤東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還是美俄的“非對稱作戰”,有一點是共通的:戰場上的優勢是取勝的關鍵。在我軍的長期革命戰爭中,我軍裝備處于劣勢,更需要集中優勢兵力,尤其是在局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逐次決戰,逐個殲敵,逐步改變戰略形勢,乃至全面戰勝強大的敵人。
當戰場上的戰力不足以一次全殲敵人時,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為此,毛澤東還指出:“擊潰戰,對于雄厚之敵不是基本上決定勝負的東西。殲滅戰,則對任何敵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響。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2]237。潰其十個師,這十個師經休整、補充,便可恢復戰斗力;殲敵一個師,這個師則被徹底消滅了。由此可見,在總體實力上不如對手時,在全局上處于劣勢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仍然是現代戰爭可以遵循的一條原則。
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理論正確并深刻地反映了戰爭規律,“非對稱作戰”理論與之有眾多共通之處。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理論是我軍的傳家寶,“非對稱作戰”理論是美俄兩個軍事強國采用的理論,在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中,我軍應該繼承傳家寶,同時學習外軍作戰理論,以此為指導,并根據新的作戰實際,創造出我軍的作戰理論,創造出新的具體戰法來。
[1]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
[2]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664.
[4]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7
[5]肖裕生.21世紀初大國軍事理論發展動向[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
[6]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伊拉克戰爭的經驗教訓:主要報告[R.](The Lessons of the Iraq War:Main Report),2003.
A841
A
1673-8535(2011)03-0024-05
2011-01-25
蘇尋(1982-),男,廣西玉林人,桂林空軍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軍事理論。
蘇克偉(1966-),男,安徽壽縣人,桂林空軍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軍事理論。
周亞紅(1975-),女,廣西富川人,桂林空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軍事理論。
覃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