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敏涓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工商管理專業創新研究與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區敏涓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對當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辦學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學生就業現狀及原因進行分析,對工商管理專業特色辦學進行探討,提出吸收中國古代文化精華及專業品牌建設等的創新辦學思路。
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就業能力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百業俱興,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空前繁榮,綜合國力得以飛速提升。其中,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工商企業更是得以空前發展。為此,作為社會人才培養與儲備基地的各高校也紛紛適應發展需要,創立或舉辦工商管理類專業。近幾年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越來越大,專業點由1998年的1276個猛增至2004年的2866個,50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1]。1993年,我國的工商管理學科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到2007年有356所高校開設工商管理專業,是高校開設數量最多的十大專業之一,位列第十位,開設率為53%,成為2007年中國大學最熱報考專業排行榜中的第三位[2]。
目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設置與建設的,并著重參考和借鑒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與研究理論,專業方向分類、基礎學科的設置等絕大部分是在歐美國家的學科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有的學科和課程甚至是直接引入的。因此,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專業是完全按照發達國家的理論基礎與教育模式發展起來的[3]。
我國的社會及經濟發展還處于市場經濟的建設初期,市場經濟的法律及經濟等制度體系尚未健全,完全照搬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顯然是與我國的國情不相適應的,而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與我國的發展階段相符,因而我們在學習別人的先進理論與經驗的同時,必須注意消化與吸收并結合自己的特點,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
目前我國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理念及模式大多存在同質化,專業培養方向及定位不明確,專業結構及教學內容相互模仿,不考慮各自的特點及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特點,普遍側重寬口徑、知識結構全面的專業課程結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雖然拓寬了,但卻容易導致各專業課程沒有側重點,由于各專業課程課時量平均,25門專業必修課除專業基礎課程外,其余的專業課程中涉及了財務會計、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生產運作管理、采購管理等課程,每門課程只能是蜻蜓點水式地簡單了解,對課程不能深入地理解與鉆研,更談不上對專業的正確認識與理解了[4]。
此外,很多地方高校選用的專業教材和案例內容比較陳舊,缺少典型的本土化案例,對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關注不足,落后于快速發展的管理實踐。除了專業結構無差異化,課程的教學仍重視簡單的理論教學,課程教學缺乏創新,未能結合社會時政與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實。
據統計資料表明,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大軍高達1000萬人。當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形勢嚴峻,高校中開設的工商管理專業也不能幸免,就業形勢與當初招生時的火熱情形大相徑庭,這除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外,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就業短板集中體現在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競爭力,不符合市場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當前各高校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乃至入學時,對于所報工商管理專業并無深入明確的了解,只是憑著社會上零碎獲得的感性認知及專業的熱門程度來選擇專業,對于自己的興趣特長及今后的職業生涯沒有很好地認真分析和規劃,因此大學專業學習期間在新鮮感退卻后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變成為學習而學習,或者為考試過關而應付學習,進而使就業能力得不到提高[5,10]。
從目前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看,普遍缺乏專業特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定位不夠科學準確,一味片面地模仿攀比,使得學校的培養模式、教學計劃不能切合實際,教學形式與內容不夠活潑生動,學校的專業培養無特色,教學課程間聯系不強,導致學生激發不起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此外,學生雖然按照培養計劃的要求學完規定的理論和實踐,但感覺什么都知曉一點點,缺乏自己的專業特長,因而在求職過程中往往非常迷茫,真正具體到某一部門、某一工作崗位就無所適從,自信心嚴重缺乏[6-7]。
由于我國高校的教育體制一直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徘徊,學生習慣了課堂聽講記筆記、課后背誦的傳統模式,不習慣實踐不注重實踐。工商管理專業也不例外,因此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理論基礎好,但實踐動手能力卻很低下,不能熟練掌握專業的基本技能。目前社會上的企業對于工商管理專業需求的多數是以應用型復合人才為主,要求能迅速適應和熟悉工作環境及崗位要求,盡快地融入并開展工作,但是很多的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不能適應企業對人才的渴求程度。例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不愿從基層做起,也就對銷售語言的使用、心理能力的磨練、實戰方法的掌握無從談起。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被淘汰也是正常的[8]。
據權威機構統計預測,我國對專業管理人員的需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應用型的管理人才的實際需求與有效供給之間存在著較大缺口。未來全國企業與政府對工商管理專業類專業人才的需求為210萬人左右,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政府及其他行業需求約為8O萬人、80多萬人、5O萬人。目前我國每年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約為9.5萬人,其中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政府及其他機構需求分別為4萬人、3萬人、2.5萬人。而在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僅僅有5萬人左右,每年畢業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1萬人左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導致需求遠遠大于供給[7]。
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人才,而追求人才的標準化生產,只重量不重質,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差異化,這些都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各高校應結合學校定位,創辦有行業特色的專業學科,這樣,在市場中才會有競爭力。當前國內很多學者也注意到了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建設問題,提出了如結合區域經濟和學校學科優勢、從各方面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等的構思,在這些創新理念的基礎上,還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探索[9]。
一門學科的發展往往是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的,順應生產力發展則發展,相反,阻礙生產力發展必將遭到淘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及法律制度與經濟環境經過較長時期的建設已日趨成熟。此外,目前發達國家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及發展模式是以股份制發展為主,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可以分開,企業為股東所有,企業的重大經營決策由董事會審議,另外還可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靈活運用股權激勵等經營激勵模式等,西方學者根據企業的這些特點,并結合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形勢,在經濟學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研究,總結出了學科門類齊全的現代社會經濟學,并發展了管理學。為此,現代的經濟學與管理學不可避免地帶有很深的西方國家的社會與經濟制度的烙印的,是與西方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
反觀我們國家,封建社會及其經濟制度持續了幾千年,封建小農經濟及人治而非法治的制度意識根深蒂固,封建社會曾經興旺繁榮的工商業一律是家族式的生產經營管理,當今我國的工商業相當部分都延用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此外,美國的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認為,當今企業生存與發展無不面臨著競爭,企業就等于戰場上的各競爭勢力,他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及當代管理學等來詮釋這些競爭關系,并提出在這些競爭關系中獲勝的理論。而我國古代對于戰爭的研究是相當透徹的,《論語》、《春秋》、《三國演義》等著作及各種兵法學說層出不窮,都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與精粹,至今對社會各方面仍影響至深,其中《孫子兵法》甚至成為美國西點軍校的重要學習內容,但我國學術界對于工商企業管理的系統研究都是以西方的經濟學為基礎的,而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國燦爛文化精華并融入到現代的企業管理,并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理論仍屬空白。為此,將《孫子兵法》或《三國演義》加入到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或市場營銷等課程內容里,將《論語》等國學精華向學生介紹并一起研究解讀,形成獨具一格的企業管理哲學,并結合案例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還可以為中國工商企業管理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與平臺,也是管理思想與理論的形成搖籃,其鼓勵并引導社會上的精英、學者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管理者提供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管理理論,為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鞏固其封建統治服務,使中國封建社會得以極大地發展并持續繁榮,創下了世界上時間最長的社會發展階段記錄,一度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由此,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將科舉制度的作用發揮淋漓盡致,無疑是成功的。而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也可效仿其建立人才選拔體系,舉辦各種征文、營銷策劃、項目開發管理等競賽或論壇、辯論賽等,鼓勵學生對工商管理鉆研專業知識,并對企業管理提出大膽創新的研究思路及進行動手操作實驗,對獲獎的學生不僅適當給予物質鼓勵,還可以在全校各種先進評比或獎學金評選活動中給予優待,并且在就業時向用人單位優先推薦。另外,對優秀的作品或項目提供支持,發表其研究成果和向社會或企業推廣,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品牌是一種口碑、一種品位、一種格調,學校品牌創建與發展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科專業品牌的成功創建也是學校品牌創建的基礎與關鍵。工商管理專業的建設應引入品牌理念,以專業特色品牌創建為中遠期目標,通過工商管理專業建設將所創造的各種特色綜合形成一種自身特有的一種形象,滲透到日常教學各個環節中去,在同類高校專業建設中形成一種口碑、一種品位、一種格調,在某些方面進入先進行列。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在三個方面樹品牌:1.通過創建品牌課程和品牌教材在課程教學上樹品牌;2.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論壇、學術交流會以及企業等用人單位的交流,并對教學內容或形式進行創新;3.注重教學改革和社會服務,在科研項目上樹品牌。
在品牌創建的過程中,可以邊實踐邊探索,不斷為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吸收創新理念與內容,并注重特色化,對專業品牌建設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管理,及時修正偏離專業建設目標的舉措。
[1]廣東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現狀調研情況公布[EB/OL].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32/2005-07/75992.html.
[2]宋素娟,基于價值鏈思想的工商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研究[J].中國市場,2008(41):158-159.
[3]石興國.創特色樹品牌——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初步實踐[J].常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4(4):49-54.
[4]高小丹.以就業為導向的普本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學園,2010(8):71-72.
[5]楊文杰,在校大學生就業能力自我培養途徑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9(3):57-58.
[6]安鵬.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調查與分析[J].社科論壇,2010(10):104-105.
[7]蔣天穎,程聰.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現狀與對策建議[J].現代經濟,2008(98):91-92.
[8]代洪浦.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及提高對策[J].人才資源開發,2009(1):30-32.
[9]朱永永.大學生實習與就業能力調查分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8-10.
[10]郭開宇,馬俊紅.試論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與社會實踐教育[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8(2):128-131.
G642
A
1673-8535(2011)03-0091-04
2011-03-26
梧州學院200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wyjg2008c011)
區敏涓(1973-),女,梧州學院講師、實驗師,研究方向:實驗室建設及管理。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