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學生資助管理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21)
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廣西高校戰略發展研究
宋大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學生資助管理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21)
北部灣經濟區對人才的需求強盛,但當前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培養存在著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質人才貧乏、高校專業設置重復或不足等問題,因此擔負著為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培養人才重任的廣西高校應繼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優化現有高校專業結構和在非均衡發展理論原則下追求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北部灣經濟區;高校;戰略發展
2008年1 月16 日,國家發改委批準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其作為一個經濟區將建設成為國家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1]。強大的發展需要人才的強力支撐,在這一背景下的廣西高等教育肩負著重大的人才培養責任。高校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騰飛有著密切的聯系,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認清當前廣西高校發展存在的不足,指明發展的道路,對北部灣經濟區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高校發展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促進高校的發展,高校的發展進一步為經濟提供動力。這一點在地方院校中更為明顯。陳玉琨教授認為:教育的社會價值并不通過自身得到證明,它只能通過滿足社會的需要,推動社會發展來得到證實。因而,正確反映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按照社會的需要辦好教育,是促進教育發展唯一正確的道路[2]。
“教學、研究、服務”是高校公認的三大職能。這三大職能是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變化的結果。18世紀以前大學的職能是培養人才;19世紀初德國洪堡創辦柏林大學,確立了大學教學與科研的職能;20世紀初,美國贈地學院的威斯康星大學提出了大學為社會服務及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大學職能的每一次變革,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生產力的變革所推動的結果,大學的發展、興衰與經濟科技發展緊相依存[3]。地方高校建設必須充分考慮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廣西作為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源、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在資源流動一般是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趨勢支配下,廣西高校更應成為地方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在實現北部灣經濟區跨越式發展中發揮其關鍵作用。
地方高校的特征決定了其辦學目標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高校必須充分利用區域的特點和優勢,發揮為地方培養人才、創新科技、社會服務的職能,把學校變成地方的人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交流中心,這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間的競爭越來越明顯,“高校破產”已成為一個無法繞開的沉重話題。世界著名高校的辦學經驗表明:辦學特色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地方院校發展的生命線。在國外高教機構的沖擊下和在國內一流高校的壓力面前,地方高校在師資建設、教學科研設施、資金和生源等方面的相對劣勢日趨顯著,也必將在激烈的競爭中受到更嚴峻的挑戰。因此,地方高校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必須具有鮮明的特色。而特色來源于區域,區域性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源泉。將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等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這是辦出特色的必由之路,同時,也可以進而取得地方政府、企業的切實有效支持,這是地方高校加快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推動泛北部灣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對人才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據預測,到2015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人才總量將達到168萬人左右。而當前廣西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歷史與經濟等原因,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北部灣經濟區主要包括南寧、北海、欽州和防城港四個城市。南寧市作為廣西首府,是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的中心,是整個北部灣經濟區中人才最密集的地方,是北部灣經濟圈的人才主要來源地。然而除南寧外的另外三個地方高等教育資源十分貧乏,從表1中可以窺見一斑。

表1 北部灣經濟區2008年高等教育分布情況
從表中可以看出,南寧市擁有的高等教育資源是四個城市中最多的,與其他三個城市有明顯區別,教育分布很不均勻。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北部灣經濟區四個主要城市內高等學校的數量比較少,除南寧市有28所高等學校外,其余的三個城市總數只有6所高校,而且防城港市連一所高等院校也沒有,經濟區發展所急需的高素質人才緊缺。
此外,廣西的研究生規模與全國相比,占全國的比例較低。研究生教育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全國在校研究生與本專科生比例為1:18.5,當時廣西的這個比例為1:35.9,經過幾年的努力,2008年上升到1:29.22,差距依然很大。
而隨著北部灣經濟區開發腳步的加速,如何更好地發展廣西高校的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從而滿足北部灣經濟區高速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廣西乃至國家高等教育戰略發展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廣西高校專業結構,出現兩極化,一是重復設置過多,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電子信息工程、漢語言文學、藝術設計、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的布點數都在5個以上。布點過多導致某些專業人才數量超出社會的需求量,浪費教育資源,同時產生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與廣西北部灣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的學科專業空缺。對照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廣西普通高校本科學科專業中仍有部分二級學科類處于空白,如公安學類、天文學類、地質學類、大氣科學類、地球物理學類、海洋科學類、航空航天類、武器類,等等[4]。北部灣經濟區擁有大陸海岸線1595公里,漫長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產業將被建設成為廣西的特色優勢產業,但是當前廣西與發展海洋產業相關的人才和技術卻非常缺乏,至今仍沒有高校開設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產深加工和港口運輸等學科專業;更沒有海洋大學或者水產大學。海洋專業人才的缺乏極大制約了海洋經濟的正常發展。
北部灣經濟區地處廣西,其智力來源也主要來自廣西高校,廣西高校的良性健康發展對北部灣戰略意義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北部灣戰略發展的背景下,廣西高校應在下面三方面進行規劃。
廣西是一個民族自治地區,生產力水平不高,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相對比較落后,教育水平也相對落后于全國,見表2。

表2 2008年每萬人口各級各類學校平均在校學生數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8年廣西普通高等教育平均每萬人在校學生數為109.71人,遠低于全國161.49人的平均水平,成人高等教育也與全國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地方經濟發展要依靠教育,教育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北部灣經濟區的蓬勃發展主要依靠廣西的高等教育,或者說廣西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北部灣經濟區發展需要培養大量的合適的人才。當前最主要、最迫切的莫過于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改善廣西的人口文化構成,為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做好充分的人才儲備。所以,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廣西高等教育發展戰略依然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注重數量的增加。
誠然,當前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有待改善,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在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相對還比較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比較低,在國家繼續加快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大背景下,廣西作為北部灣人才的重要輸送地更要加大力度追求數量與質量的齊升。
地方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要順應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要提高廣西高等教育與北部灣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必須依據北部灣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勢,優化廣西高校現有的專業結構。廣西高等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人員根據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并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未來一定時期內,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在專業、層次、規模等具體情況做出科學準確的預測,在此基礎上,對廣西高校專業設置的種類和數量及其布局進行總體的規劃。首先,通過專業辦學質量評估機制,對區內各高校已有學科專業的辦學質量進行評估。對于規模效益低、辦學條件不足、人才培養質量差的專業,堅決予以撤消或改造。而對辦學質量高、辦學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應進行重點建設,使之成為品牌專業或特色專業;第二,通過專業論證機制,對各高校擬新建專業是否存在重復建設、所在學校是否具有建設該專業的師資、場地、儀器設備等方面條件進行論證,只有達到該專業設置標準的方可批準設置,杜絕專業設置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第三,對于一些目前廣西高校還沒有設置、但經論證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建設急需的專業(如海水養殖、海產品深加工、臨海工程等),教育管理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基礎較好的高校盡快設置此類學科專業[4]。
非均衡發展理論是西方發展經濟學中一種較有影響力的理論群。它主要是以“發展極——增長點理論”為基礎,指出經濟增長并非在所有地方同時出現,它是以不同的強度出現于一些發展極或增長點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
如前所述,當前廣西高校的分布結構非常不均衡,不利于全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這其中有政治、經濟、歷史等原因,要迅速改變這事實是不現實的。非均衡發展理論為分析和規劃廣西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實現均衡發展是最終目標,但在實現這一最終目標的過程中,高等教育并非要在所有的區域整齊劃一地前進,因為傳統廣西的五大經濟區域(桂南經濟區、桂中經濟區、桂北經濟區、桂東經濟區、桂西經濟區)或者北部灣經濟區與非北部灣經濟區在經濟發展的水平、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各個區域對高等教育的規模、層次、類型的要求是不同的。為適應這種差異性,廣西高等教育資源不可能也不必追求其資源的均衡發展。
然而,這并非是否定對不平衡所作出的相應調整。一個中等城市,如果沒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高等學校作支撐,其文化氛圍便難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就可能受到制約。北海、欽州作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等學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待提高;防城港在高校方面則完全空白。因此,要實現廣西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均衡發展目標,在堅持非均衡發展大方向的同時,有必要對高等教育較弱的城市作戰略考量,特別是對作為北部灣經濟區重要成員的北海、欽州和防城港三個城市重點關注。
[1]自治區規劃辦.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Z].2008.
[2]陳玉琨.中國高等教育評價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張俐俐,張文敏.國外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互動模式的啟示與借鑒[J].高教探索,2005(6).
[4]李東航.廣西區域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19.
G521
A
1673-8535(2011)04-0101-04
2011-02-26
宋大偉(1982-),女,河南南陽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