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仁鋒 ,黃金鳳
(1,2.福建江夏學院圖書館,福建福州 350108)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009年學術載文及引文計量評價分析
詹仁鋒1,黃金鳳2
(1,2.福建江夏學院圖書館,福建福州 350108)
運用文獻計量學的原理和方法對《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009年度刊登的全部學術論文的載文量、作者分布、基金資助、自引率、引文語種、文獻半衰期等科研產出率指標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期刊的年均載文量,稿源分布率、文獻利用率等方面的指數對該刊的發展現狀、辦刊質量做出盡可能的客觀評價,并就拓寬稿源區域,引導作者多參閱文獻和適量引用,注意吸收和援引外文文獻,切忌因版面限制而刪減引文等內容提出建議,有助于該刊的繼承者《海峽法學》提升辦刊質量。
法學期刊;期刊研究;引文;載文;文獻計量分析
期刊評價是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學術期刊的發展規律和增長趨勢進行量化分析,揭示學科文獻數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為優化學術期刊的配置和使用提供重要依據[1]。《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是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主辦、以刊發法學研究與法律實務方面的文章為主,以涉臺法學研究欄目為特色的法學季刊。該刊創辦于1999年,2010年改刊名為《海峽法學》,主辦單位為福建省臺灣法律研究所。為了客觀地評價《學報》的辦刊質量和其近期的學術發展水平,并為提升該刊的繼承者《海峽法學》的辦刊質量提出建議,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 2005-2009年所刊載的學術論文從科研產出率(載文和引文)和學術影響力(被引和訪問量)兩個方面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和研究(因受評測數據源的限制,本研究的時間起點定為2005年)。本文是該研究報告的第一部分,即從載文和引文層面對《學報》進行科研產出率的調研,其統計指標包括載文量、作者分布、引文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用半衰期、自引率和基金論文比等。該研究報告的第二部分(學術影響力研究)將另文發表。
利用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簡稱 CAJD)、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文獻評價統計分析系統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信息資源中心與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編制出版的《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國期刊高被引指數》網絡版數據,按年度檢索《學報》2005-2009年的載文、引文情況,并手工逐期核對該刊5年共20期印刷版原刊,對上述獲取的數據進行必要的修正和補充。根據文獻計量學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微軟的Excel通用軟件和愛琴海公司開發的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對采集的全部數據進行歸納分析。設定數據統計時間及范圍:(1)檢索截至日期:2011年6月15日;(2)只統計學術論文載文,不含消息、會議通知、講話稿、欄目主持人的話、人物介紹彩頁、新書報道等文獻;(3)僅統計第一作者及其單位。
1.載文量分析
載文量是指來源期刊統計在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它是衡量一種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情報能力的主要指標。

表1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009年載文分析 (單位:篇)
《學報》2005-2009年共發表學術論文507篇(不含消息、書評等),年均發文101.4篇。自2005年始,該刊呈發文數遞減但平均篇幅遞增的趨勢。五年間,平均每期發文 25.35篇。2009年期平均發文21篇,平均篇幅5.43頁,比2005年增加了1.52頁。2009發表的論文中,6頁碼以上的稿件33篇,占全年載文的39.20%,這表明該刊高學術含量的稿件在逐年增加。該刊5年共發表法學專業學術論文388篇,占發文總量的76.53%。從2008年開始,該刊開設“特別策劃”欄目,約請學界有影響的學者撰稿或組稿,注意組織基金論文和海外論文稿件,刊發論文的質量不斷提升。五年間刊發的507篇學術論文中,校內稿僅占28.44%。
基金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論文占發表的全部論文的比例。該指標是評價研究群體科研能力及水平和期刊稿件源豐富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該刊5年共發表基金論文36篇,5年平均值7.10%,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0篇,省部委基金19篇(占基金發文量的52.78%)。

表2 2005-2009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基金論文統計(單位:篇)
2.載文作者分析
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不斷發展壯大且相對穩定的論文作者群是辦好刊物的必備條件,也是擁有豐富高質量稿源的重要保證。
2005-2009年《學報》發文作者共488人,分布于國內外不同地區和機構,這說明該刊有較豐厚的稿源和不同結構的作者群。其稿源以福建省為主,5年共刊發省內稿件 394篇,占發文總量77.12%。省外作者分布在國內21個省市和英國、澳門地區的156個機構。省外稿件主要集中在京滬鄂粵浙地區(北京市30篇,上海市18篇,湖北省16篇,廣東省10篇,浙江省8篇),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所占比例很小。

表3 2005-2009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作者情況統計表
表3的數據表明,5年來《學報》共發文507篇,其中獨著論文381篇,合作論文126篇,年均合作率(合著率)24.8%,合作度1.26。
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和SCI期刊的著錄要求,每篇學術論文都應該注明詳細的作者機構信息。標注作者機構不僅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溝通的紐帶,也為學界了解各機構的研究實力和學術交流提供了信息。該刊非常重視期刊的規范化,5年來規范標注作者機構的論文比一直保持100%。
1.引文量分析
引文量是指著者提供的參考文獻的數量。引文是作者在完成論文過程中引用他人的學術思想、理論觀點、科研成果、研究方法、數據和其他資料的說明。引用文獻可以反映作者對該學科領域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因此,期刊引文量的統計分析一直被用作期刊的學術規范和學術水平及其創新性的一項評價指標。

表4 2005-2009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載文引文量統計 (單位:篇)
表4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刊5年發文中有引文的論文共473篇,占總量的92.17%;總引文量3517篇,篇均引文量6.96,文獻平均自引率只有1.4%,平均引用半衰期7.6087。
2.自引率統計分析
期刊論文引用本刊以前發表的論文現象稱為期刊自引。它所包含的特殊規律對提示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科學主體之間的內在關系十分有用。《學報》的 5年平均自引率只有為 1.4%,其中 2006年自引率為4%,2009年零自引率,其它3年自引率均為1%。
3.引用半衰期分析
4.引文類型分析
通過期刊引文的文獻類型分析,可以了解相關論文的文獻信息來源、知識構成比例,研究各文獻載體的信息價值以及作者對各類文獻的獲取和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反映出本刊作者科研工作的主要情報源,這對圖書館制定藏書發展規劃有重要參考價值。

表5 2005-2009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引文類型統計 (單位:篇次)
表5表明,《學報》2005-2009年總引用頻次為3517次,其中圖書文獻的引用頻次最多,為1934次,占總引文比率的54.99%。期刊文獻引用1112次,占總引文比率的31.62%,位居第二。報紙和網絡文獻是作者獲得文獻的主要途徑,分別占總引文比率的3.9%和8%。表5的“其它”類型文獻主要是檔案和政府法律文件,共引用 40次,占總引文比率的 1.14%;學位論文共引用13次,占0.4%。
5.引文語種分析
引文語種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一種期刊的國際化程度和吸納國外研究成果的水平。表6表明,《學報》的中文引文為3391篇次,占引文總量的96.42%;外文引文文獻126篇次,占引文總量的3.58%,其中英文112 篇次,葡文9篇次,日文5篇次。

表6 2005-2009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語種統計(單位:篇次)
6.引用期刊分析
期刊是科研工作的主要信息源。通過對引用期刊的統計分析,可以反映出該刊作者所采用的學術期刊中有哪些處于核心位置,并且反映各類期刊在本學科領域中的學術水平、影響力以及可讀性、可收藏性等。

表7 2005-2009年《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高引用期刊
表5顯明《學報》2005-2009年總引用頻次為3517次,其中期刊類型引文的頻次為1112次,位居第2,占總引文比率的31.62%。按語種分項統計,中文期刊1053篇次,外文期刊59篇次,分別占期刊引用總量的94.69%和5.31%。該刊5年載文共引用中文期刊436種,表7的數據表明近20%的中刊引文來源于15種高引用期刊,其中13種為法學核心期刊。引用頻次排名前3位的《法學研究》、《法學》和《政法論壇》引用頻次均在20次以上。
(一)《學報》5年共發表各類法學專業學術論文388篇,占發文總量的76.53%,這表明該刊具有法律院校學報的鮮明學科特色。載文能基本上反映了國內法學領域的研究動態、熱點主題和發展趨勢。《學報》重視吸收團體科研成果,年均合作率(24.8%)和合作度(1.26)兩項指標均高于國內同類法學期刊的平均合作率(15.4%)和合作度(1.17)[2]。該刊 5年來共發表基金論文36篇(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0篇,省部級基金18篇),基金論文比以平均4.47%的幅度增長,其中2009年的基金論文比(17.86%)已高出全國公檢法類大學學報當年平均值(17.1%)[3]。國家、省部級基金項目代表國家和某地區、行業科研發展的水平和方向,《學報》共發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0篇,省部級基金18篇,這表明學報內容的質量和學術影響力正在穩步提高。《學報》重視學術規范化控制,其作者群的學術研究態度和作風嚴謹,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吸收利用中文文獻信息的能力。從表4可以看出,有引文論文比逐年大幅提高,5年平均值(93.29%)遠遠超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平均值(66. 4 %)[4]。作者機構、文摘、關鍵詞和引文的著錄完全符合國家規定。機構標注比(100%)比2004-2006年CSSCI法學來源期刊的機構標注比的平均值(98.46%)[5]高出1.54%。
(二)《學報》年均載文量只有101.4篇,明顯低于我國公檢法類大學學報的平均值145.8篇①。載文量是衡量期刊學術水平的基本指標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期刊稿源充足程度和傳遞情報信息能力的強弱。建議《學報》通過擴大稿源、增加版面或改為雙月刊等措施擴充學術文獻的刊載量。
(三)期刊論文作者分布的地區數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期刊影響面的大小。《學報》嚴格控制校內用稿,外稿的比例達71.56%,但省外稿源主要集中在京滬鄂粵浙地區。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稿源地區平均分布數為13個,明顯低于我國公檢法類大學學報的平均值17.4篇①。建議編輯部在組稿時要進一步拓寬稿源區域(特別西部地區),打造一個更為廣泛的法學學術交流平臺。
(四)引文量是引文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標,它反映期刊對文獻信息的吸收與駕馭能力。《學報》的規范化程度高,有引文論文比的 5年平均值(93.29%)遠遠超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平均值(66.4 %),但篇均引文量(6.96篇)明顯低于國內公檢法類大學學報的平均值(9.06)①。這提示編輯部要引導作者多參閱文獻和適量引用,切忌因版面限制而刪減引文。
(五)《學報》的引文文獻類型主要集中在中文圖書和期刊,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和法學零次文獻(司法檔案等)等類型的文獻利用率較低。學位論文是當代文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學術性和系統性特點,但在該刊5年引文中只有13篇次,僅占0.4%;時效性最強的會議文獻為零引用,這表明作者所掌握的信息源不夠完整,對學術文獻的數據源甚至存在一定的盲區。《學報》的外文引文的比重僅占 3.58%,明顯低于國內同類法學期刊。該刊發表的 507篇學術論文中,有外文引文的只有 45篇,占總篇數的 8.89%。外文引文的語種較單一,以英語為主,沒有德文、法文、俄文等語種的參考文獻。這表明《學報》在吸收國外科研成果方面顯得不足,要倡導作者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注意吸收和援引外文文獻,促進國內法學研究與國際接軌,促成國外科技成果的及時傳播與交流。
(六)《學報》的平均自引率只有1.4%,明顯低于國內公檢法類大學學報的平均值(5%)①。期刊自引率可以反映出學術性刊物載文的連續性、穩定性、學術特點以及在本學科中所處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特殊規律對提示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科學主體之間的內在關系十分有用。《學報》的自引率問題說明學術關聯度較弱,用稿不具有連續性,信息自給能力偏低。編輯部在組稿時對此應多加關注。
(七)《學報》的平均引用半衰期為7.6087,比法學期刊平均半衰期3.62[6]高出1倍。引用半衰期是一種衰減系數,它的值越小說明文獻老化速度越快,刊發的文獻越具有新穎性。《學報》的引用半衰期狀況說明作者對近期文獻的引用率偏低,論文內容不夠新穎。建議編輯部應盡量拓展能反映學科研究前沿的稿源,努力提高《學報》內容的新穎性。
(八)引文類型分析表明,學院圖書館中文書刊藏書體系能基本滿足法學研究的需要,但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和外文書刊等學術文獻顯得不足。表 7的數據顯示近 18%的中刊引文來源占引用刊種總量 3%的 13種法學核心期刊,這能充分說明法學核心刊物對《學報》的學術影響程度。建議學院圖書館應根據本科院校科研教學的特點和需求,加強學科文獻建設確保專業核心館藏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積極開展用戶信息素養教育并通過文獻傳遞等資源共享方式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文獻信息保障和服務。
注釋:
① 數據系筆者從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編制的《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06-2010年版)抽取計算所得。
[1] 邱均平.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權威、核心期刊排行榜與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前言1.
[2] 公曉暉,趙公正.人文社會學科合作研究的數量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0-112.
[3] 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97.
[4] 龔放,鄧三鴻. 2000年-2004年中國教育期刊影響力報告——基于CSSCI的統計分析[J].教育研究,2006(9):8-18.
[5] 楊華.我國法學期刊學術規范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92-98.
[6] 白云.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127-130.
G237.5;D9
A
1674-8557(2011)04-0114-07
2011-11-27
詹仁鋒(1952-),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學院圖書館研究館員;黃金鳳(1964-),男,福建仙游人,福建江夏學院圖書館研究館員。
半衰期指期刊引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通過這個指標從側面反映出某一學科或領域內文獻的新穎性。該刊的平均引用半衰期為 7.6087,2006年曾降到6.7059,但2009年又上升到8.875。
王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