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榮
(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江蘇蘇州 215007)
海峽兩岸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展望及法律規制之調整
陳秋榮
(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江蘇蘇州 215007)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及金融行業的諒解備忘錄的簽訂,為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如何克服兩岸金融業制度性和體制性問題的阻礙,使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穩步走上自由化之路,是當前需要研究的課題。兩岸金融開放還存在著一些政策性障礙和技術性障礙,對此,應當首先按照兩岸WTO金融承諾表承諾,消除兩岸互相性歧視性金融政策,在WTO框架內協商兩岸金融開放事宜。然后對照CEPA協議,簽訂更進一步的兩岸金融開放協議,并逐步建立陸、臺、港、澳兩岸四地的中華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區,擴大區內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度,并建立兩岸四地的協同金融監管體系,并最終促成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海峽兩岸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ECFA;法律規制;金融監管合作
近年來兩岸經貿關系往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兩岸金融合作一直滯后于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的需要,“大經貿小金融”的不平衡發展格局,嚴重影響了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以及臺商在內地的投資布局與競爭力。鄧小平同志說過,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1]加快發展兩岸金融服務貿易,推動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逐步自由化,加強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對促進兩岸經貿發展和推動兩岸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兩岸金融合作鋪設了新的管道,加速了兩岸金融合作的進程。當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以及三個金融行業的監理諒解備忘錄(MOU)①業已簽署,兩岸金融合作的前景更加廣闊,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也必將提速。
加強兩岸金融合作,發展兩岸金融服務貿易不僅是兩岸新一輪經貿關系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迫切期盼。在探討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路徑之前,有必要先對兩岸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兩岸經濟的重大價值和當前阻礙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
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兩岸金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其具體表現在:1.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助于兩岸經濟增長。已有專家學者運用各種方法和分析指標對大量國家或地區進行實證研究并得出結論②,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促進效應。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水平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金融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對促進兩岸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潛力。尤其是后金融危機時代,兩岸經濟復蘇亟需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拉抬,推動兩岸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可以促進兩岸經濟增長率的大幅度提高。2.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助于促進金融體制改革、維護兩岸金融穩定。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可以引入外國金融服務,加劇國內金融競爭,促使國內金融機構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對國內監管機構來說,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加大了對監管的挑戰,促使一國內部進行金融體制改革,改善金融監管措施,提升金融監管水平。開放和發展良好的金融體系能減少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避免金融危機的出路不在于保護和限制,而在于使自由化在適當的環境下實施。③3.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助于緩解大陸臺商融資難問題。多年來由于大陸臺資企業受信用積累和擔保物較少的影響,大陸臺資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受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部分大陸臺資企業倒閉和臺資企業高管棄企棄債逃逸,破壞了自身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用④,使大陸臺資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大陸臺資企業也寄望兩岸加強金融合作,發展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緩解其在大陸的融資困境。4.兩岸金融行業具有強勢互補性。對大陸而言,大陸現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金融業服務于制造業,所以就金融業服務模式而言,大陸金融機構應該向同樣主要服務對象為制造業的臺灣同行取經;大陸經濟發展需要轉型升級,而臺灣地區經濟在七、八十年代的騰飛正是依靠技術創新和新的生產方式的推動,因此金融業如何服務于創新型經濟的發展,臺灣地區金融業者可以為大陸金融機構提供可參照的發展路徑。對臺灣地區而言,金融業的本土競爭非常激烈,又加上臺灣地區經濟總量有限,金融業的過度膨脹和島內市場狹小之間的矛盾越趨嚴重,而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日益發展的金融需求,就有可能成為改善臺灣地區金融企業自身發展困境的契機,加上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優勢,大陸市場將成為臺灣地區金融機構發展壯大的最好平臺。
阻礙兩岸金融交流合作、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具體表現在:首先,臺灣當局在經濟上對兩岸金融合作還是存有顧慮,在制訂金融政策時設置政策性障礙的情況還是存在,造成兩岸金融開放的不對等性和不平衡性。其次,兩岸金融開放還存在著一些技術性的障礙。一是兩岸金融管理體系存在明顯差異,將使未來兩岸金融業務和金融監管合作產生一定困難。雙方在金融發展水平、金融制度和會計準則、金融國際化和市場化進程、銀行作業標準、程序和制度等方面也存在差異。而且兩岸銀行業的監管準則、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依據、對金融市場的調節和干預力度也不同。二是兩岸金融法規不協調,對金融機構的設立及高級管理人員資格認定等造成障礙,妨礙了兩岸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動,影響金融資源的互惠互補和優化配置。[2]最后,政治問題始終是擺在兩岸經貿發展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之前的一個難題。
在兩岸經貿關系和金融合作逐漸步入正常化、制度化和機制化軌道的有利形勢下,兩岸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之路徑以及金融合作之模式,成為當下需要認真研討并大膽探索實踐的課題。
大陸與臺灣地區均已于2001年分別加入WTO,觀諸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入會文件及各自提交的有關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的金融承諾表,雙方并無任何項目將對方排除適用的限制性條款,因此理論上金融承諾表就市場開放和國民待遇限制之外,大陸與臺灣地區理應遵行WTO承諾,互相開放其金融市場。從兩岸WTO金融承諾表之承諾項目來看,就金融服務業開放的整體情勢來看雙方差距并不大,只是臺灣地區方面相比大陸在金融開放度上要大,在金融開放進程上要快。另外,大陸地區在加入WTO后大力進行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市場逐步開放,經過了5年的過渡期后,金融服務業經受住了考驗,已經能夠初步適應WTO金融規則。而臺灣地區較早地進行了金融開放,本身金融國際化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其金融市場也是基本按照國際通行規則操作運行。目前來說,就法律規制層面,雙方僅需在遵行 ECFA之開放承諾基礎上,進一步修改雙方金融管制法規,并逐步將雙方間的金融服務開放納入各自WTO金融服務承諾表之軌道。
對大陸地區而言,首先,大陸地區已經依照有關入世承諾,依次開放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金融市場,已取消外資銀行所有地域和客戶范圍限制。實際上臺灣地區金融機構已搭載大陸金融開放政策而初步登陸大陸市場。在 ECFA附件四《服務貿易早期收獲部門及開放措施》中,臺資金融機構甚至取得了相當的超外資金融機構待遇。其次,唯因大陸地區考慮本身金融市場安全及本身金融業發展進程,在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度或開放范圍較臺灣地區要小,如果兩岸完全按照雙方WTO金融服務承諾表互相開放境內金融服務市場,則按照對等原則大陸需審慎考慮是否開放臺灣在承諾表中承諾開放而大陸未承諾開放的領域。第三,在法律規制層面,則涉及臺資金融機構入境許可、業務開放范圍、入股內資金融機構比例限制等諸多方面需要立法調整。兩岸在境外金融機構入境許可、業務范圍與限制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見下表 1、下表 2),因此按照 ECFA規定調整相關法律規制的立法,給予臺灣地區金融機構有別于一般境外金融機構優惠和較少限制措施,甚至制訂適用于港澳臺地區金融機構的特別法規,是當前大陸地區應當優先考慮的問題。第四,解決金融技術性障礙。實際上大陸在加入WTO后進行了金融體制改革,相關金融法規與金融規則標準已逐步向國際標準看齊,只需在一些具體規則上作對應調整即可。最后,大陸地區給予臺灣地區金融機構超WTO金融服務承諾表之開放承諾待遇,似不符合WTO最惠國待遇原則,易引起WTO金融服務貿易爭端。筆者認為,WTO允許以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最惠國待遇之例外,能否引用GATS第5條規定的經濟一體化安排規定,涉及兩岸在進一步商洽經濟合作時應當考慮的一些具體問題。
對臺灣地區而言,金融管制法規的調整是當務之急。如果依臺灣地區WTO金融承諾表之開放承諾,同等對待大陸金融機構赴臺,臺灣地區需首先調整“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及有關兩岸金融往來的管制性法令。從 ECFA附件四《服務貿易早期收獲部門及開放措施》有關兩岸金融服務業對對方的開放承諾中,明顯可以看出兩岸金融開放的對等性存在嚴重偏差(見表3、表4)。今年3月臺灣地區出臺了兩岸銀行、保險、證券三業往來辦法⑤,兌現了兩岸金融監理諒解備忘錄(MOU)生效后應履行的義務。但仔細閱讀三個修正案條文發現,臺灣地區并未能以平等互利的精神來處理兩岸金融服務業的往來,臺灣地區可以登陸的金融業者明顯多于大陸可以入島的金融業者,陸資參股島內業者很難發揮實質作用,而島內業者卻能借參股陸資企業達到取得經營主導權的目的⑥。當然考慮到大陸地區金融機構的規模效應以及兩岸長期合作與發展的現實需要,大陸地區給予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相當的優惠條件也情有可原,只是期望臺灣地區能夠逐步放寬對大陸金融機構的限制性管制措施,逐步同等對待在臺陸資金融機構與第三方金融機構。

表1 大陸地區對外資金融機構入境許可限制

表2 臺灣地區境外金融機構設點資格規定

表3 ECFA大陸方面金融服務部門的開放承諾

表4 ECFA臺灣方面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承諾
ECFA存在著對等原則缺失等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與內地與港澳地區簽定的CEPA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見下表 5,以大陸有關境外金融機構設立許可的規定為例)。在兩岸深化金融合作階段,可考慮參照 CEPA模式,逐步協商制訂雙方金融市場開放與合作、監管等全方位的開放與合作制度框架。一是進一步完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模式。盡快磋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之具體工作機制,就兩岸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匯率調整和通貨膨脹率、貨幣政策及貿易爭端等方面建立固定的協調機制。發揮各自金融服務業的優勢,以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金融一體化為導向,調整和制定兩岸金融服務業發展規劃,為兩岸金融一體化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打好基礎。二是進一步加大金融合作與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力度。兩岸應當建立金融市場統一規則,包括通過兩岸金融監管當局的合作實現宏觀監管層的統一規則、通過行業的協會組織統一行業行為、通過兩岸金融機構的合作統一行業慣例等等。三是進行金融一體化試點。選擇在臺商集中投資的沿海地區開展兩岸金融一體化改革試點,建立金融合作特區并給予特殊優惠政策。如在金融特區內實現人民幣與新臺幣自由兌換與結算、大幅降低臺資金融機構在金融特區設立分支機構的條件等,以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與示范效應,帶動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⑦。四是利用民間交流平臺推進兩岸金融一體化發展。發揮好已有的“兩岸金融學術研討會”、“滬臺金融論壇”圓桌會議等交流平臺作用,增加交流和互訪的頻率,就兩岸重大經濟金融問題和相關技術性問題進行定期交流,以智力成果推動兩岸金融合作的深入,為推動兩岸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營造輿論環境和良好氛圍⑧。

表5 大陸有關境外金融機構設立許可的規定
兩岸金融監理諒解備忘錄(MOU)的簽署,為海峽兩岸金融監管的合作奠定了制度平臺。從備忘錄來看,其包括信息交換、檢查方式、信息保密及使用、危機處置及持續聯系等多項監管合作內容,其核心是對金融機構的審查、對信息的共享、對監管的協助等。而由于兩岸金融監理諒解備忘錄只是對兩岸金融監管合作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對于如監管合作具體工作程序、溝通協調管道、赴對方行檢查事宜之具體方式等一些具體的工作機制并未予明確,因此這些問題有待于兩岸雙方在接下來的監管合作中溝通協調。具體合作機制可以依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提出的的各項銀行監管原則或WTO架構下的規范、慣例,建立監管檢查的具體工作機制和方式,確保海峽兩岸金融機構能對各自的金融機構及對方地域內的已方金融機構履行有效監管的職責,維護兩岸金融穩定并促進兩岸金融良性發展。由于大陸采分業經營分業管理之金融管理模式,而臺灣采混業經營混業管理的金融管理模式,因此現階段可行的監管合作模式是由臺灣地區“金管會”分別與大陸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商洽建立監管合作具體工作機制。但長期來看,混業經營與混業監管是國際金融發展的趨勢,并且現今金融創新已經模糊了金融行業之間的差別,因此大陸地區可借鑒臺灣地區逐步采取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模式,并由統一的中央金融監管機構與臺灣地區監管機構協商具體監管事宜。隨著兩岸金融市場一體化的發展,如果條件成熟,海峽兩岸甚至兩岸四地可進一步協商共同組建監管專門機構,建立兩岸四地一體金融市場運行信息的實時發布平臺、金融風險聯合監測預警機制、金融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及系統性風險防范處置合作機制,以加強風險監測、金融監管合作與協調,防范系統性風險在兩岸四地間的傳遞和擴散。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以及金融行業的諒解備忘錄(MOU)的簽署,建立了海峽兩岸經濟和金融合作的框架,為海峽兩岸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預期兩岸經濟、金融合作的加強,將使海峽兩岸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加快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形成。
注釋:
① 2009年4月26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2009年11月16日,臺灣方面金融監管機構代表分別與大陸方面金融監管機構代表簽署《海峽兩岸銀行業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海峽兩岸保險業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海峽兩岸證券及期貨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2010年6月29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② 參閱林毅夫,章奇,劉明興:“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以制造業為例”,《世界經濟》,2003(1):第 3-21頁;陳恩、黃桂良:“金融服務貿易對香港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林潔:“金融服務貿易與經濟增長:一個協整分析”,《經濟論壇》2009年11月第21期(總第169期);韓龍:《WTO金融服務貿易的法律問題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288頁。
③ 參閱劉金花:“金融服務貿易壁壘的法律問題探討”,《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11月第19卷第4期;韓龍:《WTO金融服務貿易法律問題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9-301頁、第339-341頁。
④ 筆者注:如2008年10月,作為大陸臺資企業中最大的鍍面鋼廠常熟科弘系企業突然無預警歇業,企業臺籍高管一夜遁形,形為貿易實為融資的融資性貿易問題所涉金額高達幾十億元,而損失最大的即是相關銀行債權人。
⑤ 筆者注:2010年3月16日,臺灣地區金融主管部門公布了“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案、“兩岸保險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案、“兩岸證券期貨業務往來及投資管理許可辦法”修正案。
⑥ 按照臺灣地區“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條文規定,臺灣全部13家金融控股公司與主要銀行都符合了臺灣當局口中所稱的“健康寶寶”定義,具有申請登陸設立分行、子公司或參股大陸銀行的條件,條文僅對其投資總額與參股金額作了限制,分別為其凈值的15 %與10%。而大陸銀行卻僅有中國、工商、建設、交通及招商等5家銀行符合進島設立辦事處的條件,而且只有設立辦事處滿2年才能申請設立分行,參股島內銀行也有嚴格的上限:單一銀行為5%,陸資合計不得超過10%;兩岸“保險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條文則開放臺灣保險業可登陸設立分公司、子公司或參股,其投資總額不得超過業主權益的40%,臺灣有8家業者符合條件。而大陸保險業卻只有平安等 3家符合條件,且僅能設立代表人辦事處與參股,參股也有嚴格的上限:單一企業為 5%,陸資合計不得超過10%;兩岸“證券期貨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條文允許臺灣16家證券公司、31家投信公司及20家期貨公司登陸,投資上限也從凈值的20%提高到40%。而大陸證券期貨業登臺的條件則更嚴格,參股上限同樣是單一企業5%,陸資合計不得超過10%。
⑦ 筆者注:實際上,大陸地區已經在福建省建立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并給予諸多優惠政策,試點發展與臺灣地區全面的經濟合作關系。
⑧ 參閱丁雪峰、陳晞、邱巍:“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兩岸金融合作:現狀、制度框架與發展路徑”,《改革與戰略》,2009年第9期(總第193期),第48-52頁;吳國培、鄭航濱、張立:“兩岸金融合作的現實基礎與分階段推進戰略構想”,《亞太經濟》,2008年第3期,第107-112頁;智佳佳:“兩岸金融一體化可行性及路徑分析”,《亞太經濟》2010年第2期,第44-48頁。
[1] 丁雪峰,陳晞,邱巍.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兩岸金融合作:現狀、制度框架與發展路徑[J].改革與戰略,2009(9):48-52.
[2] 智佳佳.兩岸金融一體化可行性及路徑分析[J].亞太經濟,2010(2):44-48.
F832.7
A
1674-8557(2011)02-0032-06
2011-03-23
陳秋榮(1979-),男,江蘇吳江人,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
張 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