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新
(廈門大學法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
論離婚關系中的人身保險問題
何麗新
(廈門大學法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
婚姻中的人身保險具有特殊性。離婚應妥善處理婚姻關系中的人身保險問題。以夫妻共有財產投保的人身保險單上的權利應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離婚時在保險現金價值范圍內予以析產和分割。離婚導致夫妻人身關系的終結,彼此不再具有法定保險利益,但不必然影響原設定的配偶受益權。被保險人應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變更原受益人或重新指定新受益人,原配偶才依法喪失受益權。同時,為保護被保險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利益,應限制夫妻一方用共有財產購買人身保險時受益人的指定和變更。
離婚;人身保險;受益權
婚姻家庭是生活共同體,離婚導致夫妻人身關系的終止和夫妻經濟利益的清算。隨著人們保險意識的增強,保險已成為家庭金融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婚姻的破裂無疑會影響保險關系,妥善處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有財產投保的人身保險合同問題日顯重要。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夫妻共有財產購買人身保險,或以自己為被保險人,指定對方為受益人;或以對方為被保險人,由對方指定自己為受益人;或以自己為被保險人,指定第三人為受益人。①人身保險合同以投保人多次繳納的保險費集中起來構成人身保險責任準備金,人身保險單因此記載一定的權利:投保人繳納保險費達到一定的年限,人身保險單具有充分的現金價值;在發生保險事故后,保險人應當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承擔保險責任,產生保險金給付請求權。
人身保險合同的期限較長,離婚時人身保險合同尚在保險期間內的情況常見,人身保險合同不因離婚而必然終止或變更。我國《保險法》第 15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保險合同成立后,保險人承擔著保險合同所約定的風險,承擔著出險時的賠付責任。因此,除法律另有規定或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人原則上不能解除保險合同,但投保人則有任意終止保險合同的權利,只需通知保險人即可。《保險法》第47條還規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險人應當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 30日內,按照合同約定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在人身保險合同中,投保人所繳納的保險費除了具有保險對價的性質,同時具有儲蓄的性質。保險人充當著保險費資金管理人的角色,當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或具備其他法定或約定條件時,保險人應給付投保人該款項。保險責任準備金表達于人身保險單上,即為保險現金價值。保險現金價值又稱“退保價值”或“解約退還金”,是壽險合同在解約時可以返還給投保人的金額,而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因其在某種程度上的填補損害的特性而不具有現金價值。人壽保單的現金價值一般以責任準備金減去退保手續費加上剩余保險費所生利息進行計算,[1]且隨著保險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人壽保險的純保險費一般由兩部分構成:即危險保險費和儲蓄保險費,前者是自然保險費,后者是投保人的儲金,用以積存責任準備金,保險人可將該筆保險費投資、貸款等而獲得利息收益。[2]因此,壽險保險單具有投資儲蓄功能,只要投保人繳納保險費達到一定的年限,人壽保險單就具有相應的現金價值。該現金價值具有財產性質,來源于保險費的累積及累積所生的利息,實際上是投保人所繳納的保險費的儲蓄收益。保險人無權將保險單上的現金價值占為己有,保險現金價值亦不因保險合同效力的變動而喪失,無論保險單的正常實現與否,都不影響保險單本身所代表財產權利的變現性:當在保險期間內出現保險事故或以被保險人生存到一定期限為支付條件而條件滿足時,保險人應按照保險合同約定支付保險金;當在保險期間內投保人依法或依約解除保險合同時,保險人應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返還保險現金價值;投保人在保險期間內還可任意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處理保險單上的現金價值,如將保險現金價值作為保險費進行抵交,仍享受保險保障,僅是減少保險金額而已,或保險金額不變而將原來的終身保險改為定期保險。因此,保險現金價值的財產權利一定是可以實現的,只是實現的方式不同。
保險現金價值是以投保人繳納保險費的積累扣除手續費后體現的,在保險合同解除前,投保人對保險現金價值享有期待權,保險現金價值實際上是投保人對保險人所享有的債權,投保人因此產生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我國《保險法》第 47條規定,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向投保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而不是向被保險人或保險單指定的受益人退還。就此,在保險合同語境下,保險現金價值應歸屬投保人。同時,退還保險現金價值多發生在保險合同解除情形下,合同解除的主要法律后果是恢復原狀,保險現金價值既然來源于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的行為,那么,“恢復原狀”就是恢復到投保人未支付保險費的狀態,保險人退還的保險現金價值當然歸屬投保人。
但是,夫妻一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去大量投保以自己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人壽保險,其保險現金價值若被認定為該方個人財產,則將引致夫妻共同財產向夫妻一方個人財產的不當轉化,夫妻一方利用保險方式進行“洗錢”,將嚴重侵害另一方的財產權。我國現行《婚姻法》實行婚后所得共同財產制,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因此,在主體范圍上共同財產的享有者是“夫妻”,在時間界限上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在來源上是夫妻的“所得”。[3]這里的“所得”不局限于“所有權”,夫妻共同財產是各種財產利益的集合體,因而表現為不同類型的財產權利。投保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有財產購買人壽保險,投保人享有保險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該請求權同其他財產權利一樣包含著特定的財產利益,且從資金來源分析,保險費來源是夫妻共有財產,保險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也是夫妻共有財產的表現形式,保險現金價值應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險合同下,夫或妻一方是投保人,雖保險現金價值歸屬夫妻共有,非投保人的配偶另一方構成“潛在的共同投保人”,但保險合同的相對性要求保險現金價值的返還請求權只能由投保人向保險人行使,因此,保險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本身不可能共有,作為夫妻共有財產的,是該請求權所帶來的價值利益,即保險現金價值。
但保險現金價值共有性的適用應有所限制。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健康險和意外險的標的都是人的生命和身體,應屬人身保險無疑,但與財產保險同樣具有補償性,精算基礎和財務會議處理原則也相同,通常被視為“第三領域”保險。[4]由于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的醫療費用給付是“第三領域”保險的主要保險責任,以被保險人實際支付的合理的醫療費用為基礎,實質上是一種費用損失的保險,因此原則上適用損失補償原則。“第三領域”保險雖形式上屬于人身保險,但與人壽保險的保險期限、保險費率計算的基礎、保險金額的確定與給付等存在不同,其實質目的在于為被保險人提供醫療費用以便生活獲得一定的保障,具有人身性質,且大多采用短期保險合同,通常不超過 1年,因此,“第三領域”保險實質上是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而遭受損害時,由保險人在約定的保險金額范圍內予以給付保險金,不存在保險現金價值的返還問題。所以,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共有財產購買“第三領域”保險的,離婚時繼續維持原保險合同的效力,因發生保險事故所獲得的保險金亦屬于一方的個人財產,不在夫妻共同財產的離婚分割范圍。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有財產購買的人壽保險所形成的保險現金價值歸屬夫妻共同財產范圍。人壽保險單的這種能以具體貨幣價值予以表現的經濟屬性,為其被納入夫妻共同財產范圍并依據《婚姻法》的財產分割原則予以合理分割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5]
1.保險現金價值的分割范圍
在人壽保險合同的解除下,投保人享有保險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人壽保險合同的解除分為保險人解除和投保人退保。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人退還保險現金價值的情形主要有六種:(1)投保人單方行使解除權,以一方意思表示解除合同(第47條);(2)投保人未按約定繳費導致合同效力中止且在2年內未達到復效協議,保險人解除合同的(第37條);(3)因投保人年齡誤告導致保險人解除合同的(第32條第1款);(4)保險人因被保險人自殺不承擔責任的(第44條第2款);(5)因被保險人故意犯罪致殘或死亡,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的(第45條);(6)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導致保險人不承擔責任的(第43條第1款)。在(1)、(2)、(3)、(4)的情況下,無論投保人是否已經交足2年以上保險費,保險人均被要求退還保險現金價值;在(5)、(6)的情況下,只有投保人已經交足 2年以上保險費的,保險人才應按照合同約定退還保險現金價值。
夫妻共同財產離婚分割范圍強調保險現金價值來源于夫妻共有財產,因此,不論是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還是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不論是因投保人事由還是被保險人原因導致保險現金價值的返還,只要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共有財產繳納保險費,保險現金價值的返還請求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產生,都屬于離婚時應予以分割的夫妻共同財產范圍。
2.保險現金價值的分割方式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保險現金價值已發生返還,屬現實中的財產,歸屬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時依法予以實物分割。但保險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雖已產生,保險合同尚在有效存續期間,保險現金價值如何分割?在保險合同下,請求返還保險現金價值的權利行使主體具有唯一性,只能由夫或妻一方作為投保人向保險人行使。離婚并不當然地影響保險合同的有效存續,對于離婚時仍處于有效期內的人壽保險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第45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于夫妻共同財產投保后,夫妻又離婚的,應當按照以下情況處理涉及保險的糾紛:(1)一方為投保人并以自己或其親屬為受益人的,應當給予對方或其親屬相當于保險單現金價值的一半的補償;(2)一方為投保人,對方或其親屬為受益人,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對方繼續交付保險費維持合同效力的請求,但該方當事人應當給付投保人相當于保險單價值一半的補償。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由于雙方之間的配偶關系,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身體或壽命具有法定的保險利益。人身保險利益是人身依附關系和信賴關系,具有特殊性,要求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具有財產上和人身上的利害關系,這是以利益關系決定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只要被保險人繼續生存或保持健康對投保人具有現實的或者預期的利益,法律就推定存在保險利益,因此,人身保險攸關被保險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利益。我國《保險法》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相互具有保險利益,夫妻均可以對方為被保險人投保人身保險。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共同生活、同居一家,相互間具有利害關系,從正常的感情和道德情況看,夫妻相互投保,可以維持被保險人的正常生活,一般不會引起損害被保險人身體與生命的危險。但離婚后,男女雙方通過婚姻關系建立的夫妻權利義務消滅,彼此不再具有任何財產和人身方面的利益聯結,離婚改變了人身保險合同賴以存在的身份關系和信賴關系,導致法定保險利益的喪失。
但是,我國《保險法》兼采利益主義和同意主義確定人身保險利益,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簽訂的保險合同合法有效。因此,離婚后當事人雖彼此不具有人身上和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但經過被保險人同意的情況下仍可投保。
我國《保險法》第 12條規定:人身保險的投保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該條款被理解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是否存在保險利益,法律不作強制性規定。[6]英國《1774年人壽保險法》就規定,人壽保險只要求在保險合同成立時具有保險利益,以后喪失保險利益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此已發展成為各國保險法立法例和學者所公認的原則。[7]因此,人身保險利益要求在投保時存在,并不要求在合同效力維持期間和保險事故發生時存在。投保人因離婚對被保險人不再具有法定保險利益的,對保險合同本身的效力并無影響。被保險人可以積極主動地通過變更受益人等方式,化解因保險利益喪失而引發的潛在道德風險。同時,投保人在保險合同存續期間喪失對被保險人保險利益的,投保人有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只因涉及到保險現金價值的共有財產分割問題,在投保人提出解除保險合同時,應通過適當的途徑滿足被保險人的知情權。至于被保險人,能否提出更改投保人或退保?人身保險合同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利益決定權歸屬被保險人。但被保險人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只是保險合同的關系人,嚴格遵循保險合同相對性原理,被保險人無法介入保險合同,被保險人所享有的保險合同保障的權利不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是通過投保人的行為獲得的。因此,被保險人無法更改投保人或解除保險合同,只能通過變更受益人的方式來實質性地變更保險合同內容。但人身保險合同的根本目的在于對被保險人的風險提供保障,人身保險應服從被保險人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投保人支付保險費只是獲得該風險保障的對價。投保人與被保險人離婚,投保人欲解除保險合同,而被保險人愿繼續獲得保險保障,作為保險合同關系人的被保險人代投保人繳納保險費,應承認保險合同關系人具有維持保險合同效力的權利。目前,被保險人維持合同效力的權利已是各國保險法中均承認的權利。[8]同時,我國采用利益和同意兼顧原則確定人身保險利益,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保險合同的,視為具有保險利益。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須經過被保險人同意。因此,被保險人雖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但可以撤銷其所作的同意。被保險人通知保險人撤銷同意的,視為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②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以另一方為受益人,出現被保險人、受益人分別為夫妻雙方的情況。離婚導致夫妻一方對另一方喪失法定保險利益,但并不影響原設定的受益權。我國《保險法》第 12條規定保險利益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并不要求受益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受益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系被保險人同意而設立的,是意思自治的結果。受益權則是受益人基于保險合同所享有的一種固有的、獨立的權利。對于人身保險合同,保險利益是評價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依據。但受益人從保險人處取得保險金,并非其因為被保險人的死亡、殘廢而受到損失,而是基于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親屬關系和信賴關系,所以,保險利益對于受益人請求給付保險金并不具有估價損害的意義,這在相當程度上排除受益人危害被保險人的人身安全的危險。[9]離婚后,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間雖不再存在夫妻關系,但受益人既然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指定產生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就完全可憑借其變更權或撤銷權,采取措施使受益人喪失受益權以防止離婚后道德危險的發生。保險利益是防止道德危險的法律手段,但防止人身保險中道德危險的最佳方式不是保險利益,而是由被保險人掌握投保的主動權,即被保險人對受益人的指定、變更設有相應的法律控制,以實際達到受益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的效果。同時,即使發生受益人制造道德危險,依據我國《保險法》第43條的規定,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該受益人喪失受益權。因此,已經生效的人身保險合同并不因離婚所致的身份關系解除而無效,保險利益的喪失也不當然終止原設定的受益權,被保險人可以積極主動通過撤銷或變更受益人來維護自身權益。
各國保險法對人身保險受益人的界定并不一致,我國《保險法》也未明確規定受益人存在于哪些人身保險之中,因此,凡人身保險均可指定受益人。但有學者認為:只有死亡保險中才有另設受益人享有保險給付請求權的必要。[1]59在人身保險中,健康險、傷害險和生存險的受益人一般是被保險人,受益人與被保險人為同一個人;死亡保險下,夫或妻以自己為被保險人購買保險,指定對方為受益人或指定第三人為受益人,出現了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分離的狀況。人身保險項下的保險事故是能引起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事故。被保險人死亡是保險人向受益人支付保險金的常態,這時的受益人僅于被保險人死亡后才能享有和行使領取保險金的權利。因此,多數觀點認為受益人是人壽保險中的特有概念,被保險人死亡,保險事故發生,受領保險契約上之利益——保險賠償金額,此為受益人制度由來之始因。[10]因此,受益人一般存在于死亡保險責任的人壽保險中,我國《保險法》中受益人的法律規制主要圍繞被保險人身故的保險金受益人進行構建。
離婚本身并不必然撤銷原配偶的保險受益權。離婚雙方當事人沒有在離婚財產分割協議中對受益權予以明確排除的,被保險人也沒有根據保險合同中有關變更受益人的相關程序要求重新指定受益人的,原配偶的保險受益權不會因離婚而受到影響。因此,離婚本身并不會導致受益人變更,離婚協議和離婚判決也不會自動終止原配偶的受益人地位。
我國《婚姻法》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作為判決離婚的法定事由,當事人因感情破裂確無和好的可能而離婚,雙方往往積怨很深,對立情緒嚴重,離婚一般表明當事人不想將受益權留給對方。但離婚并不當然終止原配偶的受益權。美國有判例認為:若固守在離婚財產分割協議中必須涉及變更受益人的條款,且嚴格遵守保險合同的約定才能重新指定受益人,可能違背被保險人的意愿。如果相關的證據③顯示被保險人確實希望撤銷其原配偶的保險受益權,通過探求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愿,達到離婚導致原配偶受益權受到撤銷的效力。[11]筆者認為:婚姻當事人一方以自己的生命投保人壽保險并指定另一方配偶為保險受益人,被保險人明知保險單的存在,離婚后在相當的時間并沒有以有效的方式變更原配偶的受益人資格,離婚雖導致原配偶彼此喪失法定保險利益,但我國《保險法》并不要求被指定的受益人必須對被保險人的生命具有保險利益,因此,離婚本身并不影響原配偶的受益人地位及其獲取保險金的權利。保險合同是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達成的協議,保險單所產生的權利和利益來源于保險合同而非婚姻關系。受益人雖不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但根據保險合同而享有的受益權是“受益人所得之賠償請求權為固有之權,非繼受而來。”[12]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只能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以積極的行為變更受益人。否則,即使被保險人與指定的受益人離婚,該受益人也不自動喪失保險金給付請求權,除非被保險人已經完全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行使其變更受益人的權利并重新指定受益人。
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可以指定或變更受益人,投保人指定或變更受益人時,須征得被保險人的同意。因此,受益人指定的最終決定權歸被保險人。人身保險合同所承保的是被保險人的人身上所負載的危險,受益人的權利義務分配,也應遵循著以被保險人利益保護為重心的法律資源配置原則。[13]保險合同的受益人實際上是被保險人為符合自身利益為相應處分的結果,受益人的產生是由被保險人的同意來控制的,是被保險人意思表示的體現。因此,對于被保險人而言,被保險人有權獨立變更受益人,不需要經過他人的同意;對于投保人而言,投保人變更受益人,必須經過被保險人的同意。賦予被保險人指定和變更受益人的權利,使被保險人既可指定本人為受益人以享有保險合同的利益,又可以對自己的權利做自由的處置,指定他人為受益人。
變更受益人雖是投保人、被保險人意思自治的范圍,無須與保險人的意思表示達成合意,只要將變更受益人的書面文件送達給保險人即可,保險人僅僅是對受益人的變更行為進行批注,即被動的記載而已。但受益人的變更是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投保人、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的,應書面通知保險人,由保險人作出批注后才產生法律效力,否則保險人對原受益人的給付具有法律效力。即使被保險人在書面文件中說明受益人已經變更,但沒有將該項變更決定書面通知保險人的,這樣的變更對保險人無約束力,保險人在給付保險金時,仍可將保險金給付給原受益人,新受益人只能以不當得利要求返還。因此,即使被保險人與受益人離婚,但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前沒有依法辦理變更受益人的,保險金仍應給付給原受益人(被保險人的原配偶),而不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在司法實踐中,保險公司通過核保程序來確認受益人的變更,如友邦綜合個人意外傷害保險、信誠人壽豐盈終身壽險(分紅型)都規定:“保險合同有效期內,經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可以向保險公司提出書面申請變更保險金受益人,并由本公司記錄以及在保險合同上批注后生效。因身故保險金受益人變更引起的法律糾紛,本公司不負任何責任。”
我國《婚姻法》第 47條規定,離婚分割共同財產時,夫妻一方隱匿、轉移共同財產的,對隱匿、轉移共同財產的一方,可以不分或少分。夫或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自己為被保險人用共有財產購買人身保險,指定第三人為受益人。由于受益人對被保險人不需要保險利益,且受益權是固有的獨立權利,這樣夫或妻很容易通過保險將夫妻共有財產轉移給第三人。美國保險法規定,如一方以共有財產所籌資金購買人身保險,配偶應共同享有保單上的權利,如果一方指定第三人為受益人,此時受益人通常只能享有一半保險金。[14]因此,筆者建議,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有財產購買人身保險設定第三人為受益人時,應有所限制,應經得夫或妻的對方同意。
同時,以夫妻共有財產購買人壽保險,夫妻一方為受益人時,投保人未經配偶同意隨意變更受益人,從而損害配偶另一方利益。因此,對變更受益人也應予以限制。美國多數州法律規定:配偶在婚姻期間內對于另一方獲得的財產和收入所得享有同等的處理權。壽險合同是用雙方的共有財產購買的,如果要剝奪配偶既定的受益權利,必須事先征得其同意,否則新指定的受益人只有權享受保險金額的一半,另一半仍然屬于被保險人的配偶。[14]237還有學者建議,規定優先受益人條款:在保險合同中制定專門的條款對受益人的范圍予以明確的限定,被保險人在條款約定的人中選擇受益人,在今后對受益人進行變更,但變更的人員必須在條款約定的范圍內。[15]因此,為防止夫或妻一方以設立或變更受益人的方式轉移夫妻共同財產而損害另一方財產權利,我國保險法應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有財產購買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的設立和變更加以必要的限制,以保障夫妻雙方對共有財產的平等處分權,以有效防止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隱匿和轉移共同財產的發生。
注釋:
① 本文不涉及夫妻之外的第三人為被保險人、以夫妻一方為受益人的人身保險合同。此情況下,以第三人財產投保且指定夫妻一方為受益人,應比照適用我國《婚姻法》第18條規定,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為該方的個人財產,在離婚時歸屬該方。
② 我國《保險法》對此沒有明確規定。但臺灣地區“保險法”第105條規定:“被保險人依前項所為的同意,可隨時撤銷。其撤銷的方式應以書面通知保險人及投保人。被保險人以此規定行使撤銷權的,視為投保人終止保險合同。”
③ 如被保險人已經采取書面形式表達不想讓其原配偶獲得保險金的意愿、被保險人已經采取措施撤銷原配偶的受益人地位,但沒有完全滿足保險合同變更受益人的程序要求等等。
[1] 邢海寶.中國保險合同法立法建議及說明[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324.
[2] 李玉泉.保險法學——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3-354.
[3] 裴樺.夫妻共同財產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72.
[4] 楊芳.可保利益效力研究——兼論我國相關立法的反思與重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4.
[5] 唐左平.離婚案件涉及家庭保險若干問題研究[J].人民司法,1999(4):8.
[6] 周玉華.最新保險法釋義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1.
[7] 施文森.保險法文集(第一集) [M].臺北:三民書局,1987:45.
[8] 王西剛,胡磊.人身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權重構——兼論被保險人利益保護//賈林青,等.海商法保險法評論(第二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48.
[9] 李利,許崇苗.論我國新《保險法》對人身保險利益的發展與完善[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40.
[10]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36.
[11] Domenico Zaino JR,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Extending Revocation by Divorce Statutes to life Insurance ,Conn. Ins. L.J.1996 ,pp.213,221,224,226.
[12] 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M].臺北:三民書局,2007:466.
[13] 高宇,等.保險法的精神關照與保險合同的權利結構[J].當代法學,2007(6):78-81.
[14] [美]繆里爾·L·克老福特.人壽與健康保險[M].周伏平,金海軍,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223-237.
[15] 朱明來.保險法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239.
D923.9
A
1674-8557(2011)02-0061-07
2011-03-04
何麗新(1966-),女,福建閩清人,法學博士,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蘇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