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寶鋒
喬布斯離開了。作為一個人的個體而言,他的離開只是一個生命的消失,但對于“蘋果”的“擁躉”、業界以及投資者而言,他的離開是一個符號的消失,一個代表著“創新”的符號。
從喬布斯重新回到蘋果公司后推出的IMAC到IPAD,他給人們帶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喜。雖然有人爭論說,喬布斯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者。他沒有為蘋果的產品寫一段代碼,蘋果產品所承載的技術也并不鮮見。喬布斯只不過把這些技術組裝起來而已。也許蘋果手機的確沒有首次展現“革命性”的技術,但喬布斯卻是革命性地把這些技術組裝起來,而且還“組裝”得那么漂亮和時尚。從工程學的角度來看,能把各種技術在有限的,甚至是苛刻的條件下更完美地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喬布斯重新定義“創新”,這與計算機技術人員依據嚴格的技術參數和邏輯所定義的“創新”有很大的不同。
同時,喬布斯的功績在于,他不僅能領導蘋果公司不斷創新,更重要的是能夠不斷地成功展現創新。無論是從蘋果公司員工對他的認可,還是從“蘋果粉絲”對他的“宗教式”推崇都可見喬布斯在展現創新方面所表現出的天賦。
在喬布斯的領導下,“不斷創新”已經成為了在人們心目中蘋果公司的“偉大形象”,創新也是蘋果公司傲然立于行業巔峰的競爭力所在。現在喬布斯走了,人們不禁開始懷疑,蘋果公司還能一如既往的保持高質量、高速度的創新優勢嗎?Iphone 5沒有如期發布,粉絲和市場等來的是Iphone 4s。從市場對Iphone 4s并不熱情的回應,似乎進一步加重了這個懷疑。
不過現在蘋果公司“富可敵國”,握有大把的現金,甚至不用舉債就可以輕松買下像諾基亞這樣規模的公司。這樣雄厚的財力無論是支持它明年推出蘋果電視,還是大舉進軍熱議的“云計算”領域,都是堅實的后盾。
創新除了強大的物質支持以外,還需要無形的文化和精神推動。喬布斯會關注每個蘋果產品的細節,他對創新的追求已經潛移默化地塑造了蘋果公司的創新文化。這種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喬布斯本人。現在他離開了,繼任者能否成功地把這種依附于喬布斯的文化固化為蘋果公司的精神內核,這成為了繼續輝煌的關鍵因素之一。
創新成為蘋果公司優勢的同時,也使得蘋果公司如履薄冰,唯恐下一個產品沒能給消費者和市場帶來驚喜。最堅固之處最薄弱,這個看似矛盾的修辭,在快速發展、不斷求新、嚴格遵循摩爾定律的電子消費品領域似乎是那么的真實和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