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偉 趙蘭郁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90年的風雨歷程。這90年來,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事情都是圍繞著人民群眾的需要,并努力設法提供人民所期盼的秩序、富裕、正義,這三種基本目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
一、中國共產黨為構建社會新秩序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多次、反復遭受外族的入侵,使近代中國始終處于社會秩序不穩定狀態,人民的生命、財產始終處于受威脅的不安全之中。于是,中華民族對社會生活秩序的向往和要求,首先必然是抗擊和抵御外敵的要求。近代中國歷史上,滿清政府昏庸腐敗,面對外敵的入侵束手無策,簽訂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外敵的入侵和大量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人民遭受深重的奴役和災難。滿清政府不能給中國人民提供構建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只能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垮臺。北洋政府對外不能爭國權,對內不能建秩序,理所當然被人民所唾棄,在北伐戰爭中作鳥獸散。國民黨政府同樣表現了抵御日寇入侵的無能,其雖然仰仗盟軍的勝利而取勝,終因腐敗,無力構建內部秩序,最終喪失民心、喪失政權。
自今上溯170年,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中國建立后,成功地抵御了外敵。新中國建立之初,抗美援朝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使敵視中國的好戰分子從此不敢輕視新中國,為中國人民在1 00多年中所向往的安定、有序的生活贏得了外部和平環境條件。此后,中印邊界反擊戰,援越抗美戰爭,珍寶島戰斗,西沙海戰,中越邊境反擊戰,歷次被迫對外用兵自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都處于不敗之地,成功地捍衛了國家的領土、領海安全。中國共產黨向世人證明,自己有能力率領中國人民抗御外敵,為建立國內安定、有序的社會生活創造外部和平環境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創性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努力在此基礎上謀求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同時,堅定地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捍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尊嚴,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在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前,近現代中國處于一盤散沙狀態。軍閥混戰、封建式地方割據,民族分裂,鄉村中豪強劣紳和城市中富豪權貴以及有組織的黑惡社會勢力剝削欺壓平民百姓,人民群眾在強權主導的動蕩混亂的社會中蒙受生命的不安和財產的損失。中國共產黨為構建新中國的社會新秩序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摧毀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同時,也消滅了大大小小的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新中國建立之初,與抗美援朝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國內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發動鎮壓反革命運動,這一斗爭的勝利,為新生的共和國社會秩序的建構奠定了基礎。此外,中國共產黨在城市和農村建立起由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級政權機構,在城市中打擊、摧毀了黑惡勢力,沒收了官僚資本主義的財產,控制了國家經濟命脈,抑制了民族資產階級工商企業主對工人的剝削,保證了工人的就業;在農村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的農民,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以人與人經濟地位大體平等為基礎的、不允許人欺侮人、人侵害人的社會生活新秩序。
同時,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尊重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習慣的政策,創造了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國家地方政權的新形式,在依靠少數民族的上層愛國人士管理民族區域自治政府的同時,對在外國勢力煽動下的為數不多的、頑固的民族分裂主義勢力給予了堅決的打擊,有效地抑制了民族分裂行為,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秩序??梢哉f,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成功地抗擊外敵、建立內部社會生活秩序的能力和實績是獲得中國人民擁護和支持、從而執掌國家政權的最基本條件。
二、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富裕做出了長期而不懈的奮斗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從新中國建立到國民經濟恢復,經濟建設的成就,社會面貌的變化,使絕大部分中國人從新舊社會的對比中,真誠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定了跟著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中華民族在政治上獲得獨立和解放,這只是走了第一步,如果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和發展,政治上的獨立是不鞏固的,更談不上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了。中國人以空前的熱情,用三年時間恢復了遭受戰爭重創破壞的國民經濟,開始投身到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物質技術的初步基礎,成為繼續前進的出發點。這其中雖然經歷了以“左”為指導思想,想把社會主義建設成為高速度、高指標、“一大二公三純”為特征的社會。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教訓,在認識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有了新的覺醒。鄧小平指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如果是窮的,它就站不住。鄧小平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兩個根本原則,一是公有制為主體,二是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個大局”,實行了東部優先發展的戰略。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又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上日程。中國的四大經濟板塊勾畫出區域發展的完整藍圖。并宣布從2006年起,在全國全部免除農業稅。全部免除農業稅,取消農民各種負擔,徹底改變二千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是開天辟地以來載入史冊的大事。取消農業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讓富于民的堅強決心,有利于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創造了條件,有利于農民家庭財產增加,生活更加富裕。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8的增長速度,屬于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一些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總額和外匯儲備均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生活已由貧困至溫飽步入小康,貧困人口已從2,5億減少到4000萬。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的政治權益、文化權益和社會權益得到進一步發展和保障。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結合新時期的社會特點,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來,并領導中國人民開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i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保障制度,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全面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些都為老百姓的富裕生活提供了發展平臺。
三、中國共產黨為維護社會運行的公平、正義所構筑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系統而全面形成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舉凡強國必然是制度大國,當今世界的強國無不以其完備的法律制度作后盾。新中國成立后,從宣布廢除國民黨的舊法統,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新中國的法制建設開始起步。1954年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此后一段時期我國制定了100多部法律、法令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議、決定。但是,從5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受國家工作指導思想上“左”的傾向影響,立法工作停滯不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遭受嚴重挫折。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作出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總結了我國長期忽視民主法制建設的嚴重后果和慘痛歷史教訓『,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歷史任務,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方針。從此,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急劇轉型和快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一個較短時期內迅速構建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適應恢復重建國家法制、實行改革開放的需要,確立國家和社會關系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制度,為推動和保障改革開放順利進行提供法制保障。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世紀末,適應和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制度,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法律支撐。20世紀末,從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到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開創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新局面,法律體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彰顯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等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韜略,凝聚著幾代立法工作者的智慧,寄托著幾代中國人的期望。進入21世紀以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完善促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保障公平正義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為門類齊全、結構嚴謹、上下銜接、內部協調、體例科學的法律規范體系,其內容全面覆蓋和體現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領域,使我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在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保障和促進依法行政與公正司法,從程序正義到實體正義,有效監督憲法法律的實施,培養和弘揚法治精神、法律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作者單位:青海大學政策法規辦公室、青海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