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雄
七月的青海高原,天高氣爽,在這高原最美的季節(jié),帶著對玉樹大地震后援建工作的熱切關注,我們踏上了前往玉樹的青南之路。玉樹大地震發(fā)生后,海西及時派出一支援建隊伍,帶著海西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在玉樹治多縣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一年多來,他們日夜奮戰(zhàn)在恢復重建工作第一線,留下了他們閃光的足跡,灑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我們這次到玉樹的目的就是去專程采訪他們的工作業(yè)績,弘揚他們的援建精神。
踏上征途:采訪隊員們充滿信心
七月二日的早晨,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在海西州無線電管理委員會辦公樓門前的廣場上,由十七人組成的海西援建玉樹采訪團整裝待發(fā)。七時,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牛軍來到隊員們面前,一一和采訪團成員握手告別,隨后向隊員們作出發(fā)前的動員講話,他神情凝重,用充滿殷切期望的話語說:“同志們,你們這次到玉樹去采訪宣傳海西援建玉樹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是州委安排的一項重要任務,你們到玉樹后,要發(fā)揚不怕吃苦,不怕高寒缺氧,敢于自我挑戰(zhàn)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把海西援建玉樹的那種吃苦耐勞。勇于奉獻自我的精神準確如實地反映出來,激勵海西各族人民更好地投入到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當中,力爭保質保量地完成州委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在一聲“出發(fā)”號令中,車隊緩緩地駛出了德令哈。
從州府德令哈到玉樹有兩條路,一條是從西寧到玉樹南邊走,路程一千多公里,路況好,但路程遠;一條是從德令哈經(jīng)過格爾木到玉樹曲麻萊路程七、八百多公里,但路況比較差難走,為了節(jié)省時間,早點趕到玉樹,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車隊行進的路線就選擇在西部這條線。
中午時候,車子到了格爾木,在格爾木吃了簡單的便飯后,又匆匆地趕路,按照預定的時間計算,加快進程就會在下午七點左右到達玉樹州治多縣。
車子出了城,往西進入昆侖山中。蒼茫的昆侖山蜿蜒在西部,這里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最早的人類就誕生于此。除了來往的車輛和草地上放牧的人外,這里沒有閑雜的人員。車子一路行進進入曲麻萊地盤時,由于帶隊的車輛發(fā)生故障,于是一邊修車,一邊緩慢前行。一路看見美麗的景色,看見珍貴野生動物在這片高原上不時閃現(xiàn)。
此時夜幕降臨,恰巧天空下起了大雨,道路濕滑不敢快速行進。當走到曲瑪河鄉(xiāng)時,把帶病的車輛丟在一家旅館里,輕裝前進。走到玉樹治多時夜里兩點,指揮部的領導在通天河大橋邊等著我們,相互見面后,那種熱情的場面讓人十分感動。到了指揮部后,匆匆吃了便飯后,就去休息。長途跋涉的辛勞讓大家頗感到玉樹的地域遙遠,路途難行。
治多縣在玉樹州是一個高海拔地區(qū),除了曲麻萊海拔高一些而外,就數(shù)治多最艱苦。縣城加吉博洛鎮(zhèn)海拔4200多米,距州府駐地結古鎮(zhèn)198公里。全縣人口約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8%,還有漢、回、撤拉等民族,面積7,7萬平方公里,全縣轄6個鄉(xiāng)鎮(zhèn),青藏公路穿過境內。這里牧場廣闊,草地肥沃,牧業(yè)以牧養(yǎng)藏系綿羊、牦牛、馬等為主。巍巍的加吉博洛山蜿蜒在縣城的西北邊,山上云霧繚繞,冬天氣候寒冷,夏天氣候濕潤多雨,風光優(yōu)美,風景宜人。
治多縣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中西部,北緯33°02-36°16~,東經(jīng)89°2396°-23之間。東西長621公里,南北寬243公里。東與玉樹縣為鄰,南與唐古拉山鄉(xiāng)和雜多縣接壤,北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連,東北隔通天河與曲麻萊縣相望。
治多縣地處青南高原,地勢高聳,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昆侖山脈綿亙境北,可可-西里山橫穿中西部。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通天河(長江),當曲、牙曲、可可西里湖、太陽湖、西金烏蘭湖等。年均溫1-8℃,年均降水量421,2毫米。礦藏有銅、鐵、錫、水晶等,工業(yè)有電力、農(nóng)機修配、肉食品加工、鐵木器加工等小型工業(yè)。野生動物繁多,有白唇鹿、野驢、野牛、雪豹、藏羚羊等。有冬蟲夏草、貝母、雪蓮等野生藥用植物。
治多縣草地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古為原始牦牛產(chǎn)地之一。據(jù)有關記載,早至4000多年以前,活動在長江源頭的人類就經(jīng)營著簡單的畜牧業(yè)。大約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東部的部分羌人西遷來此地,同當?shù)赝林私M成部落群體。亙古至今,勤勞的藏族牧民沿襲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chǎn)方式,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成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
走在治多縣的東西一條大街上,這里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俗,人們并不顯得那么浮躁,相反有一種寧靜的氣氛。雖然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但他們忍受著巨大的傷痛,仍然默默地建設著自己的家園。
援建治多:海西人民共同的心聲
4·14玉樹大地震,給美麗的治多草原浮上了一片陰影,也使這片沉睡千年的康巴草原從此走向了世界,逐漸世人皆知。
地震發(fā)生后,作為毗鄰的海西州各族群眾,在第一時間帶著對玉樹人們的深情厚誼積極開展捐款捐物活動。2010年,當中共青海省委做出海東、海西、海南、西寧開展對口援建玉樹活動的決定后,海西積極響應。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在全州抽調人員組建援建隊伍,于去年七月十六日開赴玉樹,全面開展援建工作。
海西援建指揮部就在縣政府的大院里,援建隊伍來到治多時,由于辦公房屋緊缺,指揮部就自己想辦法首先解決辦公場所,把當?shù)噩F(xiàn)有的幾間房屋加班加點改造修建成280平方米的辦公室。同時改建職工宿舍230米,新建食堂、值班室等配套設施56平方米,使大家有了固定的辦公場所,安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
在治多縣,指揮部領導和隊員們堅守一個信念,那就是拿出最好的精神狀態(tài),拿出最好的工程質量,樹立海西良好的援建形象,讓治多人民滿意。為了更好地宣傳海西援建工作,體現(xiàn)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對治多縣各族人民的深切關懷,指揮部在援建之初,就高度重視宣傳工作,大力營造輿論氣氛。在縣城中心和主要路段設立了以體現(xiàn)民族團結進步、海西援建恢復重建為主要內容的大型宣傳牌。“情系治多,海西援建”這樣醒目的標語展示在治多縣的主要交通口,讓治多人民樹立起災后重建的信心和決心,也使海西援建者那種高昂的熱情寫在廣袤的藍天下。
在海西援建指揮部外圍的墻上,采訪團成員看到這樣一個醒目的標語:“弘揚柴達木精神,踐行海西速度,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這是省委書記強衛(wèi)來玉樹治多視察援建工作時提出的目標要求。
走進指揮部并不寬敞的院里,也同樣在墻上橫寫著二十幾個大字“高寒不減斗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困難不挫信念。”這是海西援建隊員的誓詞。這短短的24個字中,包含著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