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不少城市邁出了新的步伐,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發展的速度必須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符,必須要以人為本、以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這樣的城市化發展才是有意義的。然而據報道,現在全國有16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在此目標鼓動下,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匆匆上馬,大拆大建,甚至不惜毀壞文物,以展現城市建筑的高度和奢華之“新貌”,把一場應該循序漸進的城市化運動演變成了一場“城建大躍進”。
一、城市建設大躍進帶來的弊端
如今在中國,提到“城市”這個詞語,人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林立在寬闊的馬路兩邊的摩天大廈,而且這些大樓越高,仿佛這座城市就越發達。一份由全國建筑業、傳媒業人士編撰的《摩天城市報告》近日公布:5年后中國的摩天大樓總數將超過800座,達到現今世界“摩天學”發源地美國總數的4倍。
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與美國相比,其差距無須多言,而我國的“高樓競賽”卻在愈演愈烈,令世界瞠目。摩天大樓遍地開花,并非全是經濟實力增強所致。一些經濟實力幾乎排不上名的城市,比如貴陽,今年就規劃建設摩天大樓17座;更加名不見經傳的廣西防城港市,規劃建設的“亞洲國際金融中心”高達528米,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還要高。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由此觀之,我國“摩天大樓”熱的背后,暴露出發展盲目性。
從摩天大樓本身看,很多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從經濟上考慮,現在的摩天樓早已超越了合理的限度。據計算,一座200米高的建筑成本要遠遠高于兩座100米高建筑成本的總和。而對于高度超過300米的摩天大樓,其實已經失去了節約用地的經濟意義。如果把高樓周圍的大片綠地都算進去,建一棟高樓并不比建高密度的中低層建筑更節約土地。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廈,它每平方米的建造成本高達2萬元,建成后每天用于大廈的管理費和維護費則超過了100萬元。有的專家索性將超高層建筑稱為“資本黑洞”。
此外,電梯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很多超高建筑是“骨頭粗肉少”——電梯間就占了太大面積,可如果不建這么多電梯,高樓里上下班的人流高峰將造成樓層擁擠,高層建筑周圍也會出現人流高峰和車流高峰。
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質疑高樓的宜居性。采光嚴重不足,白天不得不使用燈具照明;通風不暢,只能依靠空調,這些不僅帶來巨大的能耗,而且電梯、水泵、風機等機器的運行帶來持續不斷的低頻噪聲,也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巨大危害。
而在應付突發事件方面,摩天大樓的軟肋更是明顯,上海金茂大廈曾做過試驗,身強力壯的消防隊員從85層樓往下跑,最快的也要35分鐘。2003年的SARS大爆發,香港衛生署調查發現疾病的傳播與房屋結構的設計有關,狹窄的樓座之間形成的“風閘效應”影響了空氣的橫向流動,使含有病毒的細微水珠徘徊不散。
摩天大樓除了本身的弊端之外,還會對整個城市大環境的自然光、風以及氣溫產生很大影響。比如,高樓會破壞城市規劃的天際線,蠶食天空,擋住視線和陽光。夏天,高樓反射幕墻反射的光對周邊環境會造成光污染,還會對駕駛員造成視覺干擾,增大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高樓還會將高空強風引至地面,造成高樓附近局部強風,影響行人的安全。在氣溫方面,高層建筑會加劇城市熱島現象。由于空調、照明等設備均需較大的能量供應,產生的大量熱能會改變城市原有的熱平衡。導致城市熱島現象加劇。更令人擔心的是地面沉降問題。上海目前下沉最嚴重的就是浦東新區,而摩天大樓林立的陸家嘴更是重災區,金茂大廈僅在2008年一年之內就下沉了6厘米多。
除了摩天大樓的大躍進,還有不少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建筑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其中之一就是彰顯身份地位的奢華建筑——高爾夫球場。雖然能使用它的人只是極小一部分,但是為了這一小部分人的炫耀心和私欲,影響的卻是大部分的老百姓。建設高爾夫球場,首先要將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換成專用草坪,還要持續不斷地施肥及噴灑農藥。高爾夫球場占地廣,占用糧田,破壞耕地,而且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噴灑在高爾夫球場草坪上的農藥高達50多種,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單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種不僅不會產生人類所需要的氧氣和水分,在長時間的累加后還會放大負面效益。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的通知》,叫停了新高爾夫球場建設。然而,各地建高爾夫球場的熱情卻從未衰減,現在國內仍有大約250個在建高爾夫球場,還有超過500個球場項目已列入未來建設規劃。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近600家高爾夫球場,可實際上,目前全國正規審批通過的高爾夫球場只有10家左右。這些違規高爾夫球場大多打著體育公園、生態園、休閑園、綠化項目等旗號建設,當地政府都是視而不見,發改(委)局、國土局等部門甚至對他們“大開綠燈”。
另外,近幾年來扎堆復建古城也開始成為一種病態的時尚,上網隨便搜索一下就會蹦出近百條類似信息。華夏文明五千年,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古城不計其數,因戰火焚毀或大自然的變遷,許多古城早就夷為平地,煙消云散,有必要將其恢復,重見天日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況且,一些要復建的古城只是根據古書記載、民間傳說或小說虛構的,難以考證,所謂復原也只是自欺欺人。
若真的要復建古城,那么為此吞沒的糧田和拆遷的農戶數量也是驚人的。土地是中國最寶貴最緊缺的資源,在拆遷矛盾尖銳的當下,這般大手筆建古城、吞噬土地,顯然與國情民情背道而馳。
城市的盲目擴張和發展必然會導致城市環境的惡化,氣象災害頻發就是近幾年來我們感觸最深的。以人們往往容易忽略的濃霧為例,它雖然不如狂風暴雨那樣來勢兇猛,也沒有干旱那樣持久為害,但是它作為一種在城市中出現頻率高、區域廣的氣象災害,對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和損害卻是不可小覷的。近些年來,大霧的出現頻率、持續時間和濃密程度都有逐年提高的趨勢。由于濃霧而導致機場、高速公路關閉、港口暫停船舶進出的情況也大有越演越烈之勢,對交通運輸業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嚴重了。與此同時,與大霧相似的陰霾天氣也開始經常出現,而且陰霾往往維持整日,天空一片灰蒙蒙,骯臟的空氣籠罩著大地,給人一種窒息感,對我們的健康有極大的危害。
二、城市建設盲目發展背后的原因
如此多的城市都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可見許多地方政府官員的腦子里對大都市的概念只是停留在“高樓大廈大馬路”、“建既高又大的地標”等等。至于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如何妥善保護、基礎公共設施是否完備、老百姓能否宜居、城市特色怎樣凸顯等問題,則考慮得不夠、不多。這些官員在盲目追求“國際化大都市”思路引導下,對城市面貌大動干戈、強拆
強建,甚至不惜把頗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毀掉。
然而放眼國外,以享有“國際大都市”美譽的巴黎、倫敦來說,那里也不是處處“高樓大廈大馬路”,相反倒保留著不少古代建筑的風采,顯露著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在這些城市中,包括道路、交通在內的諸多現代化公共設施一應俱全,但這些并不是以毀壞、犧牲歷史文物為前提。在那里,歷史風韻與現代風貌巧妙結合,兩者相伴隨、互媲美。這一點,凡到過那里的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如此積極地發展城市化,地方政府的“政績”所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某些為政者看來,一個城市無論大小,無論貧富,如果沒有摩天大樓高高聳立,似乎就不夠現代化,從而也就顯得為官一任,政績平平,臉上無光。而摩天大樓恰恰是一種顯示財富和實力的“政績”,比任何政績更具視覺沖擊力,同時還可以吸引投資,如上海的金茂大廈建成之后,為當地形象大大加分,進而帶來諸多投資、旅游和商貿活動,這些收益遠遠超過了花在高樓上的養護費用。在此思維主導之下,動輒拿出幾百億元的公共投資打造地標建筑,競相“逐高”,也就不奇怪了。
與摩天大樓一樣有著強硬后臺和經濟支撐的高爾夫球場,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同樣也是招商引資不可或缺的“硬環境”和“形象工程”。高爾夫項目或會占用綠地或耕地資源,但與隨之帶來的休閑度假旅游開發實現高端商業地產開發所帶來的巨額利益回報相比,違法違規根本就不被地方官員放在眼里。
據了解,建設一座18洞標準球場需要購買土地1200畝,加上場地建設費、會所建設費、球場維護費等需要投入幾個億的資金。而且目前,國家對高爾夫球場按娛樂業征稅,總稅率達23%。昂貴的成本投入和高額稅收,迫使球場收取較高費用。由于高爾夫項目面向高端群體消費屬性,使其離群眾越來越遠;離群眾越遠,它的“貴族”及娛樂性質就越濃,經營效益就越有限,從而形成“高投入——高稅收——高消費——高虧損”的怪圈。但虧本的買賣為什么還有人做呢?業內人士稱,在國內,高爾夫球場的建設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將高爾夫球場建設與房地產開發聯姻,以建球場為名圈占土地,建造高檔別墅。要知道與高爾夫球場形影不離的是名人,名人效應不僅會提升地方名氣,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投資、抬高地價房價。最終,地方得到的不僅是經濟收益和GDP指標,官員也會因之獲得不菲的政績。這才是地方官員樂此不疲地做著這項虧本買賣的真正原因。
而當人們在為了建造國際化大都市而不惜毀壞歷史文物的時候,再來看看這一哄而起的古城復建熱,實在是相當的諷刺。不難發現,大張旗鼓復建古城的地方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敦煌古城30億元投資占到甘肅省2009年財政收入的20%,實不明白,當地難道要砸鍋賣鐵建古城嗎?但有一點很清楚,不惜血本打造古城勢必讓當地背上沉重的債務。有的地方說復建古城靠市場化運作,這種粉飾的“市場化”,說穿了就是違規違法賤賣國家土地換取商人的投資。
古城復建熱的背后,并不是人們對歷史和文明的熱愛與向往,而是當地政府以此炒作來發展當地的旅游業,創造經濟利益的同時提高自身政績的一個借口而已。但決策者須清醒地認識到,復建的古城再宏偉、漂亮,充其量是一個人造景觀,沒有多少文化內含和底蘊。許多地方的人造景觀因無游人,最后還是難逃關門打烊的命運,即浪費了人力、財力和物力,還留下一堆城市建筑的垃圾。
由于城市化進程過快而逐年加重的城市霧情,其罪魁禍首就是“煙塵霧”的出現。正常的天氣活動可以造就各種降霧,但它們都是自然形成的。但“煙塵霧”是城市中特有的一種現象,它形成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大氣被工業廢氣和排放過多的汽車尾氣不斷污染,結果使“煙塵霧”頻頻出現。
目前,濃霧已在我國若干個重點區域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最嚴重的區域包括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東北平原上的城市群。除了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外,還有全球氣候變暖也是導致濃霧的因素之一。年甚一年的暖冬使得北方南下我國的冷空氣越來越弱,也為冬春降霧多發季節創造了氣候條件。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還將持續下去,為防御濃霧災情逐年增強,尤其為減少并消滅對人民健康危害十分嚴重的“煙塵霧”的發生,加強環境保護,防治大氣污染的工作更顯得緊迫和重要。
三、如何健康和諧地發展城市化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給我們指明了城市發展的方向。要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就城市而言,不僅要有齊備方便的公共設施,還要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環境;不僅要有體現現代風格的建筑,還要有顯露悠久歷史的文物;不僅要有宜居舒適的住處,還要有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場所。這樣一些條件,相伴相襯,缺一不可。倘若“單打一”,只取一端,置其他方面于不顧,那無疑是走偏了方向。反觀我們現在的一些城市,千城一面、格局趨同、個性弱化、文化缺乏等現象比較嚴重。人們穿行在高樓大廈中,恍若置身于一堆冷冰冰的鋼筋水泥中,感覺不到一點文化的氣息,更體驗不到些許城市的風韻與靈性。如此情形,怎么能讓人“生活得更美好”呢?
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是否富有和現代,真正要看的是居民的人均收入和衣食住行是否幸福。為政者應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方面苦練發展內功,地標建筑、高爾夫球場、摩天大樓再多,也只是中看不中用。
花納稅人的錢,蓋摩天大樓裝點城市的門面,造高爾夫球場來滿足一小部分有錢人的虛榮和欲望,進而裝點地方官員的政績,這些虛假的繁榮必須受到制約。真正的城市化建設應該是聽民意,以這座城市里的百姓利益為根本訴求的,否則所謂的城市化就失去了意義,最終政府在失去民心的同時很可能會自食惡果。
德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勞倫斯曾經警告,經濟衰退或股市蕭條往往發生在超高大樓落成前后,因為這種投資狂熱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萬科董事長王石也曾指出:“高樓建設不能拋開現實情況,更不能超越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步水平,否則高樓建設將不再是紀念碑、里程碑,而有可能成為墓碑。”
城市的建設,除了方便百姓、提高他們生活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外,同時更要有文化層面的營造。文化是“城市之魂”,它比建造高聳入云的城市地標,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的發展轉型中,文化引領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只有切實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真正把我們的城市建設得更美好。
因此在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方面,那些古城的復建有無必要,不能由地方自說自話,各行其是,而應由國家統一規劃,由國家權威部門進行科學論證。從全國范圍來說,將古城復建納入國家文物保護和大旅游戰略,進行統籌規劃與實施,才是可行之道。
英國倫敦過去由于飛速崛起的城市工業化和汽車尾氣的超量排放導致“煙塵霧”頻頻降臨,同樣的情況也曾出現在日本東京,當地城市里的居民出門甚至還不得不戴口罩。后來他們終于開始意識到,一味地追求工業發展雖然可以使城市飛速發展,但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付出的代價卻可能讓他們付出更多的金錢去彌補。之后這些城市的政府開始加強城市的環境治理,經過了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改變了盲目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影響。
前車可鑒,難道我們也要在今后再花幾十年的時間來修復短短幾年的城市化建設所造成的惡劣后果嗎?我們的城市必須在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同時注重相應產生的大氣污染,加強治理,才能防止城市建設導致的大霧危害反過來影響城市化發展和人民生活。
只有政府的觀念和意識轉變了,切實站在人民的角度來推進城市化,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政績做些浪費納稅人的建設,最后還要讓人民來為這些好大喜功的惡果來買單,那么城市化才能真正給這個國家和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更加幸福的未來。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教授、經濟學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