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婧 圖·由IBM公司提供
這是一種特殊的志愿者形式:加入到大聯盟的志愿者,只需要下載一個很小的軟件,該軟件就會自動從中央服務器里獲取計算的任務。當志愿者的電腦閑置或者處于屏保的時候,志愿者的電腦實際上正在為很多造福人類的科研工作貢獻力量。
清華大學鄭泉水教授有一段時間很焦慮。作為“清水計劃”的負責人,他和他的團隊一度覺得找到了大幅降低水凈化成本的科技手段,卻又在完成實驗所需的海量計算內容面前困惑不已。
鄭泉水教授實驗的核心在于利用水在只能容納幾個水分子通過的過濾管道內的超快流動和水在經特殊處理后的表面的超常蒸發,來實現降低污水凈化能耗的同時,提高淡水的產量,從而最終降低凈化水的成本。
看起來,這樣的技術將為當前水資源的污染及短缺狀況帶來福音,但實驗卻受制于一個最大的瓶頸——這項技術研究成功、投入實際應用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通過準確地模擬水分子在過濾膜的管道中的低速流動來理解其機制,從而根據對該機制的理解來打造經濟高效的水處理設備。而實現整個模擬過程所需要的運算工作,若是用實驗室現有的計算機來做,則需要數千年的時間。
幸運的是,鄭泉水教授的研究項目得到了IBM全球網格同盟的幫助。
2010年9月20日,IBM公司在清華大學宣布與鄭泉水教授的團隊攜手開展全球網格大同盟“清水計算”研究項目。運用全球網格大同盟免費提供的強大計算能力,可使研究項目的整體計算時間縮短到1年左右。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IBM于2004年倡導并搭建的全球網格大同盟,正在把IBM的科技優勢轉化為一個造福社會的公共人道主義網絡。
不同于其他跨國企業以具體項目為單位的公益行為,全球網格大同盟體現了IBM“微公益”的理念——依托IBM公司在計算和科技方面的強大實力,將全球十幾億臺個人電腦的閑散時間集中起來,共同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奉獻自己的力量。可以說,只要員工加入了網格大同盟,無形之中,就成了IBM“微公益”的志愿者。
2008年6月底,全球網格大同盟中文網站正式上線。2009年3月底,突如其來的H1N1型流感病毒疫情迅速蔓延至多個國家,成為全球性傳播疾病。IBM與德州大學醫學院迅速展開合作,運用IBM先進的“全球網格大同盟”虛擬超級計算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啟動了實驗室項目,測試針對抗藥性流感菌種和新菌種(如H1N1型)的藥物。與此同時,IBM中國的員工也在短短的幾天內,加入了“全球網格大同盟”,為尋找治療流感的藥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顯然,全球網格大同盟的核心在于無地域性的深度發掘計算能力對社會進步的價值。通過發動公眾參與,幫助造福人類的公益項目獲取強大的計算能力。
在IBM中國研究院王浩博士看來,全球網格大同盟的出發點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個人電腦實際有效使用率低于5%,所以有很多時候這個資源被白白閑置了,或者被浪費了。另一方面,全球頂尖的研究團隊所從事的基礎性研究,非常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實現和支持。IBM發起全球網格大同盟,實際上正好是通過網格計算,或者說是一種開放的云計算平臺,把這兩個要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項計劃中,加入到大聯盟的志愿者,只需要下載一個很小的軟件,該軟件就會自動從中央服務器里獲取計算的任務。當志愿者的電腦閑置或者處于屏保的時候,志愿者的電腦實際上正在為很多造福人類的科研工作貢獻力量。
到目前為止,不僅是IBM自己的員工,全球共有超過52萬名的志愿者在貢獻自己閑置的計算力,有超過160萬臺計算機參與到了全球網格大同盟當中。目前,全球網格同盟為全球營養水稻項目返回了1200萬次計算結果,貢獻了1.1萬年的計算時間;借助于此,非洲氣候研究項目完成了數據采集工作,即將開始研究分析階段的工作;“尋找治療登革熱藥物項目”發現了多個潛在化合物,已經進入實驗室檢測階段。
作為一家IT服務公司,IBM一直不遺余力地用科技推動公益事業。IBM大中華地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強調,全球網格大同盟不涉及商業回報,純屬公益投入。但這樣一個如此龐大的計劃背后,少不了IBM以數據分析能力、云計算為依托的“智慧地球”戰略。
“IBM公益志愿者事業和別的企業不太一樣。它是利用自己的技術資源和人才去幫助社會解決棘手的問題,或者說克服人類的疾病等,通過這些研究,去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周憶如此闡釋IBM的公益戰略。
在IBM看來,信息技術已經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平,人類的任何需求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得以實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也可以不分國家、地域,以信息技術支撐的互聯網,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球資源和優勢,讓企業責任通過信息技術傳播得更加遙遠和寬廣。
IBM是全球公益活動參與力度最大的公司,近年來,IBM發現,對公益事業的支持并不能單純地提供資金,而實施資金與技術結合的公益項目,才能真正推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最早的時候,企業實踐社會責任很簡單,只要捐錢就夠了,捐的錢越多代表越有責任感。但現在我們發現,企業社會責任遠遠不是這么簡單,因為那樣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上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所以,IBM一直在探索如何把企業的優勢和社會責任項目整合起來,可以一直延續下去。”錢大群說。
把公司的科技優勢基因和社會責任很好地結合起來,并且做到可持續實行,這是IBM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特色。而作為一家全球公司,IBM認為,在當今全球日益融為一體的經濟中,最成功的領導人將是所謂的全球公民,能夠了解各種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并有效地與他們進行合作,這將有助于各個國家、地區、組織和企業間的智慧協作。因此,2008年5月,IBM宣布啟動一項新的 “企業全球服務志愿隊”計劃。目的是在培養員工領導技能的同時,也能幫助其解決新興市場面臨的社會和經濟挑戰。
而在中國,為助力中國可持續發展,IBM在中國推行并實施了幾乎所有全球公眾事業合作部的公益捐贈合作項目,這在全世界是惟一的。這些合作項目涉及到教育、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IBM僅僅被看成是中國最好的外國企業是不夠的,我們要成為中國最好的公司。”錢大群表示。



在教育領域,IBM與中國高校合作關系的開始可追溯到1984年。在高校合作項目方面,IBM已與60多所中國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有大約86萬人次學生參加了IBM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培訓,8萬人次學生獲得 IBM全球專業技術認證證書,6500名教師參加了IBM組織的不同形式的師資培訓,而這些訓練,都是由IBM企業內部的服務志愿者協助完成的。
除了在高等教育領域與中國教育界進行合作之外,IBM還將合作范圍積極拓展到基礎教育領域。自2001年起,IBM陸續開展了“小小探索者”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工程、“放眼看科學”青少年科普項目和“基礎教育創新教學”等項目。
2011年,是IBM在中國學前教育領域實施公益項目的第十年。2001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IBM正式在中國開展 KidSmart“小小探索者”項目。把自己在科技方面的技術嵌入到教育解決方案中,幫助偏僻和貧困地區的兒童更好地學習,縮短與其他發達地區兒童教育水平的差距。
通過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和工作經歷,IBM志愿者將很多知識和原理深入淺出地編入相應的課程教材中,IBM公眾事業合作部會專門根據不同需求,開發不同公益用途的培訓和教育素材,更加適合于小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不僅如此,IBM還將多年來在語音識別方面的成果嵌入到英語伴讀軟件,幫助那些缺乏教學資源地區的英語老師更好地進行英語教學。IBM的志愿者員工還帶著這些英語軟件去往中國受災地區,幫助那里的孩子恢復學習。
IBM志愿者在當地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幫助,為他們打開通往信息之路的大門,調動孩子們探索、求知和嘗試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啟發他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通過比如“軟糖屋”等游戲性教育的方式,啟發孩子們對信息技術、工程知識的理解,從感觀上直接了解信息和技術的重要性,對孩子們未來的發展起到幫助作用。
同時,志愿者們通過和孩子們的直接交流和觀察,深入發掘他們在成長之路上的真正需求以及需要幫助的地方。而活動中針對各地區的小學生,都由IBM志愿者自發聯系學校、設計交流課程,并到校與學生們進行直接的交流。
IBM志愿者員工在外服務的期間,IBM會安排部門其他同事分擔這些志愿者在公司的工作,同時保證這些志愿者在這段時間內正常的薪資待遇。 在志愿者活動中,使用的所有教材和互動實驗器具都由IBM的志愿者員工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動手制作,并同時開展信息化教學用品的捐贈活動。截止到2010年,IBM已向中國的學前教育機構捐贈了3400多套總價值6800多萬人民幣的“小小探索者”兒童電腦和配套軟件,在全國范圍內150多個市、縣建立起了600個“小小探索者”兒童電腦中心,直接或間接培訓教師超過1萬,共有超過15萬名幼兒直接從此項目中受益。
“在涉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每一個項目中,IBM都堅持把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和公司在科技信息領域的智慧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員工的特長和愛心,通過謀求與各個社會團體的協作創新,為中國的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積極承擔起企業的責任,做出應有的貢獻。”錢大群說。
中國新時代 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