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少華 溫琦 王軍 李愛蓮 郭伊萍
供銷合作社作為實現農村商品流通的主導力量,充分利用其組織資源、網絡資源、人力資源等,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家著力打造新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背景下,如何認清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主渠道作用,規范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確定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戰略是供銷合作社系統的一個重要任務。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走過了萌芽、蓬勃發展、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三個階段,數量也從1991年的1509個發展到2009年4500多個,承擔了70%以上的農副產品流通任務。
隨著“新網工程”工作的逐漸深入,各地供銷合作社通過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爭取支持,改造建設了一批經營規模較大、功能比較完善、帶動能力較強的批發市場,初步形成了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產地市場與銷地市場相配套的發展格局,在滿足城鄉消費、擴大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加強對供銷合作社系統批發市場建設的指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于2008年專門制定了《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改造建設規劃方案》;2010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十二五”專項規劃——“新網工程”骨干網絡與重點項目建設規劃中,專門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提出總體目標和具體建設要求,為供銷合作社系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2008年,全系統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1892個,其中年交易額在億元以上的184個,比上年增加40個。億元以上的市場的年交易額870.26億元,同比增長18%。2009年全系統億元以上批發市場中,農副產品市場有226個,比2008年增加42個,占億元以上批發市場總數量的58.55%;交易額達1153.12億元,占億元以上批發市場總交易額的60.24%。
近幾年來,供銷合作社系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交易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交易規模較小,輻射范圍不廣。2009年供銷合作社系統內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億元以上的只有226家,交易額達1153.12億元,位居前五位的批發市場交易額合計占億元以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的15.25%;二是帶動能力較弱,上下游聯結機制不緊密;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功能尚不完善;四是盈利模式單一,創新能力不強。現階段批發市場主要通過收取攤位費、交易手續費和提供部分服務獲得盈利。交易方式仍以傳統的現貨、對手交易為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盈利能力。
顧客價值理論認為應該從顧客讓渡價值和顧客滿意的角度來闡述顧客價值,其研究的前提是顧客將從那些他們認為提供最高認知價值的公司購買產品。所謂顧客讓渡價值,是指總顧客價值與總顧客成本之差。總顧客價值(Total Customer Value,TCV)就是顧客從某一特定產品或服務中期望的一組經濟、功能和心理禮儀組成的認知貨幣價值,它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交易價值和品牌價值等。總顧客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TCC)是指在評估、獲得、使用和拋棄該產品引起的一組顧客預計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和體力成本。
根據上述理論,可得出以下關系式:
CPV=TCV-TCC
其中,CPV是顧客讓渡價值,TCV是總顧客價值,TCC是總顧客成本。

圖1 農產品批發市場要素、功能與價值關系
基于顧客價值理論,可以深入研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值體現。應該說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值體現與其功能緊密相關,不同功能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其價值體現不同。當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不同功能又與其經營方式、贏利模式、市場設施、技術運用和管理規范緊密聯系(見圖1)。
根據上述因素的不同發展、規范程度,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分三代。第一代即“傳統購銷型”,第二代即“批發延伸型”,第三代即“供應鏈整合型”。三代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要素分析比較見表1、表2。
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應堅持新建與改建結合、產地與銷地結合、硬件與軟件結合、國家扶持與多渠道投資結合的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均衡發展。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交易方式創新,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設施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朝著市場主體企業化、投資渠道多元化、交易方式現代化、服務功能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為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城鄉居民的農產品供應和食品質量安全及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作出貢獻。
供銷合作社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實施普遍改造第一代、重點提升第二代、示范引導第三代的戰略。
由第一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到第二代,應采取擴大規模、改建設施、完善功能、創新方式、優化管理的方式;由第二代發展到第三代,應采取加快擴張、完善冷鏈、發展配送、采取先進技術、實現現代管理的方式。同時,要根據當地的商業網點規劃,新建或改建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批發市場。

表1 不同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要素分析
實施以區域品牌建設為重點的供銷合作社批發市場品牌戰略。以各地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為龍頭,扶持和培育若干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管理水平高、具有競爭優勢的骨干批發市場,提高供銷合作社對農產品市場運營的控制力,提升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以農產品特色產業基地為基礎,打造輻射能力強、有特色的產地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以建設專業性市場為主,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依托各類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充分考慮生產規模、產品特點、商品流量流向、輻射范圍、區位交通等因素,確定市場的類型、位置、規模和設施標準。
發展城市綜合批發市場,與產地批發市場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城市批發市場以建設綜合性市場為主,考慮銷地人口數量、收入和消費水平、市場容量、市政規劃、區位交通、零售方式和消費習慣等因素,確定市場數量、布局、規模和設施。

表2 不同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差異
加強設備更新與運營能力的創新。積極引進代理制、拍賣、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建立網絡服務平臺;配備完備的檢測設備;提升物流配送服務水平;強化市場秩序監控和提高突發事件處理能力。
加強農產品質量可追溯與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風險控制機制。分析農產品在批發環節的風險點,制定具體、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建立合格農產品供應商評價體系,實施農產品供應商準入制度,完善農產品供應商檔案管理,確保入市的農產品都是經過檢測、安全放心的。建立質量安全檢測站(點),配備檢測設備,完善檢測手段,提高檢測技術,或者與依法設立的社會中介檢測機構簽訂協議,定期對農產品進行抽檢,形成有害物超標食品市場退出機制。運用現代信息、網絡和條碼技術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終端各環節信息全程追蹤,實現產品召回和責任追究。
加強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應規范市場經營服務機構和入場經營者的行為,逐步建立入場經營者的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以及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常態機制,以規范市場交易秩序。在批發市場內建立完善的“經濟戶口”制度,將入場經營者的身份信息、登記注冊內容、登記事項變更內容儲存,并分為良好行為公示信息和不良行為警示信息分別保存。不良行為者將被歸入“黑名單”或鎖入“警示系統”,其交易行為將受到一定限制,從而杜絕假冒偽劣、商業欺詐、欺行霸市等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