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雙
(黑龍江省醫院急診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臨床觀察
劉玉雙
(黑龍江省醫院急診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目的:分析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GM-1)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將32例入選者隨機分為大劑量的實驗組和常規劑量的對照組,在治療前后使用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治療20日后采用t檢驗和列聯表的χ2檢驗分析。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HISS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29.24±8.71、14.34±4.73;26.50±10.14、20.54±5.19。Glasgow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8.68±2.94、13.00±2.79;7.56±2.78、10.00±2.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驗組較對照組HISS評分和Glasgow評分顯著改善。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GM-1);腦梗死;HISS評分;Glasgow評分
大面積腦梗死是指由于急性腦循環障礙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或稱急性腦血管病事件。通常是頸內動脈主干、大腦中動脈主干或皮層支的完全性卒中,患者表現為病灶對側完全性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向病灶對側的凝視麻痹。可有嚴重的意識障礙(如突然昏迷),病程呈進行性加重,出現明顯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征象,甚至發生腦疝死亡。大面積腦梗死預后十分差,且常規治療效果不佳,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損害表現為神經細胞壞死和凋亡。因此早期進行腦保護[1]治療使缺血半暗帶區得到有效灌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試驗通過前瞻性、隨機開放對照研究,觀察和評價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GM-1)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有效性。
我科2006年7月~2008年7月收治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32例,其中,女 12例,男20例 ;年齡為56~77歲,平均(66.7±10.5)歲;發病時間在6 h內;既往史中17例有高血壓,5例有糖尿病,8例有冠心病,19例有高脂血癥,11例有腦卒中病史,12例有房顫病史,13例有煙酒嗜好。大劑量的實驗組和常規劑量的對照組均有尿便障礙、肢體功能障礙(肌力0級)伴不同程度意識障礙,頸、椎動脈血管狹窄閉塞,兩組患者在梗死面積比例、年齡、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基礎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高血脂、糖尿病)等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例患者均納入分析,無死亡及失訪病例。各組間性別、年齡、血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兩組間一般情況比較
經頭顱CT或MRI確診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32例,且具備以下條件:①顱腦CT排除出血;②發病6 h內;③血壓控制在180~220/80~110 mmHg;④在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前提下。病例排除標準:①除外患病24 h以后者;②除外其他原因致腦梗死者;③出血性梗死;④梗死后出血;⑤多發腦梗死;⑥初次腦梗死過敏性體質;⑦既往腦梗死治療后無功能缺失;⑧腦炎。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低顱內壓,必要時用硝普鈉控制血壓、調脂(辛伐他丁)、抗血小板(阿司匹林)、預防感染、抗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康復治療。按入院順序交替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6例,發病6 h內治療。實驗組患者在發病超早期(2~6 h)除常規治療之外,用 GM-1第1日500 mg、第2日400 mg、第3日300 mg、第4日200 mg、第5日開始100 mg,1次/d,靜脈注射,共20 d。對照組用GM-1 100 mg,1次/d,靜脈注射,共20 d。用藥期間詳細記錄臨床表現的改變,治療前后常規檢查血糖、電解質、肝腎功能,以了解藥物對臟器的影響。治療前后分別進行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
對所有患者分別在入組前和入組20 d后進行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所有評定均由專業醫師進行,評測者不參加治療,實行盲法評定。
所有數據運用SPSS 12.0統計軟件包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χ2檢驗,采用t檢驗,分別對GM-1治療前后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進行兩兩比較,以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超早期使用GM-1,肢體功能恢復、意識恢復實驗組較對照組時間縮短[2],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明顯改善。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 HISS評分分別為 29.24±8.71、14.34±4.73及26.50±10.14、20.54±5.19;Glasgow昏迷評分分別為8.68±2.94、13.00±2.79及7.56±2.78、10.00±2.45。實驗組較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患者HIS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HISS評分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23<0.05
實驗組對照組分組 分組 入組前16 16 29.24±8.71 26.50±10.14入組20 d后14.34±4.73# 20.54±5.19
表3 兩組患者Glasgow昏迷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Glasgow昏迷評分比較(±s)
#:與入組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46<0.05Glasgow昏迷評分平均下降(4.40土2.30)分,組內、組間治療前后對照有,P<0.05
實驗組對照組分組 分組 入組前16 16 8.68±2.94 7.56±2.78入組20 d后13±2.79# 10±2.45
大面積腦梗死導致的神經功能缺失,主要原因與繼發性局部腦組織水腫有關。其病理改變主要是應激和缺血缺氧在梗死灶周圍聚集的代謝產物對神經細胞的毒性作用,引起神經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能量代謝障礙,細胞腫脹[3]。
GM-1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在遭受各種原因損傷后的功能修復,且對繼發性神經損傷有保護作用,抑制腦缺血后梗死區遲發性神經元死亡、脂質過氧化[4],縮小梗死面積,調節神經遞質,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重塑(包括神經細胞的生存、軸突生長和突出生成、減少線粒體損傷、細胞凋亡),對腦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改善和損傷后腦水腫的減輕有良好影響,尤其對缺血半暗帶區的腦細胞保護作用更明顯,使其側支循環增強,阻止腦細胞缺血壞死,釋放毒性物質,促進代謝障礙恢復。
GM-1腦保護作用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維持神經細胞膜Na+-K+-ATP酶活性,從而減輕腦水腫,維持細胞內外離子平衡。②減少自由基及興奮性氨基酸對神經細胞的損害,減輕腦水腫,減少病灶周圍組織細胞壞死,有明顯的神經保護作用[2,5]。外源性神經節苷脂入血后,可與脂蛋白結合,通過血腦屏障進入神經系統,且局限于受損病灶區域,嵌合于神經細胞膜中,參與神經重構的生理過程,從而促進神經細胞修復和功能恢復[6]。根據這一機制,筆者將其引入大面積腦梗死的治療中。
通過本研究,GM-1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HISS評分和Glasgow昏迷評分,實驗組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7]、意識障礙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因此大劑量使用GM-1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且GM-1在治療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故我們建議有條件的腦梗死患者應盡早使用GM-1,以促進神經功能早期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1]張桂運,崔堯元,李秋平,等.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對急性顱腦損傷的早期保護作用[J].上海醫學,2004,27(5):359-360.
[2]郭慧,屈藝,毛萌.GM-1在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神經保護作用[J].生命的化學,2009,(1):99-102.
[3]段建鋼,項濤,陳紅,等.外源性神經節苷脂對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38(2):260-263.
[4]馮凱,孟曉梅,謝琰臣,等.神經節苷脂(GM-1)對體外培養SH-SY5Y細胞興奮性氨基酸毒性損傷的作用[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5,12(4):233-235.
[5]李桂賢,周興良.神經節苷脂GM1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J].華夏醫學,2009,22(1):141-143.
[6]張卉,王紀佐,孫紅宇,等.The effects of GM1 and bFGF synergistically inducing adult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to form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J].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2004,7(1):3-6.
[7]張擁波,董為偉,彭國光.神經節苷脂促進大鼠腦缺血后功能恢復的機制研究[J].現代康復,2001,5(8):50-51.
R743.3
B
1673-7210(2011)02(b)-049-02
20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