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新
(江陰市第一中學 江蘇 江陰 214400)
高考題與競賽題之間的淵源,已有幾年的歷史.競賽題在高考中的不斷變相出現和高考物理改革的深化是相一致的,旨在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在近幾年江蘇自主命題的高考物理試卷中尤為突出.那么,這類高考題是怎樣從競賽題演變來的呢?下面列舉幾例說明.
【競賽題1】長為2l的輕繩,兩端各系有一質量為m的小球,中點系有質量為M的小球,三球成一直線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繩處于伸直狀態.對小球M施以沖力,使其獲得與繩垂直的初速度v0,如圖1所示.試求:
(1)兩小球m相碰時繩中張力T;
(2)若從小球M開始運動到兩小球m相碰的時間為t,在此期間內小球M經過的距離sM[1].

圖1
解析:(1)當兩小球m相碰時,M運動方向上動量守恒.設m沿M運動方向上速度為v1,相碰時垂直v1方向速度為v2,則
Mv0=(2m+M)v1
又由機械能守恒有
得
對M應用牛頓第二定律
相碰時m以M為參考點做圓周運動(非慣性參考系,引入慣性力),對m

(2)在M運動方向上平均動量守恒
即
【高考題1】(2005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18題)如圖2所示,三個質量均為m的彈性小球用兩根長均為L的輕繩連成一條直線而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現給中間的小球B一個水平初速度v0,方向與繩垂直.小球相互碰撞時無機械能損失,輕繩不可伸長.求:
(1)當小球A,C第一次相碰時,小球B的速度;
(2)當三個小球再次處在同一直線上時,小球B的速度;
(3)運動過程中小球A的最大動能EKA和此時兩根繩的夾角θ;
(4)當三個小球處在同一直線上時,繩中的拉力F的大小.

圖2
解析:(1)設小球A,C第一次相碰時,小球B的速度為vB(方向為初速度v0方向),考慮到對稱性及繩子的不可伸長特性,小球A,C沿小球B初速度方向的速度也為vB.由動量守恒定律得
mv0=3mvB
(2)當三個小球再次處在同一直線上時,由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mv0=mvB+2mvA
解得
vA=0(初態)
vB=v0(初態)


圖3
(3)當小球A的動能最大時(C的動能也最大),小球B的速度為零,設此時小球A,C的速度大小為u(因為vB=0,A,C與B沿繩子方向的分速度相等,所以A,C速度與繩子垂直),兩根繩的夾角θ為(圖3),由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得小球A的最大動能
此時兩根繩的夾角θ=90°.
(4)小球A,C均以半徑L繞小球B做圓周運動,當三個小球在同一直線上時,以小球B為參考系(小球B的加速度為零,為慣性參考系),小球A,C相對于小球B的速度均為
v=|vA-vB|=v0
所以,此時繩中的拉力為
【點評】通過對競賽題的多個設問,實現了競賽題向高考題的過渡.
共同點:創設了相同的物理情境,利用了相同的物理模型.運用了相同的物理規律,如系統動量守恒、能量守恒、圓周運動規律及牛頓第二定律等.
不同點:設問不同,回避了一種拿到高考題卻無從下手的現象.所以對于學生來講,思維的跳躍有所降低,但設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高考題中間球的質量M換成了m,化過程的計算“繁瑣”為“簡單”.
競賽題中研究的是相碰時繩中張力T(此時中間M球是非慣性系),而高考題中研究的是一直線時繩中張力T(此時aB=0,B是個慣性參考系),化“綱外”為“綱內”.
【競賽題2】如圖4所示,在空間有相互垂直的勻強電場E和勻強磁場B,一電子從原點靜止釋放,求電子在y軸方向前進的最大距離.(不計電子重力)[1]

圖4
解析:電子從靜止釋放到最大距離的過程中,小球做的是一般的曲線運動.可以進行“零速度分解”:可以設想為具有x軸正方向的速度+v與x軸負方向的速度-v,其中+v滿足
qvB=qE
小球在+x軸方向的洛倫茲力與電場力相平衡.小球在水平方向做速度為v的勻速直線運動.由于水平向左的速度-v產生豎直向上的洛倫茲力,小球在xOy平面內做速度為v的勻速圓周運動.所以小球在xOy平面內的運動可以看成是水平向右速度為v的勻速直線運動與xOy平面的勻速圓周運動的合運動.方向上具有獨立性與等時性.

【高考題2】(2008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14題)在場強為B的水平勻強磁場中,一質量為m、帶正電q的小球在O點靜止釋放,小球的運動曲線如圖5所示.已知此曲線在最低點的曲率半徑為該點到x軸距離的2倍,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球運動到任意位置P(x,y)的速率v;
(2)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第一次下降的最大距離ym.

圖5
解析:(1)根據動能定理
(2)由提問中看出:第一次下降最大距離時,小球速度大小為vm,方向為水平方向.
根據動能定理
對最低點
【點評】通過對競賽題中電場力與重力的類比,增設了“曲率半徑”這個條件,實現了過渡.
共同點:創設了相同的物理情境,利用了相同的物理模型,實現了相同的物理過程.
不同點:其實對于競賽題而言,有三種處理方法:平均值法、微元法、零速度分解.但是這三種方法對于學生而言,難度都很大.為了降低難度,高考題增設了“曲率半徑”這個條件.同樣高考題還在第二問的基礎之上,利用了類比的思想,加設了一問,突出了類比思想的重要地位.
【競賽題3】如圖6所示,從高H處的同一點先后平拋兩球1和2.球1直接經豎直擋板的頂端落到水平地面B點,球2與地面的A點碰撞后經豎直擋板的頂端,第二次落到水平地面B點.設球2與地面的碰撞是彈性碰撞,求豎直擋板的高度h[1].
解析:設1球從拋出點到B點的時間為t1,有
設2球從拋出點到A點的時間為t2,有

1,2兩球從拋出點到B點的整個過程,水平方向
v1t1=3v2t2
v1=3v2
又因兩球飛過豎直擋板的水平位移相同

圖6
【高考題3】(2008年高考江蘇物理卷第13題)拋體運動在各類體育運動項目中很常見,如乒乓球運動.現討論乒乓球發球問題.
設球臺長2L、網高h,乒乓球反彈前后水平分速度不變,豎直分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相反,且不考慮乒乓球的旋轉和空氣阻力(設重力加速度為g).
(1)若球在球臺邊緣O點正上方高度為h1處以速度v1水平發出,落在球臺的P1點(如圖7實線所示),求P1點距O點的距離x.
(2)若球在O點正上方以速度v2水平發出后,恰好在最高點時越過球網落在球臺的P2點(如圖7虛線所示),求v2的大小.

圖7
(3)若球在O點正上方水平發出后,球經反彈恰好越過球網且剛好落在對方球臺邊緣P3處,求發球點距O點的高度h3.


(3)如圖8所示,發球高度為h3,飛行時間為t3.同理根據平拋運動

圖8
設球從恰好越過球網到最高點的時間為t,水平距離為s,有
由幾何關系知x3+s=L,解得
【點評】競賽題與高考題創設了相同的物理情境,利用了相同的物理模型,實現了相同的物理過程,反映了相同的物理知識點.
共同點:都利用了平拋運動分解的思想,利用了兩段平拋運動的水平位移之和等于某一常量.都利用了恰好越過網端與恰好越過擋板的頂端.
不同點:競賽題利用了兩個小球的平拋運動,但具有不同的速度.而高考題進行了簡化,利用了一個小球的平拋運動,而且其中的一個水平位移直接告知.高考題對彈性碰撞做了解釋,其物理情境更加生活化,更體現了新課程物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高考與競賽的確存在一定的淵源.我們可以借助競賽題的一些特殊的物理情境、物理模型和一些物理過程,而且要充分挖掘他們之間的區別,化“綱外為綱內”、化“煩”為“簡”、化“普遍”為“特殊”等去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不能一味地依懶于競賽,一味地追求難度,不能舍本求末.所以如何在高考復習中把握好“度”的問題是個關鍵.通過競賽題的引入,進而為高考服務.
參考文獻
1 范小輝.新編奧林匹克物理競賽指導.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