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滿意守土有方是我們的最大追求諸暨市楓橋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先進事跡
我來自于聞名全國的“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楓橋。48年前,楓橋的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48年后,“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成為新時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范本。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窗口和“前哨”,我們深知,國土所管理水平的高低,關乎國土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形象。為此,我們不敢有私毫懈怠,始終把讓群眾滿意作為我們工作的目標和最大追求,服務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做忠誠的“國土衛士”。
楓橋鎮面積165平方公里,有28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9.6萬人口,全鎮有各類企業7600多家,是諸暨的經濟大鎮、人口大鎮。而楓橋國土所只有在編干部8人,人手少、管轄面積大、工作繁雜、群眾關注度高是我們直接面對的矛盾和問題。
“經濟要發展,我們怎么辦,群眾有困難,我們怎么幫,基層有意見,我們怎么改,”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的答案是,工作從規范抓起、服務從細節做起、執法從預防做起。,為了把千頭萬緒的工作規范化,我們創建了“一二三四”的工作格局,就是建好一個窗口、設立二個中,心、配備三個“室”、強化四個機制。我們的便民窗,口,實行各項業務“一個口子進出”,讓群眾辦事不再,跑空趟。

設立的二個中心,叫做矛盾調解中心和業務培訓中,心。現在,大量的農村土地糾紛,多因鄰里瑣事沖突引,發,我們通過調解中心,讓雙方坐下來,化解矛盾,平,息糾紛。培訓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對鎮、村干部進行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教育,形成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筑牢村干部依法用地的第一道防線。
配備的三個“室”,就是檔案室、資料室和裝備室,目的是進一步規范內部管理。
四個機制,是分線負責分片落實機制、隊伍素養提高機制、保障服務創新機制和執法監察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規范、高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
有了“一二三四”的工作格局,整個所的管理體系形成了一個整體、合力,從而使“千頭萬緒”變成了“井然有序”。
要讓“人民滿意”離不開“服務”兩個字。在我們楓橋國土所,“你好”是一句標準問候語。我們對工作人員的言談舉止都有要求,對所有來辦事的群眾,不說“不能辦” 只說“怎么辦”。
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變等待為主動上門。以楓橋發展為己任,引導企業科學節約集約用地,幫助企業全程辦理用地審批手續,使企業不跑腿,不出門,我們還提出了沒有無證村、沒有信訪村、沒有違章用地村“三無村”的創建目標。
楓橋是個半山區鎮,在下村調研時,我們了解到一些偏遠山區群眾到國土所辦證不方便,一部分農村老宅基地因歷史原因、產權不清等問題至今尚未辦理土地證,村民們迫切希望解決權證問題。我們和局地籍科同志就主動上門,為群眾現場受理相關資料。老宅時間過長,辦證資料不全的,我們專門到市檔案館查閱資料確認權屬。
全堂村83歲的楊侃如老人無兒無女,兩間平房都建于解放初期,一直沒有土地證,這成了老人的一塊心病。我們得知這一情況,立即上門、踏勘現場。當老人拿到土地證時,高興地說,“多虧你們上門服務,方便了我這個老頭子,現在有了紅本本,我就放心了”。
守土有責,責重如山。土地管不好,要讓人民群眾滿意那是一句空話。作為經濟強鎮,點多面廣的小作坊、小企業推動了楓橋經濟的迅速發展,但也帶來土地管理的難題,土地違法行為“發現難、制止難、查處難”問題突出。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
“楓橋經驗”的精髓是“依靠群眾”,能不能把“楓橋經驗”用到土地管理上呢,經過分析走訪,我們認為是可行的。于是,我們決定實施土地執法監察網格化管理。就是充分利用鎮、村現有的綜合治理網絡,建立“土管員聯系行政村、村干部聯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聯系農戶”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這樣,全鎮就拉開了一張有1108個網格的土地監察網,將所有農戶納入監察系統,一旦有違法用地信息,就能全面快捷地掌握。
這張土地監察“網”,使村一級成為土地執法監察工作的最前哨,有效地發揮了村干部、村民代表“協管員、信息員、調解員”的作用。楓源村村民代表駱汝霖,聯系的網格內有13戶農戶。今年6月15號,楓橋突,降暴雨,有一村民擔心山上突發洪水,會沖垮自家屋后,的圍墻,便擅自搞起了“違章”,用石塊壘起了一排石,坎作為防洪護墻,但這道石坎阻擋了村里的道路。于,是,有聯系戶一個電話打給老駱,投訴了那個村民,要,求解決問題。老駱冒雨趕到現場,經仔細察看分析后,他認為雨水不會沖垮圍墻。在老駱的耐心疏導下,那位,村民終于服了理,搬走了石塊。村道暢通了,村民的圍,墻也沒有出現險情。
責任落實到人后,多年的信訪積案也得到了消解。,全堂村有二戶村民因老房翻建和門臺修建問題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十年來雙方積怨很深。今年4月開始,聯片,土管員何永明同志多次上門希望雙方協商解決,從第一,次去吃了閉門羹直到第八次去,當事人被工作人員的行,為所感動表示愿意協調。在國土所的牽頭下,經多方調,解,最后雙方握手言和。這一典型事例在今年6月30號,中央電視臺12套《法制視界》欄目作了報道。楓源村,村主任駱根土說起網格化管理,還專門編了一段“順口,溜”,“上面有衛星,下面有百姓,上面有衛片,下面,有網片,上面有監視,下面有監督。”
土地執法監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僅憑國土一家勢單力薄。2008年7月,楓橋成立了,國土城建聯合執法辦公室。“執法辦”就設在國土所,由鎮城建辦、國土所、規劃所、派出所等抽調組成。,‘執法辦’形成了部門合力,實現了執法聯動,有效打,擊了疑難重點土地違法案件。
如今,楓橋已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國土資源管理格局,實現了“預警,在先,苗頭問題早消化,控制在先,敏感時期早防范,調解在先,矛盾糾紛早處理”。楓橋的土地違法行為逐,年減少,2010年土地衛片執法檢查中只有2宗違法用,地,且都是省、市公建項目。
2009年4月,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視察了楓橋國,土所,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今年3月,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建勤來到楓橋國土所,充分肯,定了土地執法監察網格化管理,5月,省國土廳廳長樓,小東在楓橋國土所調研指導時,對我們深化運用“楓橋,經驗”,把土地管理與社會管理有機結合作了充分肯,定,7月15號,《中國國土資源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我們實行土地執法監察網格化管理的做法。
近年來,我所先后獲得了“浙江省人民滿意基層站,所”、“省國土資源系統先進集體”、“省國土廳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榮譽肯定了成績,榮譽激發出潛能,“群眾滿意”,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我們將繼續努力,讓群眾更滿,意,讓楓橋這一方熱土更加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