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格日樂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全國的位次由第24位躍升到第16位,人均生產總值步入全國前列。據統計,2000—2009年,內蒙古GDP年均增速達18.7%,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內蒙古增速最快,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如圖1所示)。

圖1 內蒙古GDP增長情況
雖然內蒙古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令人注目,但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較大,工業產值所占比重偏高。在2000年——2008年間,第二產業比重由37.9%提高到55%,其中,工業產值比重由2000年的31.5%提高到2008年的48.9%;第一產業比重則逐年下降,而第三產業比重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2000年第三產業比重為39.3%,到2004年提高到41.8%,而到2008年又降到33.3%。
在國家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以能源、冶金等為支柱產業的內蒙古自治區,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壓力。
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迎合世界及國家的有關低碳經濟政策的相繼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也抓緊機遇發展低碳經濟、開發新能源,力求做到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和化工產業基地,從近年來內蒙古石化產業的構成看,高碳行業的比重偏高,內蒙古要轉變經濟結構發展低碳經濟,無疑將肩負著為國家提供能源與大幅度節能減排的雙重任務。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儲量多,這也讓內蒙古高能耗產業比重偏大,約占到整個產業的70%。煤炭、電力、冶金和機械制造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實施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這些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工業將首先面臨碳排放的限制。
據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的100年當中,人類共消耗煤炭2650億噸,消耗石油1420億噸,消耗鋼鐵380億噸,消耗鋁7.6億噸,消耗銅4.8億噸億噸,同時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使大氣中CO2濃度在20世紀初不到300ppm(百萬分率)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百萬分率)水平,并且明顯地威脅到全球的生態平衡。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未來的發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紀中期地球將不堪重負。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推進,內蒙古自治區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對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進行了全面整頓。截至2008年底,內蒙古全區已累計淘汰小火電機組產能約220萬千瓦、小煤炭6200萬噸、煉鐵607萬噸、煉鋼246萬噸、水泥460萬噸、鐵合金104萬噸、電石62萬噸、焦炭130萬噸、有色金屬5.7萬噸、造紙1.7萬噸、酒精0.5萬噸。與此同時,內蒙古自治區對產業進行逐步調整,以改變依賴能源發展經濟的現狀。近幾年,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總量逐年上升,但是全區單位GDP能耗則出現了降低的趨勢,尤其2004—2008年間降幅更為明顯(如圖2所示)。

圖2 內蒙古單位GDP能耗圖
可是我們知道,依照著名的卡亞公式,一個地區的CO2排放量等于人口數量乘人均GDP,乘單位GDP能源消耗,再乘單位能耗排放量。要降低排放,首先要限制人口的增長和人均GDP,其次要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再次是針對單位能耗CO2排放量,需要采用低碳燃料或者無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
從污染排放角度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在污染排放及“三廢”處理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根據統計資料,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及工業粉塵排放量均比2007年有所增加,分別增加16.57%、10.94%、4.59%;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業煙塵排放量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顯(如圖3所示)。

能源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工業時代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呈近似的線性關系。據權威預測,未來25年,全球能源需求總量將增加近一倍,能源的供給形勢不容樂觀。當前,中國正面臨新一輪經濟增長,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社會發展對能源的依賴度不斷增大,開發新能源,努力使能源結構多元化,將是解決中國能源瓶頸必行之路。作為中國經濟的動力源之一的內蒙古,不僅蘊藏豐富煤炭資源,更有儲量分別居國內第一、二位的風、光資源,以及品種繁多、儲量龐大、極具開發潛質的生物資源。今天,內蒙古正抓住當前新能源開發的機遇,著重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興能源技術,建設未來中國的“綠色能源”基地。
近100年來,全球能源消耗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從而使整個地球遭受損失,嚴重制約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發展。因此,許多權威預測表明,發展可再生新型能源在未來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可再生能源中,內蒙古風能儲量為10.1億千瓦,50米高度的可開發風能資源為20.2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的40%,居全國首位。截止2009年7月初,全區通過國家和自治區核準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952萬千瓦,并網發電裝機容量360萬千瓦,在建容量49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全區風能資源具有分布廣、品質優、穩定好、連續性強、無破壞性臺風和颶風、風能利用率高等特點,風電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內蒙古地區風電項目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同時,內蒙古太陽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內蒙古平均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全年太陽能輻射總量為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僅次于西藏,居全國第二位。

?
第一,明確節能減排目標。根據國家宏觀政策確定本地區節能減排目標。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地方政府應把節能減排列入年終考核指標,出臺相關獎懲制度,確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第二,加大政府投資的同時,以政策鼓勵資金流向低碳行業。政府不僅需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及對低碳行業讓利等間接手段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還需要進行直接投入,解決低碳經濟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除此之外,還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其他形式的閑置資金流向低碳行業。
第三,政府需要通過各種媒介宣傳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使普通民眾逐漸改變生活消費習慣,營造全社會節能減排的良好氛圍。不僅如此,政府應鼓勵各種媒體宣傳報道節能減排相關政策規定及各種企業、個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