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鋒
近幾年,基于本地區的經濟特點,私營企業需要大量財務人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結構的不斷完善,科教體系的變革,中職生源素質的變化,會計改革力度加快,傳統的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分析內部現狀,了解社會需求,找出差距,探索以實踐教學為導向,重視操作技能的專業課教學。
(一)課程設置與畢業生就業趨向間的矛盾。本地區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趨向主要是各類小型企業的會計等其他崗位。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開設財會課的現狀是: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小型民營企業的特性。小型民營企業招聘會計的要求是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盡快頂崗。而會計課程設置偏重于理論知識,輕實踐操作。這既不符合當前中職學生本身素質特點,也不符合小型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與現行會計制度間的矛盾。目前的會計教材大大滯后于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準則。如果將陳舊過時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作為教學內容,學生根本無興趣,也無實效。既要利用教育部規劃教材,又要與當前會計制度相適應,要求教師不能完全默守舊教材,應結合會計制度,給教學內容注入新的活力。
(三)會計教學模式與用人單位需求間的矛盾。中職學生所面向的用人單位主要是當地的小型企業。而地方經濟必然帶有區域性特點。專業會計課教學中忽視了地方經濟特色對會計的影響,造成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會計實務處理能力不滿意,就業競爭力下降。在專業會計課教學中注入地方經濟特色會計業務,一方面學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符合用人單位需求。
(一)設置適應就業需求的課程體系。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適應中職需求,達到理論“夠用”,技能“實用”。課程內容強調應用性,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體系為中心。同時,還強調課程模式的實踐性,特別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在中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比重,使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將專業知識與職業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其職業適應能力。
(二)教學內容與現行會計制度并軌以遵循市場發展規則。作為中職會計專業教學,首先要了解市場會計職業分類,在對會計職業活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編制會計專業教學計劃,然后結合國家對會計職業的鑒定、考核體系實施培訓、考核,使學生在畢業時取得會計專業相關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法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因此持證上崗成為從事會計工作的必要條件,在某種情況下,也就意味著會計工作的開始,學校應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及時考取從業資格證書,為以后會計執業和其他考試奠定基礎。
(三)采用崗位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中打破傳統的學科授課方式,采取跨職能的整體性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各學科之間,特別是會計專業課之間,知識技能聯系緊密,實訓資料應互為補充,避免重復訓練,才能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綜合模擬實習資料的整理突出系統性和綜合性,系統性是指實習內容應圍繞會計工作的全過程,包括設置賬戶、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編制、登記賬簿、成本核算、對賬結賬、會計報表編制及簡單的財務分析指標計算和分析這一系列工作環節。綜合性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實習應盡可能地涉及本專業主干課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是指綜合財務相關崗位的工作內容,如:經理、業務、倉管、出納、會計等崗位,還要突出與銀行、稅務部門的業務往來,便于流轉實習。同時,一些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如:珠算、點鈔、財會書法、收銀等會計實務等課程不能弱化,應加強學生對這些學科的練習,將這四門實際操作性學科合為一門學科《會計基礎操作技能》。
以上是筆者經過多年的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工作以后的一些想法,中職教育的會計教學一定要準確定位,即必須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不論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式如何,其理念始終應該與會計教育的市場需求為依托,使其能確實與實際企業會計工作相聯系。讓學生通過三年會計學習成為應用型人才,這不僅關系到整個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未來的發展和前途,同時對整個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