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炳
2006年2月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準則較之原準則在很多方面進行了修訂和調整。本文就新借款準則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折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一些見解。
2006年頒布的新借款費用準則,允許符合條件的一般借款利息費用資本化,同時對于發生在存貨、投資性房產等借款費用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資本化,部分企業可能會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特點,人為的將不應該資本化的支出進行資本化,虛增當期資產,虛增當期利潤。新準則分別規定了專門借款、一般借款的利息資本化金額確定方法,對于專門借款,計算時不再和資產支出相掛鉤,而以當期實際發生的利息費用,減去將尚未動用的借款資金存入銀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進行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后的金額確定。在這里,雖然利息費用的計算不再和資產支出掛鉤,但是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作為一個扣減項目是針對沒有動用的借款資金,仍然要考慮到資產支出,所以,調整后計量方法看似簡化了專門借款的計算程序,但實際上并未真正簡化,并且會因此增加企業利潤操縱的空間。比如說,若企業將專門借款的短期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不據實進行相應的扣減,便會導致當期資本化金額的虛增,以及利潤的虛增。
例1.某公司于2004年1月1日采取出包方式開始建設廠房A和B,A廠房建設期為1年10個月;B廠房建設期為1年6個月。A、B廠房于2004年1月1日分別支付首期工程款1000萬元,合計支付2000萬元。2005年1至12月份按廠房裝修進度支付款情況如下表:A廠房2005年10月31日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2005年12月31日交付使用;B廠房2005年6月30日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2005年9月31日交付使用。該公司于2004年1月1日從銀行借入專門借款2000萬元,期限為4年,年利率8%。2005年1月1日向銀行借入專門借款1000萬,借款期為4年,年利率為8%。另外在2005年5月1日又專門借款1200萬元,借款期為4年,年利率為8%。此外該公司還有流動資金借款800萬元,借款年利率為6%。假設未動用的專門借款存入銀行的月利率為0.05%。要求:計算2005年應予資本化的利息金額。(為簡化計算,假設本題中A廠房和B廠房同時開工,每月1日支付工程進度款。)

?
本例題中,由于2005年第一筆專門借款1000萬,到4月份就用完,第二筆是5月份才借的,因此4月份有230萬需要使用自有資金或一般借款,因為在準則中對不同來源的資金支出順序并沒有具體規定,因此便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例2.假設2005年4月1日,230萬的支出全部是自有資金,由于累計支出超過專門借款,要考慮動用一般借款,從支出情況看,到9月份開始動用一般借款(2590-2200-230=160),如果假設按加權平均進行分配,A工程占160×150/250=96萬,B工程占160-96=64萬。B廠房的利息資本化金額計算如下:
2005年借到的1200萬專門借款未動用部分存銀行所得利息(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1200-280)×0.05%+(1200-640)×0.05%=0.74萬
專門借款利息資本化金額(含04年B廠房用專門借款)=(1000×8%×6/12-0.585)×650/1230+(1200×8%×2/12-0.74)×1000/1870+1000×8%=20.82+8.16+80=108.98萬,B廠房沒有動用一般借款,所以B廠房05年共資本化利息為108.98萬。
例3.假設2005年4月1日,230萬元的支出全部來自一般借款,按加權平均進行分配A占230×100/300=77萬,B占230×200/300=153萬,B廠房一般借款利息資本化金額=153×3×6%/12=2.295萬,因此在第二種情況下,B廠房多資本化2.295萬的利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分配方法將會直接影響各自的成本,如果是對于存貨的利息資本化問題,就很容易于利用這些環節來調節各個存貨的成本。同時,如果專門借款的利息收入或其他收入不據實進行相應的扣減,將會導致當期資本化金額的虛增及利潤的虛增。
“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銷售狀態時,借款費用應當停止資本化,在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之后所發生的借款費用應當在發生時根據其發生額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本人認為這樣處理不符合會計核算上的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和配比原則。
而部分企業可能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其財務狀況,人為的延長產品的制造期,可能中斷生產兩個月(根據新準則的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在購建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生非正常中斷,且中斷時間連續超過三個月的,應當暫停借款費用資本化),從而其生產期達到一年。企業這樣處理,就可能達到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效果。
盡快頒布有關準則的實施細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千差萬別,錯綜復雜,會計準則只是在原則上加以規定,而實務中往往會碰到很多摸棱兩可的問題,也增加了會計游戲的空間,所以應本著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盡快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便于實務操作,增加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對上市公司而言,中國證監會應進一步加強新準則實施后的監管,制定新的信息披露規范,盡可能降低新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空間,加強表外披露;注冊會計師作為審計人員,應重點關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合理性,防止企業利用會計處理的空間來粉飾業績,判斷其資本化借款費用的分攤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利潤操縱的行為;作為貸款銀行,應該加強對貸款企業的事后監督工作,督促企業按原貸款用途使用,真正做到專款專用。同時,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應該加強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適當支持會計人員的會計工作,維持會計工作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