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彪
(山東省曲阜市王莊鄉衛生院,山東曲阜 273120)
闌尾炎是指闌尾由于多種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變,臨床上癥見右下腹痛、發熱、惡心、嘔吐,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多,B超或CT檢查可發現闌尾炎癥性改變。目前臨床治療方式主要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1]。
為探討兩者的臨床療效,筆者所在科室自2009年1月~2010年3月對60例闌尾炎患者分別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方式,觀察兩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闌尾炎患者共60例,排除膽囊炎、膽囊結石、輸尿管結石等其他急腹癥。將納入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觀察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齡(35.7±18.4)歲,病程平均(7.9±6.2)個月;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39.1±20.5)歲,病程平均(8.6±10.8)個月;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分別為16例、14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分別為5例、7例;壞疽性闌尾炎分別為3例、2例;兩組合并穿孔均為1例,闌尾周圍膿腫分別為1例、3例;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分別為4例、3例。治療前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予臥床休息、禁食、抗感染、止痛、鎮靜、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等治療。觀察組予以常規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皮膚消毒,在壓痛最明顯處取1.5~2.5cm皮膚切口,常規進腹后,置入兩把寬1.2cm的小拉鉤外拉加上提腹壁,使主刀能通過小切口窺探腹腔中的闌尾,沿結腸帶向盲腸末端探查即可尋及闌尾。取出闌尾后,用生理鹽水或甲硝唑注射液沖洗切口,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組織。術后常規予禁食,抗感染、止痛、鎮靜、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等基礎治療。
痊愈:實驗室指標降至正常,B超或CT檢查無炎癥;好轉:實驗室指標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未降至正常,B超或CT檢查炎癥明顯改善;無效:實驗室指標等無改善,甚至惡化[2]。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和8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6.7%;對照組4例患者保守治療無效,病情加重,轉為手術治療,發生率13.3%。
闌尾炎的保守治療常用于單純性闌尾炎,經抗感染等保守治療后無改善者,如無手術禁忌證應及早進行手術切除;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兒,如闌尾炎一旦確診,為防止穿孔成腹膜炎,應立即手術治療。本組中采用小切口闌尾手術,切口小、創傷小、痛苦少、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傷口美觀,但手術難度相應增加。切開腹部取闌尾時,應注意若為炎性粘連時,應給予鈍性分離,可采用逆行闌尾切除術;膿液較多時充分吸引,不易沖洗,以免炎癥擴散,用紗條沾甲硝唑局部蘸拭,必要時放置引流管;如闌尾腫大不易取出,則操作者應先穿刺抽吸盡闌尾內膿液[3-4]。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n(%)]
切口感染是闌尾切除術的常見并發癥。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2例,為預防切口感染,術前注意傷口消毒,術中加強無菌操作,正確選擇切口,注意膿液的引流,縫合前用生理鹽水或抗生素反復沖洗后擦拭干凈,術后合理應用抗生素,及時給傷口換藥[5]。如發生感染應開放引流,定時換藥清理切口分泌物,壞死組織,異物,視切口情況決定換藥次數。
[1] 辜天慧,張驥. 手術治療闌尾炎3863例臨床回顧[J]. 川北醫學院學報,2004,19(1):140-141.
[2] 吳少禎. 常見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 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9:732.
[3] 孫貴民,孔秀菊. 基層醫院小切口闌尾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6):137.
[4] 陳必銀. 85例小切口闌尾切除術[J]. 醫學信息,2010,5(10):2746-2747.
[5] 孫永勝. 急性闌尾炎術后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3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