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堅,聶 軍,廖育林,黃紹文 ,唐繼偉
(1.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長沙410125;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100081)
近年來,隨著我國蔬菜生產集約化的進一步推進,蔬菜施肥這一既與蔬菜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又與廣大消費者的營養和健康直接相關[1-4],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有巨大影響的農業措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蔬菜生產中氮肥用量過大的現象一直比較普遍。過多的氮素投入不僅造成了氮素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導致蔬菜品質的下降[5-6]。
筆者以露地紅菜薹為研究對象,通過氮肥不同用量對紅菜薹產量和品質效應的差異,研究適宜氮肥用量,達到產量、品質的平衡,旨在為紅菜薹生產中氮肥的施用提供科學依據。
在湖南省南縣中魚口鄉光明村,選擇土壤肥力屬中等水平的地塊來安排紅菜薹施氮效應田間試驗。試驗地位于東經 112°20′53",北緯 29°14′47",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 443.2 mm,年均日照1 775.7 h,無霜期266 d,年均氣溫16.6℃,大于10℃的年積溫為5 268℃。于試驗前采取0~20 cm土層樣品,土壤為河湖沉積物發育的紫潮土,土壤基本性質:pH值8.2,全有機質為31.3 g/kg,電導率為186 us/cm,硝態氮為6.2 mg/kg,速效磷為29.3 mg/kg,速效鉀為64.9 mg/kg,前茬作物為水稻。
供試品種為當地廣泛種植的“紅金寸”。試驗用氮肥為尿素(含N 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 60%)。
各處理設計及養分用量見表1。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30 m2。2009年10月8日播種,11月5日定植,株距0.40 m,行距0.50 m,密度為50 000株/hm2。施肥方法是20%氮肥、100%磷肥和40%鉀肥作基肥,于定植前耕田時撒施,并混入土壤;余下80%氮肥分5次隨水追施,60%鉀肥分3次隨水追施。試驗灌水、病蟲害防治及除草等管理按照當地習慣進行。2010年2~4月進行多次采收。

表1 試驗處理設計及養分用量 (kg/hm2)
1.4.1 植株測定項目和方法 紅菜薹收獲時,各小區單獨收獲,測定產量,并取樣分析紅菜薹的商品品質、營養品質和氮含量;收獲結束時,測定根茬產量,取根茬樣品測定氮含量。植株中氮含量采用硫酸-過氧化氫消煮,蒸餾定氮法測定;紅菜薹可食部分硝酸鹽含量采用二硝基酚比色法測定,Vc采用GB/T5009.86-2003,2,4-二硝基苯肼法測定,粗纖維含量采用重量法測定。
1.4.2 土壤養分測定方法 試驗前取0~20 cm土壤樣品進行養分分析。土壤全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濃硫酸氧化(外加熱法),硫酸亞鐵溶液滴定法測定;土壤pH采用2.5∶1的水土比懸液電位法測定;土壤硝態氮采用2 mol/L KCl溶液浸提-雙波長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速效磷測定采用0.5 mol/L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鉀采用1 mol/L醋酸銨溶液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13]。
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
紅菜薹產量隨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減的趨勢(表2)。施氮提高紅菜薹產量2 988.2~9 418.1 kg/hm2,平均增產41.8%,但施氮900 kg/hm2的處理產量較不施氮減產6.2%。施氮600 kg/hm2處理的產量最高(19 169.6 kg/hm2),與施氮 300、450、750 kg/hm2處理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氮肥用量對紅菜薹產量的影響 (kg/hm2)
表3表明,紅菜薹的經濟效益隨施氮量增加也是呈先增后減的趨勢。施氮600 kg/hm2時,紅菜薹的經濟效益最高,為2.99萬元/hm2,較不施氮處理增收109.4%,但與施氮300、450、750 kg/hm2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氮肥用量對紅菜薹經濟效益的影響
為進一步明確氮用量與產量的關系,通過回歸分析建立了氮(N)用量與產量關系模型,其函數表達式如下:
Y=8836.6+28.201 N-0.029 N2(F=2.17,P<0.05,R2=0.60)
根據該模型計算了紅菜薹的最高產量施氮量和經濟最佳施氮量。結果表明,最高產量施氮(N)量為486.2 kg/hm2,此時可獲得的理論最高產量為15 692.6 kg/hm2;經濟最佳施氮量為440.3 kg/hm2(其中N和紅菜薹價格分別按5.33和2.0元/kg計算),此時可獲得的理論經濟最佳產量為15 631.4 kg/hm2。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紅菜薹的適宜氮用量范圍為 440~490 kg/hm2。
從表4可以看到,紅菜薹的單薹重、薹徑和薹長均隨著施用氮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且在適宜施氮量范圍內表現出較優的外觀品質,高施氮量則表現出商品品質的下降。施氮能顯著提高紅菜薹的薹徑和薹長,施N 450 kg/hm2處理的薹徑比不施氮肥處理的提高123.5%,施N 750 kg/hm2處理的薹長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表4 不同氮肥用量對紅菜薹單薹重、薹徑和薹長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紅菜薹可食部分硝酸鹽含量呈增加的趨勢;施氮使可食部分硝酸鹽含量增加2.9~13.3倍,平均增加7.5倍;施N 750和900 kg/hm2處理的可食部分硝酸鹽含量較高,分別為973.5和1 042.6 mg/kg FW,均未超過無公害蔬菜硝酸鹽含量標準(葉菜類≤3 000 mg/kg)。

表5 不同氮肥用量對紅菜薹可食部分硝酸鹽、粗纖維和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
施用氮肥能顯著提高紅菜薹Vc含量,施氮比不施氮紅菜薹Vc含量提高94.8%~171.1%。
粗纖維含量是蔬菜營養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粗纖維含量越高,品質越差,口感粗糙。表5表明,紅菜薹粗纖維含量隨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趨勢,大量施氮和不施氮處理紅菜薹粗纖維含量均較低,而在較高產量的施氮(N)水平(450和600 kg/hm2)時紅菜薹粗纖維含量較高,其中施N 450 kg/hm2處理的紅菜薹粗纖維含量最高,較不施氮肥處理的提高45.5%。
由表6可見,紅菜薹吸氮量隨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以施氮600 kg/hm2處理紅菜薹吸氮量最大,為107.6 kg/hm2,較不施氮肥處理的提高194.0%,但與施N 450和750 kg/hm2處理紅菜薹吸氮量之間差異不顯著。施N 600 kg/hm2處理的可食部分吸氮量占紅菜薹吸氮總量的84.5%,為最高。

表6 不同氮肥用量對紅菜薹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
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也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以施氮600 kg/hm2處理氮肥利用率最高,為11.8%;施氮450 kg/hm2處理次之,為9.9%;施氮900 kg/hm2處理氮肥利用率最低,僅為2.3%。
適量施氮能夠顯著提高紅菜薹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施氮處理平均增產41.8%,平均增收0.48萬元/hm2。適宜施氮量范圍內紅菜薹的外觀品質較優,而過量施氮和缺氮會導致外觀品質的下降。施用氮肥顯著增加了紅菜薹中硝酸鹽的含量,可食部分硝酸鹽含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趨勢,但在本試驗條件下不同施氮水平的紅菜薹可食部分硝酸鹽含量均未超過無公害蔬菜硝酸鹽含量標準(葉菜類≤3 000 mg/kg)。施用氮肥能顯著提高紅菜薹Vc含量,提高94.8%~171.1%。紅菜薹對氮肥的利用率很低,僅為10%左右,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冬季露地栽培條件下紅菜薹氮肥利用率。在本試驗條件下,基于產量、經濟效益和商品品質的紅菜薹適宜氮素(N)用量范圍為 440~490 kg/hm2。
[1]邱孝煊,黃東風,蔡順香,等.施肥對蔬菜硝酸鹽累積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12,(2):111-114.
[2]王景安,程炳蒿.葉菜類不同生育期體內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及Vc含量的變化 [J].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89,3(2):33-37.
[3]肖青亮,鄭詩樟,牛德奎.施肥對蔬菜累積硝酸鹽影響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6):1732-1734,1791.
[4]汪李平,向長萍,王運華.我國蔬菜硝酸鹽污染狀況及防治途徑研究進展(上)[J].長江蔬菜,2000(4):1-4.
[5]莊舜堯,孫秀廷.氮肥對蔬菜硝酸鹽積累的影響[J].土壤學進展,1995,23(3):29-35.
[6]趙鳳艷,魏自民,陳翠玲.氮肥用量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1,17(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