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斌
(渭南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陜西 渭南 714000)
隨著現代農業基礎項目規模的增大、技術含量的增加、投資主體多元化及參加單位的增多,項目管理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難以應付,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遇到了挑戰,已難以有效地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針對農業基礎項目目的和側重點的不同,有選擇性地對各參與方的協同與合作展開研究,促使參與各方能夠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贏,進而如期順利完成目標任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
協同的概念是1971年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首先提出的。1976年哈肯又發表了《協同學導論》等著作,對協同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隨后,美國戰略管理學家伊戈爾·安索夫(H.Igor Ansoff)將協同的理念引入企業管理領域,協同理論進而成為企業采取多元化戰略的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
協同論(synergetics)亦稱“協同學”或“協和學”,它是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理論。協同論認為整個環境中的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它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管理實際上是基于協同學理論的基本思想,建立“競爭—合作—協調(Competition-Cooperation-Coordination)”的協同運行機制,整合企業的各種資源,協同團隊內外相關人員的各種活動,實現優化任務目標的過程。
項目管理是一個多方參與、涉及眾多專業和技術知識的復雜管理過程,農業基礎項目也不例外。項目管理并不是多方參建單位的疊加與實施,而應該是對具有一定特征、因相互作用而鏈接在一起的參加單位或項目進行協同實施的過程。協同經常被簡化表述為“1+1>2”,即各個參與單位協同作用產生的效果超過各個單位單獨作用的效果之和。協同管理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一個開發項目系統中,如農業基礎項目。雖然此系統中各個利益主體的參與方式、資金及人員投入等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基于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如期按質完成項目投資與建設,最終實現各主體單位的利益最大化。在這種內動力的作用驅使下,項目子系統間相互合作、互相協作、共享信息,這些都促使項目內部協同管理成為可能。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已,中國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目前,保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尚不成熟,這就直接導致項目建設過程中一般需要根據項目要求臨時設立項目管理機構。該機構對項目建設過程進行技術指導、質量監管,但機構的臨時性特征必然導致人員的臨時性。這種臨時性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缺少一定的規劃性和持續性,進而造成在項目的實施上,建設與維護的相互脫節。這種脫節既包含有技術服務的脫節,也包含有管理技能的脫節,這也成為農業基礎設施“重建設、輕維護”的內在原因。
農業基礎設施項目一般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額較大、投資回收期較長,效益較低。這樣,許多民間投資往往不愿投入,形成了當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渠道單一、總量不足的現狀。另外,各級政府政策的傾斜,使得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逐漸增大,在一定程度促進了農業基礎設施項目的啟動。但多數資金主要投資在項目前期建設上,后期維護管理費用及技術人員培訓費用較少。
由于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多由政府財政撥款,使得項目建設單位往往僅從自身利益出發,擅自擴大建設規模、增加建設內容、提高建設標準,造成超預算的事實后申請追加投資。政府政策對“三農“的傾斜促進了投資計劃的隨意性,不少項目存在前期準備工作不足,計劃部門審定的投資額缺乏科學依據,監控機制的不完善等現象,致使項目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控制,進而導致農業基礎設施項目超預算現象非常突出。
政府主導型依然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中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壟斷建設現象依然嚴重。在這種傳統體制下,政府既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所有者和主要投資者,也是具體建設者和監督管理者。建設方式上,多采用分業劃分、條塊管理;管理模式上,多采用直接管理、委托經營。這種管理運營模式,必然導致建設過程中質量降低、進度延誤及成本超支現象時有發生。
農業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于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變、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都有著顯著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說,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關乎“三農”問題,關乎國家經濟平穩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解決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項目管理通常是一個多方參與、涉及眾多專業和技術知識的復雜管理過程,農業基礎項目也不例外。如何將協同理論轉化為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農業基礎設施協同管理的關鍵在于建立適宜的管理運行機制,形成一個以項目所有者為協調中心、以項目管理為核心的協同組織。這給農業基礎項目所有者或發起者提出更高要求,也將是農業基礎項目協同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這種運行機制必須建立在項目所有者能對項目技術、資源、合同、信息等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之上,并在管理層面之下形成一個暢通的交互系統,我們通常可以細化為人員協同管理、技術協同管理、資源系統管理、合同協同管理、信息協同管理等子系統。雖然對于不同項目,子系統會有所增減,但協同管理項目部的統領、協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每個子系統來說,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穩定系統,都保持有其自身的運行機制和特點,并且系統之間和環境之間也不斷進行交換。在農業基礎項目協同管理機制作用下,各個子系統參與項目管理時機可選擇從項目的立項到設計、招標、建造直至交付使用的全過程,力求構建一種使各單位、部門及各階段之間緊密合作的協同機制,如圖1。

圖1 農業基礎項目協同管理的運行模式
作為一個項目管理系統,農業基礎項目協同機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環境之間存在大量的資源、技術和信息的交換,有其自身的機構,通常包含有人員、技術、資源、合同、信息等子系統,各相對獨立穩定的子系統之間及子系統與內外部環境之間也不斷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子系統與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之間的協同性成為協同管理模式的精髓所在,也是其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子系統與內部環境之間的協同性主要體現在系統內部文化和人際的和諧性。文化和人際的和諧性則主要表現在系統內部政策、文化氛圍、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等能調動系統內部利益相關者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進而影響各子系統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工作目標、理想、情感、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并使其同系統總體要求協調一致。與此同時,外界環境也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子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同性則更多體現在系統的自學習、自適應方面。子系統在與外部環境進行資源、技術和信息交換的過程中,既影響了環境,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影響。系統對于環境的輸入必然會做出反應,又把這種反應反饋給環境,影響環境,進而系統會對受到影響后發生了改變的環境的輸入做出新的反應。在這種周而復始的開放、交換中,系統自身不斷地做出反應以和環境相適應,以此推進系統自身的發展,從而使得系統與環境之間更加契合。
農業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變、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都有著顯著的作用。項目協同管理理論也已經被人們所重視,農業基礎項目也不例外。對農業基礎項目展開研究以期促進農業基礎建設項目管理更快發展,進而融入日益發展的現代管理體系中。
[1]Cheng E W L,Li H.Construction partnering process and associated critical factors;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2,18(4):194-203.
[2]Cheng M Y,Su C W,You H Y,optimal projec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3,129(1):70-79.
[3]劉 峰,龐 弘.基于信息技術的工程項目管理業主協同機制研究[J].基建優化,2007,12(6):21-23.
[4]費振國,侯軍岐.項目管理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3-46.
[5]謝立勇.發展項日管理在農村區域發展中的應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3(6):94-96.
[6]柴 敏,鄧南榮,劉石錦.面向項目管理的區域基本農田建設項目GIS的研發——以珠海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5):17655-17657.
[7]高永軍.說說農業基本建設項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農業會計,2005(2):29-31.
[8]侯軍岐,任燕順.基于項日管理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8):17-19.